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林資婕、徐旻萱、顏雪安 / 採訪報導
塗鴉作為非主流的藝術形式,創作者能隨性地表達自己的態度和理念。隨著時代演進,大眾逐漸關注街頭藝術,從早期的非法地下塗鴉,到如今有合法的藝術空間去自由創作,都是街頭文化的大邁進。然而,反對街頭文化的聲浪仍未停歇,藝術家如何面對不理解的眼光,在理想與生活取得平衡成一大難題。
獨特魅力 個人風格鮮明
大眾眼裡微不足道的塗鴉,傳遞出藝術家的理想,雖然形式抽象、存在時間短暫,但卻是藝術家們的嘔心瀝血。KIDZ JAM團隊的創辦人艾色客說明,當前的塗鴉藝術界,許多創作者大膽地在高處簽名,無懼於風險和挑戰。這些藝術家以獨特的風格和創意,贏得了同行的廣泛尊敬,展現了塗鴉藝術的獨特魅力。

憶起接觸街頭塗鴉的初衷,艾色客表示是想證明自己的存在。他指出,藝名的由來是源於喜歡的漫畫《艾薩克傳》,亦是特別的回憶,於是成為他在街頭上的「Tag」。隨著年齡增長,艾色客的藝術風格也開始轉變,嘗試在創作中加入圖畫與中文,讓大眾了解他所傳達的理想。

創作風格鮮明的塗鴉藝術家黑雞先生提到,從小接受藝術教育不停被教導大眾審美的框架,但他渴望以更具有衝擊力的方式表達自己。他透過大眾對醜的想像為出發點,與普世價值的美形成強烈對比,彰顯出赤裸、表情詭譎的人物形象。
「想讓更多一般的民眾知道,塗鴉不是只有他們以為的亂畫、破壞的塗鴉。」為打破世俗對塗鴉的既定印象,艾色客成立塗鴉團隊,並舉辦專屬KIDZ JAM的創意活動。在限時內以特定色彩創作,或者以塗鴉人物速寫來交流,從活動中可以快速認識其他創作者,看見不同創作,進而推廣塗鴉藝術。

塗鴉也不是只專屬藝術家的活動,一般民眾也能由淺入深的開始了解塗鴉。「我希望讓一般人看到台灣的塗鴉藝術家可以用噴漆畫這麼好的圖。」他強調所有活動皆是辦在合法塗鴉的河濱公園,希望透過在公共空間作畫讓一般民眾認識塗鴉藝術家。而在塗鴉教學中,艾色客會從塗鴉歷史與背景介紹開始,讓學生有基本的認識後再自由創作,讓塗鴉文化得以延續流傳並發揚光大。




不只藝術 自我意識表達
除推廣塗鴉藝術外,還需延續其獨特的精神,艾色客認為,塗鴉的核心精神是自由和自我意識的表達,創作主體普遍以自身為出發點,所以塗鴉藝術家會以自己喜歡的角色或出生郵遞區號創作。他希望,能透過團隊及活動傳達塗鴉文化的精神,並將塗鴉藝術推向主流。
曾因作品風格強烈,遭民眾指責作品傷風敗俗,還曾遇到過里長報警處理的黑雞先生認為,塗鴉精神就是有趣好玩,不必過度探討高深的創作理念。他表示,儘管時常遭受批評,卻很享受這種回饋,認為它是了解社會情緒的一種觀察,從負面評價中得到反饋,補足自我創作的局限性。

身為塗鴉藝術推廣者,艾色客指出,塗鴉的門檻標準其實很低,但台灣人普遍不自信,對於自己不擅長的領域沒有勇氣嘗試。他期望,塗鴉能成為美術課程,讓每個人都必須體驗到。艾色客直言,曾在澳洲看過家長帶著小孩購買塗鴉用品,為此感到震驚,因這在台灣並不常見,而塗鴉藝術在澳洲卻已成為一種通俗的文化。透過欣賞不同國家的塗鴉,讓他不禁思考,怎樣才是台灣獨屬的塗鴉藝術文化。


反叛主流 融合社會元素
街頭文化的潛意識裡隱含對主流社會的反叛及對社會不公的抗議,常被視為非法和破壞性的行為,而遭受諸多非議。黑雞先生指出,藝術家確實承載著社會責任,他經常思考作品能否影響他人,或帶給世界變化,雖然用藝術改變世界是個遠大目標,但他仍努力用藝術替弱勢族群發聲,作品也常融入社會元素。

如今,藝術家們積極尋求機會,打造屬於台灣的街頭風格和促進文化創新。宜蘭縣街頭藝術協會(下稱協會)成員陳瑞正表示,協會致力推動塗鴉作為合法藝術形式,希望透過公共活動和社區美化,讓塗鴉能夠融入社會。同時協會也積極與地方政府合作,在台灣各地參與社區美化和公共空間彩繪等計畫,期望帶來全新視覺體驗,改變民眾對於塗鴉的負面形象。

陳瑞正說明,協會在過去幾年間曾舉辦過大型的塗鴉活動和藝術相關比賽,吸引來自全台各地的塗鴉藝術家。這些活動不僅為藝術家提供展示才華的舞台,也吸引大批民眾參與,讓塗鴉文化逐漸走入大眾的視野。街舞、塗鴉等街頭文化,也開始透過創辦比賽與活動,讓這些藝術家們齊聚一堂,有了更多交流與表現機會。

純粹創作 隨性無私展現
身在國外的藝術家若想創作,往往都會前往當地的塗鴉用具店。這些店鋪成為藝術家的聚集地,能在這裡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經營塗鴉工作室的沈嘉斌解釋,塗鴉有自己的一套語言和審美觀,大多數人看塗鴉時,往往只從藝術角度進行美學分析,很難想像這背後隱含著對身體素質與耐力的嚴峻挑戰。他認為,塗鴉是最純粹的創作,直接呈現出創作者當下的想法和態度,並公開展示在街頭,成為當地環境的一部分,任由大家欣賞和評價。這種隨性、無私的表現形式,正是藝術的本質。
塗鴉與破壞之間的界線,沈嘉斌指出,這兩者往往模糊難辨,這主要取決於創作者的意圖。塗鴉的本意是在城市表面留下記號,並非出於破壞的意圖,藝術家也會選擇廢棄的地點進行創作。塗鴉是以創作為出發點,將創作展露在外,供大家觀賞。他也說明,塗鴉在社會生存的方法,是產出使社會理解的語言和標誌,再將資源回饋在推廣塗鴉文化上。

國內也有提供藝術家盡情揮灑創意的場所,根據台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工程處資料顯示,目前台北有八處合法塗鴉區域,而根據新北市政府的資料,新北市則有兩處。合法塗鴉區多設在河濱公園,為大眾的休閒去處,讓人們在 放鬆的同時也能欣賞到有趣的塗鴉作品。


對於台灣設立的塗鴉創作區,艾色客表示,台北因地段的優勢及便利性,成為國際塗鴉交流的好地方。這些合法區給予創作者們一個完整作畫的空間,因創作一幅畫的工程時間,至少四小時至多兩天,若在非法區作畫,創作者不但無法專心,且時間上難以把控,而台北的合法塗鴉區則提供塗鴉創作者們精進創作的機會。
數位時代 轉戰社群平台
伴隨數位化時代來臨,塗鴉文化如何生存,藝術家如何推廣作品成為重要課題。世新大學數位多媒體設計系助理教授趙增偉表示,隨著數位工具普及,科技正在改變塗鴉的街頭表現形式,塗鴉藝術不再只局限於牆壁或街頭,作品亦開始於數位平台展示。
與此同時,虛擬實境的興起,讓塗鴉藝術家不僅可以在虛擬空間裡創作,更能進行沉浸式的展覽。趙增偉認為,現代的塗鴉藝術家運用電腦繪圖與影像處理技術來創作。未來,透過AR、VR以及混合實境(XR)等技術,塗鴉藝術可以從實體介面轉變為移動式檔案,並進一步發展成數位藝術,讓塗鴉藝術能在不破壞物理環境的情況下呈現。

當今的數位創新,不僅拓展塗鴉的創作區域,讓作品能在社群媒體上以數位方式記錄,而不再局限於實體牆面,使大眾能更輕鬆的接觸塗鴉資訊,同時也能對塗鴉有更深層的認識。
隨著科技快速進步,塗鴉也得以有跨次元的呈現方式。然而,塗鴉藝術充滿反叛和自由的特殊文化是否會失去原有的街頭精神。對此,艾色客表示,塗鴉作為全職職業相當困難,塗鴉本身創作風格有限且具有反叛象徵,導致藝術家在創作與商業化之間難以平衡。
不過,他也強調,現今藝術家可以透過社群平台來展現塗鴉作品,吸引感興趣的粉絲關注,獲得更多的曝光。趙增偉也抱持同樣觀點,認為塗鴉的本質不會因科技進步而削弱,虛實共存的光雕技術,豐富塗鴉的呈現手法,也讓觀眾體驗到不同視覺效果。隨著藝術與科技的融合,塗鴉創作不再是藝術家一人的舞台,大眾透過數位發展深入體驗藝術本身,同時塗鴉藝術家也能讓自己的創作永存,不被時間所淘汰。

看精彩融媒體報導:《塗進你心裡 街頭文化的印記》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