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欣恩、林琦芳、劉家伶/採訪報導
近年療癒性的商機興起,越來越多人將時間與金錢投入身心靈的療癒活動,從收集盲盒玩具到體驗手作飾品、調配精油香氛等。其中玩具收藏,人手一娃娃的現象,近年在年輕族群間掀起風潮。如今用來形容成人童心未泯的Kidult一詞又再被大眾所提起,而台灣的玩具產業也產生了新變化。
社會環境變遷 療癒商機興起
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教授詹文男表示,隨著社會環境變化,生活步調加快,人們需要宣洩壓力的出口。舉例而言,觀看恐怖電影時放聲尖叫、欣賞擺放在手邊的玩偶,亦或種植植栽,均能作為轉換心情的方式。這些行為凸顯出療癒經濟的概念,相關的產品與服務應然而生。
詹文男將療癒經濟,以佛家概念中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者間的組合,來分化療癒產業下的產品和服務。他舉例,有業者推出知性旅遊行程,結合賞風景、專人導覽解說、品嚐各色料理,一趟旅遊服務就涵蓋六感的體驗。而現在蔚為流行的玩具,除視覺上欣賞,又能用手拿取、把玩,是綜合滿足人類眼與身的療癒產品。

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助理教授苗議丰,則以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解釋,現代人的消費習慣不再停留於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而是往更高層次提升。即使是為保暖而買禦寒衣物,這種消費動機雖是滿足基本生理需求,但人們還會追求衣物要是喜愛的款式、顏色等更高層次。就療癒性服務而言,苗議丰表示,消費者的目的多是往愛與歸屬的層次發展。

對於成年人願意花錢購買、收集玩具的原因,苗議丰分析,部分是想補償幼年時玩玩具的需求。當他們具有經濟能力時,便以購買玩具的行為填補童年的空缺。世新大學諮商中心實習諮商師吳采璇,則針對人類的收藏行為,提出心理學的制約概念。他解釋,初次接觸到收藏物時,若當下產生開心、正向的感受,被大腦中處理情緒的杏仁核儲存且反覆連結,進而影響人類的感官,每當看特定物品就會想要收集,便促使人類喜愛收藏玩具。
Kidult趨勢湧現 滿足補償心理
玩具人平台(toy people news)總編輯Kuma說明,Kidult(Kid加上Adult)一詞,源自1985年英國媒體專欄出現的詞彙,直至2004年台灣雜誌開始使用Kidult概念,討論關於玩具收藏的文化,收藏玩具的人們也藉此擁有身份認同。
收藏逾百隻無敵鐵金剛系列模型的葉國義回憶,小時候沒能買玩具,但心中存有對帥氣公仔的渴望,直至出社會後,才開始購入當時流行的無敵鐵金剛模型。他分享,從二十多年前實體玩具店面購買,再到線上商城、臉書社團,漸漸地,購買玩具成為一種習慣,至今收藏已累積超過百隻。每當看著自己滿櫃的——阿強一號,聯想著卡通中的丑角形象,圓滾滾的外型有別於一般機器人,總能讓他會心一笑。

玩具收藏人安森表示,四年前受身邊朋友影響,進而開始收藏設計師玩具。他分享,獲取玩具的過程其實有一大學問。有些特殊款式的玩具,需透過設計師抽選的方式才能取得,設計師希望收藏人是真心喜愛,因此收藏人在個人社群網站上,頻繁分享帶著玩具出門、旅遊的動態,才能增加被設計師抽選的機會。
關於成年人為何會熱衷於收藏特定的IP,苗議丰分析,當收集玩具的行為已能滿足療癒目的時,收藏行為的目的可能朝更高層次的需求發展。他舉例,收集英雄角色的玩具收藏家,其收集目的不單是為收藏,更是追求對於該角色的認同感。如同前面提到的愛與歸屬需求已被滿足,消費動機變成對自尊的追求。收藏家把虛擬角色的個性、正義感內化,淺移默化成收藏家日常生活中待人處事的準則。
經濟價值翻轉 收藏投資兩相宜
現今的主流玩具可分為電影、動畫公司授權的IP角色,以及注重藝術價值、美感的設計師玩具。Kuma指出,當前成人購買玩具之目的,大致可分為投資與收藏。隨著網路使用普及,自2000年代起,拍賣網站與網路論壇相繼盛行,有人開始會在論壇上分享或拍賣童年時的玩具。促成玩家們能夠交易和交流童年回憶的平台。此外,玩具的交易市場也因媒體報導玩具的價值變化後,使人們發現收藏玩具的經濟價值。
時至今日,設計師玩具從價格親民的盒玩,發展出藝術化與高級化特質的高價藝術品,Kuma舉例,2000年初,日本藝術家奈良美智與香港廠商合作推出的雕塑作品,如今售價飆升近三十倍,並在蘇富比國際拍賣會上亮相。這種高價與稀有性不僅提升了收藏的吸引力,促使市場形成的正向循環,使玩具藝術化。他也推測,未來玩具收藏的兩極化將越來越明顯,一方面玩具將成為人人可融入的娛樂體驗,同時也朝向精緻藝術收藏的方向發展。
在二手市場中,玩具的稀缺性會反映於售價上。根據《國際商業與金融研究》顯示,二手市場上樂高玩具的平均報酬率為11%,比普通投資方式的平均報酬率還要高。市場會有如此高報酬率,其中原因在於玩具是否絕版,若不再出版,則會因為物品的數量稀少,供不應求,價格上漲。不過交易樂高仍有一定風險,若絕版玩具重啟生產,則市場高價將不復存在。
藝術融入設計 打造品牌個性
家喻戶曉的人形玩偶「芭比」,其公司美泰兒(Mattel)曾在台設廠,根據《台灣玩具業國際行銷之評估與策略》研究顯示,台灣早期因勞動力便宜及政府政策,乘著美國戰後嬰兒潮,一躍成為全美最大玩具供貨來源。台灣以代工聞名吸引大量廠商設廠,在當時有成熟的生產線,卻因只代工缺乏創新,而被他國以更低的人力成本取代,玩具製造逐漸淪為夕陽產業。過去身為玩具王國的台灣,如今卻沒有能踏上國際舞台的品牌。
近年,台灣有越來越多的藝術者投入玩具設計,玩具從字面上的「玩具」轉為藝術創作的載體。玩具Merodi設計師陳威樺表示,他自幼學習美術,因接觸學校立體造型課程,而產生設計玩具的動機,他發現雕塑有別於平面設計,是更好展現自身想法的媒材,因此他也踏上玩具設計的道路,建立起個人品牌「willstudio」,並創造出角色Merodi,希望藉由Merodi喚起收藏者的「童真」。
台北國際玩具創作大展(簡稱TTF)是針對玩具交流舉辦的展覽,不僅為亞洲最具規模的玩具大展,更是國際設計產業的交流平台,促進設計師彼此觀摩交流。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必要的手段是做出差異化。陳威樺表示,他刻意操作「手作感」,利用技法堆疊,將Merodi以黏土的質感呈現,看起來更純粹、更具溫度,此手法通常較為少見。
除了做出差異,掌握產業的趨勢也很重要。米路可玩具社設計總監春男以時尚輪迴做比喻,玩具的流行也有輪迴週期,早期流行芭比娃娃,而後是模型,前幾年流行扭蛋,現今轉變為盲盒,近期娃娃趨勢回流。玩具的本質並未改變,只是樣態上的轉換,而轉換的方向通常是產業的龍頭決定。玩具業者需要觀察市場風向,才能迎風而行,趕上流行的腳步,緊抓大眾的目光。
對於玩具往後的發展,Kuma認為,玩玩具的族群會越大。從幼兒直至老年,各年齡層都將擴及,因玩具的概念已從原先的遊玩物件,上升至藝術的載體,玩具以收藏形式出現在大眾視野。將來玩具的發展可能會以審美方向延伸,不再只是玩樂。陳威樺分享,未來3D建模會更加容易,加速生產玩具時的過程,成為獨立玩具設計師的門檻下降,也因此走出具個人化特色的設計風格,將是未來玩具的一大方向。
看精彩融媒體報導:《童心未泯 療癒大人們的玩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