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舍改建成畫室 藝術家阿蕉的分享哲學
位於台中市神岡區的三合院藝文空間,外牆彩繪生動活潑,內部整齊明亮,難以想像是由廢棄豬舍改建而成。阿蕉從台東駐村藝術家計劃結束後便回到家鄉台中,卻發覺人和人間的距離疏遠了,讓她備感落寞,於是萌生創立共享藝文空間的念頭。
位於台中市神岡區的三合院藝文空間,外牆彩繪生動活潑,內部整齊明亮,難以想像是由廢棄豬舍改建而成。阿蕉從台東駐村藝術家計劃結束後便回到家鄉台中,卻發覺人和人間的距離疏遠了,讓她備感落寞,於是萌生創立共享藝文空間的念頭。
布袋戲是許多人小時候的回憶,不過在現今高科技時代下,這項傳統產業逐漸沒落。在桃園龜山有一個以布袋戲為家族企業的劇團,一家三代一輩子就從事這項產業,為台灣這項逐漸式微的傳統產業傳承,目的就是讓更多人看到布袋戲的精神,也讓更多的台灣人能更暸解這項傳統文化。
霓虹燈在生活中逐漸被更便利、更符合大眾需求的LED燈所取代,但即便它消失在台灣街頭,依然有人默默守護這失傳的產業,用創意讓霓虹燈以新姿態閃爍。
為了活絡相聲並且培養生力軍,台北曲藝團團長葉怡均成立了新生代相聲團體「愛笑斯坦」,由團員自己包辦團裡事務,固定時間排練,在有限的資源下,仍堅持所愛,期盼更多觀眾進場欣賞他們的演出。
2022北海岸時尚藝術季與過去兩年在富基漁港不同,擴大舉辦在漁人碼頭的時尚藝術秀,不僅請來享譽國際的設計師進行服裝設計走秀,更邀請藝人表演共襄盛舉。今年也結合浮空投影和AR科技,讓展演更加精采。
以加工出口陶瓷聞名的新北市鶯歌區,受到東南亞地區發展影響,加工出口的市場萎縮,因此商家近年結合DIY手拉坏、捏陶等手作課程,逐漸轉型成假日時的休閒好去處。在鶯歌深耕超過三十年的彩繪陶瓷藝術家林發權,2020年也開設彩繪陶瓷教室,讓民眾可以體驗彩繪陶瓷的樂趣。
吹泡泡是每個人童年的快樂回憶,不同道具和材料可創造出各式各樣絢麗奪目的成品,吸引大眾目光。近年來有不少表演者看中泡泡的創造力,致力於將吹泡泡結合音樂燈光,發展成藝術文化,帶領民眾找回兒時記憶。
「紙醫生」又稱紙類修復師,主要工作是將損壞的紙質文物修復完善,憑藉他們的努力與堅持延續了文物的生命。而透過對比古今教育體系與科技的進步,讓傳統技藝有不同的面貌發展下去。
社子島位於台北市士林區,因為長年限建,被稱為是「台北市最後一塊處女地」,也由於地處兩河交接處,擁有獨特的河口潮間帶生態,蘊含豐富自然資源,共有三處人工濕地。2021年10月富洲社區舉辦一場生活藝術節活動,邀請藝術家進駐,結合聚落特色設置裝置藝術,呈現有別於繁榮都市的另一種樣貌。
根據109年勞動部的資料顯示,在台灣的外籍移工總共有將近72萬人,其中就有8成來自東南亞國家,但台灣關於東南亞的文化資源卻少之又少,「望見書間」關注到這個現象,便希望透過建立東南亞主題書店,提供給移工們一個專屬於他們的母語閱讀環境以及展現自己的舞台。
投入毫芒藝術40餘年的陳逢顯,把毫芒藝術當種子一樣細心灌溉,並將時事融入於創作中,他希望毫芒藝術能讓更多人知道,更投身在推廣與教學,帶領眾人進入毫芒的世界。
台灣第一位「紗網刺繡藝術家」黃莉莉,突破傳統思維將刺繡結合多種媒材,天馬行空的想法、大膽自由的針法,讓黃莉莉的作品充滿生命力並結合當代主題,她說:「與當代對話時,你會覺得跟社會很接軌」。
今年是白晝之夜在台舉辦的第六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這次活動以「線上感 」的姿態問世,於10月2日晚間6時至10月3日上午6時在網路啟動。活動內容包括動態表演與靜態創作,同時主打與台北相關的音樂與電影。除了12個小時不間斷的節目推播,也設計線上即時聊天室,利用網路交談創造新的群聚模式,營造出虛擬世界與藝術共融的「晝夜轉運站」。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