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人間國寶 傳承南管一甲子
南管是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項目,文化部最近公告新增「國寶級」傳承人—陳嬿朱女士。陳嬿朱女士尤其擅長以本嗓演唱的技藝,指、曲、譜也非常傑出,師從吳道弘與張宏銘,保存在台灣已經逐漸失傳的,完整的泉州傳統唱腔與技法。
南管是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項目,文化部最近公告新增「國寶級」傳承人—陳嬿朱女士。陳嬿朱女士尤其擅長以本嗓演唱的技藝,指、曲、譜也非常傑出,師從吳道弘與張宏銘,保存在台灣已經逐漸失傳的,完整的泉州傳統唱腔與技法。
挽面是從古代流傳至今的美容技術,不單是一種潔面方式,同時也是左鄰右舍維繫感情的休閒活動,以及女性轉變為人妻的過渡儀式。但隨時代變遷與美容科技進步,挽面盛況不復從前,若想傳承挽面技術,除需延續傳統挽面的進行方式,也得結合現代美容,打破舊有迷思並讓大眾更加了解挽面獨有的好處與效果。
在台灣尚未進口砂糖之前,「糖」屬於奢侈品,而「塔」在民俗上具有宗教意象,有除煞驅邪、四平八穩的涵義。因此由糖漿冷卻製成的「糖塔」,代表最好的、最高級的祭祀品,主要用途在於拜天公、大型慶典等祭拜場合使用,富含吉祥之意。
台灣為多元民族所組成的社會,島上多達16個原住民族群,但原住民族在教育與法律上仍處弱勢。執政者對原住民文化的不友善。學童被迫接受主流的漢人教育,而非學習自身文化,族人憂心,這將使原住民文化加速流失。
在大城市的巷弄裡,或鄉村路旁街邊,門口掛著紅藍白三色旋轉燈。它們看似被時光埋沒,或面臨顧客銳減、人才難尋、經營轉型以及即將被新興連鎖美髮店所取代等困境,但理髮師傅堅持讓這獨特的在地文化,得以延續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位在宜蘭偏鄉的寒溪部落,當地村民因為地處偏遠,及醫療資源不足等問題而延誤治療,而身患小兒麻痺症的黃建財醫師,因為發現了這樣的現象,所以每周開車上山義診,替當地村民的健康把關,十年來風雨無阻,秉持著醫者仁心的精神,改寫偏鄉醫療匱乏的悲歌。
陽光下,在自家門前的工作區,手工燈籠師傅鄒弘義仔細將毛筆蘸上鮮紅的顏料,眼神專注熟練地在燈籠紙面上寫下「天上聖母」字樣。「弘義燈籠」已家傳三代,在傳統手工燈籠領域聞名已久,其作品亦常見於各大廟宇,對他而言,每一盞親手精心打造的燈籠,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屏東縣萬丹鄉崙頂村的木板凳及砧板曾是全台產量第一,全盛時期村內有一半以上家庭從事木業,但因受到塑膠材質傢俱低成本、製造速度快的特性影響,使得傳統木工行業從民國80年代起逐漸沒落,至今整個崙頂村幾乎僅剩張家兄弟堅持古法,用長輩流傳下來的工法維護木板凳產業。
鐵,是構成我們生活中大多數器物的原料之一。鐵器的誕生,最早能夠追溯至史前時代,一直到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工業革命,煉鐵技術出現,鋼鐵開始受到大量且廣泛的運用。時至今日,鐵製品已經遍佈我們的生活周遭,鐵工業也越發壯大。
「以前唸放牛班時,爸爸怕我走偏,都會在上學路上偷偷跟著我。」振地餅舖老闆洪一平笑著回憶。「振地餅舖」經歷四代傳承的百年餅舖。當初年少不羈的洪一平,因看到年邁父親依舊堅持經營餅舖之後,便決定接下這間承載百年手藝的老店。
傳統製香工藝流傳數百年,卻因環保意識提升,行政院環境部(以下稱環境部)實施減香措施而導致線香的需求量降低,為了省去成本,多數廟宇也會選擇購買便宜的外國香來取代台灣的手工線香,因此導致傳統手工線香的手藝逐漸失傳。
在花蓮縣豐濱鄉的新社部落裡,有一門古老而珍貴的工藝技術——香蕉絲編織工藝。這個工藝不僅是噶瑪蘭族的精神所在,更是噶瑪蘭族文化的一大瑰寶。
台灣「天日曬鹽」產業起源於1665年,至2001年所有鹽廠停曬,有300多年歷史。而今隨著科技發展,已由機器取代人工曬鹽,僅剩位於台南的井仔腳瓦盤鹽田,完整保留天日曬鹽產業與文化。今年87歲的涂丁信,年輕時曾任鹽工、製鹽技術員,退休後仍回到鹽田擔任顧問,已在台灣鹽業服務超過一甲子,期盼將曬鹽技藝傳承下去。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