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靈蟹籠危機 無人管理的深海殺手

記者 黃姸瑀、蘇亭瑜、陳怡潔/採訪報導

秋冬是螃蟹豐收的季節,台灣目前多採用蟹籠漁法這種相對環保的方式。與傳統的拖網和圍網漁法不同,蟹籠屬於被動式捕撈,對海底生物的傷害較小,並能有效減少對海洋生態的影響。然而,這種方式看似環保,背後卻隱藏著不容忽視的問題——蟹籠的遺失。當蟹籠沉入海底後便成為「幽靈蟹籠」,將對海洋生物構成致命威脅。如何在保護海洋生態與維護漁業生計之間找到平衡,已成為亟需解決的課題。

龜吼漁港停泊船隻。攝影/陳怡潔

幽靈蟹籠危害海洋資源

蟹籠為台灣常見的捕蟹工具,萬里蟹官方網站資料顯示,漁夫首先在籠具中放入餌料,然後將每具蟹籠用鉤子和支繩串連,並連接在主繩上。為了確保作業順利進行,蟹籠的兩端會用繩索綁上浮球和海錨,其中浮球用於識別,海錨則讓蟹籠穩定地沉入海底。

陳放在龜吼漁港旁用以捕捉螃蟹的蟹籠。攝影/蘇亭瑜

而惡劣天氣、漁業操作疏失及船隻通過時割斷浮標等因素,經常導致蟹籠遺失,成為廢棄漁具。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教授王世斌指出,蟹籠的設計,即讓螃蟹一旦進入後難以脫困,但這些遺失的蟹籠沉入海底後,其捕捉功能依然存在,因此被稱為「幽靈蟹籠」。問題在於籠內的生物死亡腐爛後,反而成為新的誘餌,吸引更多魚蟹進入,導致不斷重複捕撈,形成惡性循環,使這些無人管理的漁具對海洋生態持續造成威脅。

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教授藍國瑋進一步說明,蟹籠多以塑膠材質製成,通常需三至六個月才能逐漸分解。在此期間,幽靈蟹籠在海底長期捕撈幼蟹、抱卵母蟹,甚至瀕危物種都可能被困在其中,對生態繁衍傷害甚鉅,更浪費原本可被利用的漁獲。

幽靈蟹籠不僅影響海洋生態,也衝擊漁民的生計。王世斌直言,當具商業價值的魚蟹被困於籠內,漁民的捕撈量相應減少,勢必導致收入下降,且因籠具材質不易分解,幽靈蟹籠將成為海洋廢棄物,隨著海流翻滾造成海底棲地的破壞。除此之外,漁民亦無法得知海中是否有廢棄籠具,進而從事拖網、刺網等其他漁法,不僅造成漁具損失,也會因此累積更多海底覆網。藍國瑋亦表示,幽靈蟹籠不單只有重複捕撈的問題,海洋廢棄物對海洋生態的嚴重影響,更是一大隱憂。

西北海域與北部沿岸作業船隊每船年總計籠具遺失量統計。 製圖/黃姸瑀、資料來源/臺灣海洋大學教授藍國瑋。

加強管理 推行籠具實名制

鑒於幽靈籠具對海洋生態的負面影響,各縣市政府也開始加強對籠具的管理。漁業署表示,臺南市政府於2017年7月18日率先修訂規範,實行籠具實名制,要求漁船設置浮標旗並標註漁船編號,以便有效識別各具籠具的來源。

農業部則於2023年預告訂定籠具漁業漁具標示措施,要求所有漁船在出港作業前,必須在每具籠具上以不易脫落的方式標示漁船統一編號。若在作業過程中因海況影響、籠具纏絡、航安事故或其他原因導致籠具遺失,漁業人需向主管機關回報無法攜回的籠具數量。這項規定不僅有助於追蹤丟失的籠具,還可以在事故發生後,為後續的清除工作提供準確的熱點位置數據。

 

漁業漁具標示措施示意圖。製圖/黃姸瑀

王世斌則認為,雖然建立遺失回報系統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但若未配合完善的後續清除與打撈工程,仍難以真正保護蟹類資源,並避免其對海洋生態造成的影響。

借鏡國際 改良保育型籠具

台灣對幽靈蟹籠問題的關注程度相對較低,相較之下,其他國家已經採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來解決這一問題。藍國瑋以美國佛羅里達州的漁業管理規範為例,該地不僅對蟹籠的尺寸和入口大小進行規範,還推行籠具實名制政策,要求在蟹籠和浮標上安裝固定標籤,並清楚標註認證號碼。

再者,藍國瑋補充,在佛羅里達州的規範中,還特別要求安裝逃脫環。逃脫環能有效減少捕獲未達成熟體型的蟹類,常見的材料包括金屬或塑料網,也要求使用可降解的逃脫面板,這些面板一般採用黃麻繩或松木等易分解的材料,能進一步減少幽靈蟹籠對海洋生物的危害。

藍國瑋及其研究團隊也在致力於改良保育型籠具,並針對逃脫環的設計進行實驗。他們使用已死亡的螃蟹樣本進行研究,測量其生殖生物參數,並進行人工篩選。具體而言,團隊觀察螃蟹是否能穿過篩選裝置,並記錄成功通過的螃蟹體型和角度。基於這些數據,研究人員選擇最適合的逃脫環大小,以保護特定體長的螃蟹,從而達到最佳的保育效果。

藍國瑋指出,漁業資源應參考「MSY」(最大持續生產量, 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進行嚴格的監控與管理,以螃蟹為例,估計每年每種螃蟹可捕捉的最大數量,即提出數據向漁業署建議。如今年紅星梭子蟹捕獲量不可超過100噸,抓到限定數量時應停止捕捉,至今年漁期結束。他同時呼籲,螃蟹市場主要依賴籠具作業,為達資源永續利用,除必須重視幽靈蟹籠問題,建議將籠具材質替換為可降解原料、推行實名制外,亦應適當限制投放籠具的數量。

龜吼漁港漁夫市集販售的萬里蟹。攝影/蘇亭瑜

ESG STORE 平臺 擴大永續效益

漁業署表示,自2002年9月起即實施獎勳休漁計畫,鼓勵漁民在漁業資源密度高峰期集中作業,並在淡季休漁,讓漁業資源得到喘息與復育,減少過度捕撈的問題。且於2014年推出ESG STORE 平臺,乃專為企業在農漁業場域執行 ESG 所打造,透過一站式服務,加速企業端與農漁業端尋找合作對象,企業可透過ESG STORE 尋找專案,或直接提出合作構想,由平臺協助媒合適當農業場域。漁業署說明,農業永續 ESG 強調參與而不只是給予,是以共好為前提擴大永續效益,期待合作過程中雙方都能獲益。

ESG STORE 合作平台之漁業領域項目。製圖/陳怡潔

此外,漁業署亦於2023年在新北市野柳漁港、富基漁港,以及澎湖縣澎湖區漁會,舉辦放流抱卵母蟹的科學研究活動。王世斌指出,按漁業署的構想,此計畫旨在每年萬里區螃蟹產卵旺季時,對母蟹進行標籤,並將這些母蟹放流,以便追蹤牠們的行蹤。

儘管這樣的做法能夠追蹤母蟹的棲地,王世斌則認為,此舉最多只能了解母蟹的棲地,但無法追蹤蟹苗隨洋流移動後,如何尋找到適合的底棲地,可能無法完全達成資源永續的目標。因此,這項科學研究仍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尚待進一步加強與完善。

面對幽靈蟹籠帶來的環境危機,政府不僅需要更加嚴格的管理措施,亦應鼓勵漁業界與科研機構進一步合作,開發更多可持續的捕撈技術。透過這些創新與積極的政策推動,讓海洋生態得到有效保護,漁業資源才能實現永續發展

 

看精彩融媒體報導:《幽靈蟹籠危機 無人管理的深海殺手

延伸閱讀:

隱形的珊瑚殺手 防曬乳液藏危機

守護海洋 38個團體倡議全面保育

 

Posts created 7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