防災結合自然資源 霞雲守護泰雅家園
記者 陳怡潔、黃毓晴/採訪報導 桃園市復興區霞雲國小,是一所充滿泰雅族文化的學校,學生多為泰雅族後代,課程融合部落傳統技能,讓孩子在學習中傳承文化。因為學校位於山區,地震與土石流頻繁,學校被列為特色防災學校,將防災知識融入課程與生活。孩子們不僅學會應對災害,更體會守護家園的重要性,未來也希望帶動社區,共同提升防災意識,傳承泰雅族精神。
記者 陳怡潔、黃毓晴/採訪報導 桃園市復興區霞雲國小,是一所充滿泰雅族文化的學校,學生多為泰雅族後代,課程融合部落傳統技能,讓孩子在學習中傳承文化。因為學校位於山區,地震與土石流頻繁,學校被列為特色防災學校,將防災知識融入課程與生活。孩子們不僅學會應對災害,更體會守護家園的重要性,未來也希望帶動社區,共同提升防災意識,傳承泰雅族精神。
記者 石若妤/採訪報導 走入新竹縣五峰鄉的賽夏族矮靈祭場,隨即響起此起彼落的歌聲,只見眾多賽夏族人交叉牽手圍繞祭場,唱著祭歌、跳著傳統舞蹈,以最真誠的心迎接矮人到訪。巴斯達隘(下稱paSta’ay)俗稱矮靈祭,為賽夏族最重要的祭典之一。然而歷經百年,部落也面臨祭儀傳承的挑戰。近年來,賽夏族也積極尋求保存方式,期盼將祭典文化傳遞給後世。
記者 江盈瑩、柯伊庭/採訪報導 台灣棒球風氣盛行,位在台中松鶴部落的德芙蘭國小,因為孩子們的棒球夢,讓校長和主 […]
記者 鄒昀孝、廖芷儀、吳佳芳/採訪報導 你聽過原住民文化健康站嗎?這是一個給原民長者活動、同樂的地方。 原住民 […]
記者 陳怡瑾、張雅筑/採訪報導 阿美族是典型的母系社會,但公共事務仍以男性為主導,女性參與有限,而身為阿美族的 […]
記者 陳敏悅、蔡捷伃/採訪報導 在交通便利的都市生活,超市商店隨處可見,但您有想過在交通不便的偏鄉山區,當地民 […]
記者 鄭安琪、陳昭慈、游佳穎/採訪報導 台灣隨處可見的檳榔,在原住民文化中象徵祝福的寓意,卻因為破壞水土保持, […]
記者 杜子心、傅鈺皓、蘇相云/採訪報導 台灣總共有16個原住民族,即使阿美族已經是人口最多的族群,受到都市化與 […]
記者 林芷君、蔡翌暄、李宜姗/採訪報導 阿里山林業鐵路(下稱阿里山林鐵)至今已有百年歷史,為台灣重要的文化景觀 […]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豐富且多元,「紋面」即泰雅族的重要傳統文化之一,亦為身分地位的象徵。在時代更迭下,紋面傳統已走入歷史,但對泰雅族人來說仍是不可抹滅的存在,其承載著族群的歷史足跡。然而長者逐漸凋零,文化傳承不易,為維護原住民族文化,許多青年重拾族語學習,盼能守護珍貴的傳統。
15年前的一場風暴,摧毀了阿里山茶山部落的所有,四面道路全斷,讓原本以賴觀光的茶山部落,斷食失去所有經濟來源,但他們視危機為轉機,意識到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也因此他們將復甦農耕視為救贖,在這片他們的出生地,種植屬於當地的原生種。
工作室位在屏東縣來義鄉的排灣族木雕師塗南峰,不僅有細膩的雕刻刀功,更善於將原住民圖騰運用在作品上。儘管塗南峰的木雕之路並非一凡風順,但他仍秉持推廣排灣族圖騰文化的精神,用作品持續述說原住民部落的故事。
傳統的醫療模式莫過於「生病了就該到醫院看診」。在診所中冷冰冰的器材和數據,也往往讓患者內心更加緊繃。不過在台東,有位熱血的醫師余尚儒,他選擇了與其他醫生不一樣的醫路。不僅從嘉義前進到後山開診所,還率領一群熱血的醫療團隊到部落裡替居民做巡迴診療。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