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林資婕、徐旻萱、顏雪安/採訪報導
偶像崇拜在新世代越來越流行,成為一種趨勢。隨著粉絲團日漸壯大,飯圈文化進入大眾視野,形成一種獨特的社群氛圍。不論是舉辦偶像應援、生咖還是支持演唱會等活動都成為粉絲的一種共通技能,每個活動無疑是花費大量的時間與金錢才能完成的。粉絲奉獻且不求回報的精神,讓人好奇無私舉動背後的動機。
粉絲力量 帶動追星互動
隨著偶像文化盛行,許多選秀節目主打粉絲親自投票選出偶像組團的形式。根據維基百科韓國流行音樂團體列表顯示,今年有58個韓國偶像團體出道,相比於偶像剛盛行的1990年代有2倍增長。偶像團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粉絲之間也建立起了一種全新的文化-「飯圈文化」。此文化是由粉絲自發組成的團體來為喜歡的偶像進行宣傳與應援。

粉絲為了推廣喜歡的偶像創立粉絲團,不僅能為偶像帶來流量,也可讓同好有交流機會。追星約十年的資深粉絲呂佳怡表示,粉絲們會在偶像生日或出道周年時,運用應援車、廣告板等表達對偶像的支持。除了能幫助偶像獲得更多曝光吸引品牌代言的機會,也可替偶像向公司發聲,要求公司改善對偶像的不當對待。
隨著每個粉絲團都試圖爭取更多的關注與支持,許多創作者面臨著來自同領域或同類型偶像團體的競爭壓力。Instagram創作者林詩婷表示,對於粉絲團之間的競爭壓力她沒有特別感受到,可能是因為她沒有特別支持或宣傳的偶像。但在發布帳號內容時,會注意措辭避免帶有負面情緒,多採用正向的詞彙,以確保偶像的粉絲不會感到不適。
粉絲間的互動與文化,在不同地區也呈現出多元樣貌。加拿大混血生物老師洪婕芸表示,異國背景讓她能以不同視野觀察偶像文化。她指出,亞洲和西方國家在追隨偶像的方式上存在明顯差異。亞洲偶像大多由系統化的模式培養而成,出道時便已設定好人設。而西方,粉絲更注重偶像的個人特色,不同的音樂流派往往造就其產生獨特的個人風格,使他們能夠以各自的面貌自由發展。

情感投射 激勵相互成就
對粉絲來說追星已成為生活的一部份,並為其帶來正面的影響。呂佳怡表示,對她來說追星是生活中的樂趣與能量來源,並能在她感到疲憊時帶來動力。心理諮商師李家雯也認為,粉絲能透過偶像來尋找提升自我的動力。她說明粉絲對偶像的認同不僅限於對外貌和才能的欣賞,更是情感的投射和角色認同。
而飯圈文化提供粉絲通過貢獻與互動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並獲得情感上支持也在群體中發現自己的價值。李家雯指出飯圈文化的形成與人類的基本需求有關,此文化給予粉絲們歸屬感、能力感以及勇氣感。粉絲能透過剪輯或翻譯等方式增強自己在群體中的地位,強化對群體的歸屬感。
對於追星這一現象,也可以從更自然的角度來理解。洪婕芸則認為,文化追隨是很常見的現象,無論是人類或動物都有追隨優秀或欣賞領導者的習性。不僅如此,她也肯定追星有機會成為教育中的正面引導方式。她分享曾在一堂動物行為學的課堂中,利用粉絲文化來幫助學生理解課程。例如她就在課程中加入偶像元素或相關話題,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和理解力。
然而,飯圈文化在一部分人的眼中是不被看好且沒有價值的。李家雯提到在華人社會中追星常被視為沒有實用價值的行為,尤其當追星過度耗費時間和金錢時,容易受到社會和家長的批評。有些失控的粉絲甚至會通過貸款或從事非法活動來賺取追星所需的資金,更極端的粉絲可能會在情感上迷失自我,無法認清現實與幻想,最終導致患得患失等問題。
在日常生活中,飯圈文化也深刻影響著粉絲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林詩婷提及在極端的偶像崇拜下,可能產生過分的比較心理,不想輸給其他粉絲,所以購買大量的偶像周邊,導致無法承擔過度的開支;或是忽視偶像的負面影響,造成價值觀扭曲。洪婕芸也表示,大多數學生都有自己喜歡的偶像,但應提醒學生避免盲目崇拜,培養自我判斷能力並兼顧學業,避免過度追星影響學習。

提及社交媒體透過短影音推動的偶像熱潮,洪婕芸則強調,短影音的出現讓學生在短時間內獲得強烈的視覺刺激。然而,這也讓學生的注意力變得難以長時間集中在五十分鐘的課堂內容上,因為他們已經習慣於快速獲取資訊,而這當然也對教育產生一定的挑戰和風險。
為偶像發聲 謹守法律與界限
飯圈文化獨有的打榜和應援活動常常作為粉絲表達支持以及幫偶像提升知名度的方式。這些活動對偶像的事業發展有極大的影響,但同時也可能帶來過度壓力。追星粉絲林妤慈認為,偶像可能會為了回應粉絲的期望,而認為需要多活動來回饋粉絲。林詩婷也提及若對偶像進行過度的打榜和應援行為,不僅會影響偶像的事業發展,同時也會讓這些活動失去原有的意義,並帶來反效果。
飯圈文化的快速發展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偶像的公眾影響力日益增強,進而推動了整個娛樂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這種影響力也可能帶來負面的社會效應。林詩婷表示粉絲會積極利用社交軟體為偶像宣傳,讓偶像獲得大量的關注,也會透過文章或影片,為偶像塑造特有的形象。粉絲的力量在偶像遭遇負面消息或爭議時至關重要,也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偶像的公眾形象。

飯圈文化興起,跟蹤與偷拍行為卻也隨之增加,尤其是針對偶像與名人。這些行為也引發了對於偶像隱私權的激烈討論。世新大學法律系謝碩駿副教授指出,根據大法官釋字第689號解釋,隱私權作為憲法保障的基本權利,應適用於所有人,包括公眾人物。即便在公開場合,公眾人物的隱私權依然受到一定程度的保護,但強度會因場合和行為目的而有所不同。
根據全國法規資料庫資料顯示,立法院於2021年發布《跟蹤騷擾防制法》,將相關行為納入刑事處罰範疇。然而謝碩駿表示該法僅適用於與性或性別相關的情況,導致部分案例難以涵蓋。若個案乃是粉絲跟蹤偶像的情形,與性或性別無關,則必須適用社會秩序維護法第89條第2款處理。
正向追星路 兼顧熱情與健康
隨著社交媒體的盛行,偶像與粉絲之間的距離也漸漸拉近。偶像的生活也變得比以往更透明,粉絲僅透過手機便能知曉偶像每天的日程安排。李家雯指出過去偶像在粉絲的世界裡是遙不可及的存在,如今的轉變使得粉絲感覺偶像如同身旁的朋友般。
粉絲甚至可以通過訂閱BUBBLE或WEVERSE等專屬跟偶像交流的軟體來建立與偶像的情感連結。呂佳怡認為粉絲和偶像之間是互助的,在低潮時雙方皆可以透過彼此從中獲得支持。林妤慈同樣表示可以從關注偶像的過程中獲得幸福感,讓生活變得充實。這種新型態的互動模式,也隨著科技的進步發展出了更多樣化的形式。

隨著AI技術的興起,虛擬技術正在改變以往偶像與粉絲之間的互動模式和關係。洪婕芸指出,韓國許多經紀公司已經開始推出虛擬偶像和AI偶像,這些新形式的偶像不僅拉近了與粉絲的距離,還讓追星變得更加靈活便利,各地的粉絲都能輕鬆參加線上的演唱會,感受現場的氛圍。她也提醒,新科技的追星方式也會造成隱憂,一些學生容易迷惘在虛擬世界,難以回歸到真實生活。

因此,粉絲、偶像與社會之間的相互理解與尊重,將是促進飯圈文化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通過教育與科技的正向應用,此文化有潛力成為提升個人成長及過繼交流的重要橋樑,並能為社會帶來更多積極的影響。隨著新興技術的發展,如何在支持偶像的熱情中保持理性,避免過度的競爭與極端行為,仍是飯圈文化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看精彩融媒體報導:《偶像熱潮 飯圈文化的崛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