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兩制 桃園市的垃圾減量之路
面對跨縣市丟垃圾亂象及轄內隨人口增長而增加的垃圾量,桃園市政府因地制宜,先於鄰近新北市的四個里試辦為期一年的專用垃圾袋計畫,其餘地區則在2022年4月起實施可透視垃圾袋政策,而兩種政策皆是期望能夠自源頭達到垃圾減量效果。
面對跨縣市丟垃圾亂象及轄內隨人口增長而增加的垃圾量,桃園市政府因地制宜,先於鄰近新北市的四個里試辦為期一年的專用垃圾袋計畫,其餘地區則在2022年4月起實施可透視垃圾袋政策,而兩種政策皆是期望能夠自源頭達到垃圾減量效果。
全台第一間民間經營的剩食共食實驗空間創辦人楊七喜,即使面臨皮肌炎、癌症,仍堅持理念開辦剩食餐廳、庇護無家者,透過行動關懷社會議題,建立愛的循環。
蚯蚓有著大地清道夫的美名,是大自然中不可或缺的分解者,人類丟棄的有機廢棄物,都可以通過蚯蚓的腸胃道再回歸到土地,維持土壤的健康。在台灣,蚯蚓的身影已不再常見,而李朝安及楊智凱用自己的方式找回蚯蚓,和大自然共存。
「循環經濟」的理念對一般民眾來說並不熟悉,此次「2030超越圈圈」的策展活動,結合人文、土地等元素,並邀請數十家的民間企業聯合承辦,將經濟產業結合環境保育的想法和與實際的成果呈現給民眾。
據綠色和平組織統計,以20至45歲台灣成年人為例,每年總計花費約1620億購買衣服,被丟棄的衣服更多達520萬件,數量龐大的棄置衣物逐漸成為當今社會重視的議題。
台灣的市場果菜殘渣量每年都超過兩萬公噸,民國107年更高達2.8萬公噸。位於雲林縣的菇農周昭陽,選擇用廢棄蔬菜與稻草作為種洋菇的肥料,讓農民不用再焚燒稻草,市場的蔬果廚餘也有了循環利用的價值。
台灣糧食浪費嚴重,在2020年丟棄的食物便達360萬噸。近年,台灣多個團隊結合科技,研發食物分享地圖及推出良食福袋,望能同時解決剩食及飢餓問題,力求在經濟活動與環境間達到平衡。
由環保署2018年的統計來看,台灣廚餘回收量高達59萬公噸,將廚餘桶堆疊起來可達到約1萬3,500座台北101的高度,且浪費數量逐年增長。不管是在運送的途中,還是在餐桌上,被浪費的食物數量越來越多,而這也是全球碳排放增加的原因之一,為了達到環保的目的,近年來由聯合國開始,逐漸提倡永續飲食的概念。
福壽螺在長年在農田間造成危害,宜蘭青農陳幸延自發性研究陷阱器,希望運用科學以及友善農業的精神,因此與輔大學生合作發起,「田園守護者,福壽螺循環計畫」,期盼能透過「研究牠、使用祂、利用牠」達到循環利用的最好方式。
有著豐富食物資源的台灣,但大量的食物卻大多進入了廚餘桶。台灣人每年所累積的廚餘,可以蓋成兩萬多座的101大樓。為了改善食物浪費,許多業者開發剩食APP,期望利用科技解決食物浪費的問題。
打開電視節目,每一檔的節目都會有屬於自己的布景和道具,不論是烹飪節目營造的家居場景,還是綜藝節目會有的來賓席,每一樣都是電視台精心設計並製作出來的。但節目下檔時,這些大型景片的屬性各不相同,是否都使用一次就會被放進倉庫閒置或丟棄呢?有可能形成一種資源浪費嗎?
根據環保署水質保護網的數據顯示,日常生活汙水的汙染排放量,占了全國68.3%,為最大宗的汙染源。人們習以為常的民生用水,在流入水溝、河流等水體並進入生態圈後,卻成為環境病媒的生長源以及生物的致命殺手。
「爬黑山」是什麼?意即在未經主管機關許可,進入政府劃為管制區的山地。國際登山風氣盛行,台灣也不例外。山域政策監督聯盟發起人,本身也是資深登山教練的林乙華表示,與國際相比,台灣登山環境限制重重。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