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報導】深「刻」的修士精神 雕刻及修復藝術傳承 

台灣的宗教信仰以佛道為大宗,雕塑也多以佛、道教為主,但除了關公、媽祖像之外,教會裡耶穌及聖母像的木雕其實也出自台灣人之手。位在新竹縣竹北市的聖心手工雕刻,由匈牙利籍耶穌會修士雷萬鈞創辦,是台灣少數以耶穌及聖母像為主的雕刻公司。隨著時代變遷,雕塑產業沒落,在發展新技術的同時,雕塑勢必要開拓出新的道路。

回收玻璃重賦新生 變身藝術品更吸睛

由於講求循環利用的時代來臨,擁有能夠百分百回收再利用特質的玻璃,也讓越來越多藝術家看到其優點,嘗試使用廢棄玻璃創作。此次不僅介紹精美的海廢玻璃首飾,也有日常生活使用的咖啡濾杯和擴香,希望透過玻璃回收再製專業人士的解析,讓大家對這個素材如何再利用有更深刻的了解並建立資源永續觀念。

廢棄家具新生命 巧手打造全新工業風藝術品

根據環保署統計台灣平均一年產生約十萬公噸的廢棄家具。這些大型廢棄家具往往被視為垃圾,最終只能直接送進焚化爐燒毀。為了不造成浪費與污染,自學修復技術的吳啟弘憑藉對家具的熱愛,將一件件老舊家具蛻變成全新工業風家具,不僅受到客人的青睞,也讓這些外人眼中的廢材找到新生命。

【公民論壇】AI與藝術區別 陳依純:端視使用者意圖

今年9月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博覽會(Colorado State Fair)美術競賽中,一幅以Midjourney生成的AI藝術圖像獲得首獎,引起廣大議論。而世新大學新聞學系《小世界周報》將於11月23日舉辦公民論壇「AI人工智慧生成藝術之爭議與展望」,邀請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講師、影像藝術家陳依純,與其他與談人共同探討AI人工智慧產出的藝術作品,如何與傳統藝術共生共存。

【公民論壇】AI為創作步驟和工具 羅禾淋:情感與理念乃藝術核心

2022年9月一幅Midjourney生成的AI藝術圖像《歌劇院空間》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博覽會美術競賽中獲得數位藝術類冠軍,輿論的聲浪也開始質疑AI生成的藝術作品到底是不是藝術。世新大學新聞學系《小世界周報》將於11月23日將舉辦公民論壇「AI人工智慧生成藝術之爭議與展望」,邀請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跨領域設計與創新科技跨域學程助理教授羅禾淋,以學界、AI藝術家的角度分享AI人工智慧產出的藝術作品該如何與人類藝術家共生共存。

【公民論壇】AI藝術浪潮襲來 許鴻潮:從未知恐懼到瞭解共存

「就如同人類遭遇新冠海嘯一樣,一開始因為陌生所以恐懼,慢慢了解並有疫苗免疫後,如今甚至可以自在的共存,真的就和AI藝術海嘯一樣。」Adobe講師許鴻潮感嘆,如今隨著AI藝術的發展茁壯,也因此觸及一些傳統作家底線,引發不少激烈反彈。世新大學新聞學系《小世界周報》將於11月23日將舉辦公民論壇「AI人工智慧生成藝術之爭議與展望」,邀請Adobe講師許鴻潮,以Midjourney創作家的角度分享AI人工智慧產出的藝術作品該如何與人類藝術家共生共存。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