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

融媒體

【塑分手3】邁向無塑家園 終止袋代相傳

台灣目前回收系統不完善,導致塑膠袋無法以價制量,也無法處這些使用過的塑膠帶。擔心造成民怨、造成市場不公,這些都是政府不輕易採取更積極作法考量的因素,德國限塑政策實施一年後每人平均減少使用44個塑膠袋,成功減少一半使用量,且德國將近一半的民眾願意全面減塑,他們怎麼做到的?

完整內文
融媒體

【塑分手2】減袋19年愛恨糾葛

我們與塑膠袋分手這條路已經走了近19年,其中歷經3次法規的修訂,在民生經濟與環境保育間不停拉扯,至今仍無法減少塑膠袋使用量,根據環保署資料顯示,塑膠袋回收率僅達9%,大部分的塑膠袋最後都當成一般垃圾處理。導致我們無法有效減少、塑膠袋無法被回收的最大阻礙究竟是什麼?我們既捨不掉也需要塑膠袋,那又該如何重新思考「限塑」概念?

完整內文
焦點環保公衛

塑膠加熱疑慮多 耐熱程度為關鍵原因

為解口腹之慾,超商微波熟食成了消費者方便快速的選擇,該類商品多使用塑膠包材,且以高功率的微波爐加熱為主,而歷經2011年爆發人心惶惶的「塑化劑風暴」後,民眾開始重視塑膠製品的食安議題。經宜蘭大學食品科學系終生特聘教授陳輝煌證實,凡在合法通路購入之微波食品,都會採用符合法規、耐高溫的塑膠容器,民眾若依產品標示操作,其實無須過度擔憂。

完整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