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改寫台灣漁業 養殖效率翻倍

記者 梁瀚云宋大澤/採訪報導

過去傳統漁業養殖仰賴人力經驗與天氣運氣,不僅效率低、風險高,也容易造成資源浪費與環境汙染。因此,台灣有許多養殖業者將人工智慧(AI)導入水產養殖業。

國立海洋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張忠誠,從2015年開始致力於將人工智慧(AI)與物聯網(IoT)技術應用於水產養殖領域。張忠誠表示團隊在研究較為成熟後,便在台灣多地進行實地測試,包括新北貢寮、屏東及嘉義等地的箱網與魚塭養殖場,發現研發的系統在降低養殖業人力成本、提升生產效率等,諸多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成效

近年來,台灣在智慧養殖領域有許多新發展,位於雲林縣口湖鄉的「台灣鯛智慧養殖園區」,正是人工智慧(AI)與永續漁業結合的指標性案例。此園區最一開始是做傳統的水產養殖,但因傳統水產養殖餵食、換水、水質監測等都必須靠人工經驗判斷與操作,時常導致水質惡化。加上早期傳統養殖方式需要非常大的面積與用水量,效率低也十分耗能,因此家族第三代老闆王益豐在接手家業後,體會到傳統養殖方式的不足,多次遠赴以色列、波蘭等國取經觀摩當地的高密度養殖模式,將國外技術與器材引進國內。

針對智能養殖所帶來的好處,台灣鯛生態創意園區導覽人員謝玗臻表示,相較於傳統養殖池,智能養殖在相同的面積下,產量可以提升至22倍,在效率、能源與人力成本上都得到很多的改善

水下感測器顯示的即時數據。攝影/梁瀚云

智能養殖中最重要的設備就是水下感測器,可以即時監控水溫、溶氧、pH值、氨氮等參數。謝玗臻表示,原先傳統式養殖場需要有三到四人去監控,但自從有了水下感測器當水溫、溶氧等數據有異常時,手機、平板所連接的APP就會自動通知,也能即時使用遠端遙控啟動水車、曝氣盤、投料機等設備進行緊急措施降低魚隻生病、死亡的風險。 智能養殖除了水下感測器,也配合循環過濾系統,養殖魚隻的汙水經由過濾槽分離過濾,將沉澱物轉為肥料,水流則經過淨化處理後再利用,不但能大量減少用水量的浪費,也能更有效的避免水質惡化

由智能養殖池所養殖出的台灣鯛魚肉不會有人們對台灣鯛的傳統印象,如:有臭土味等。謝玗臻說明,其實魚肉有臭土味,多是因為養殖過密、殘餌過多、池底老化等因素,使放射菌和藻類過量繁生而引起。相反的是,智能養殖的台灣鯛因能良好控管魚塭環境,魚肉能達到生食級的水準,因此也成了許多店家相繼採用的熱門食材,目前已行銷至台灣知名超市,並與約2000多家火鍋店合作餐廳業者陳小姐表示經由處理後的台灣鯛跟一般市場買的台灣鯛相比,在口感上有明顯差別,也因此收到了許多客人正向的反饋。

智能養殖池與太陽能板。攝影/梁瀚云

另外,台灣鯛智慧養殖園區也在智能魚池上方搭建太陽能面板,採取魚電共生的方式進行養殖,將太陽能發電設施與水產養殖結合。傳統的養殖方式,因長期太陽直射,夏季水溫常達到近攝氏40度,使水中溶氧量降低,導致魚隻缺氧、免疫力下降,增加疾病風險,並可能引發大規模死亡 。謝玗臻表示搭建太陽能面板能夠有效降低養殖廠內的溫度攝氏5至7度,且一天平均可以產生約4000度電,養殖池一天所需的電量大約是200度,因此也能供應廠外的魚貨加工場使用,達到整個園區的自給自足與環境永續。

冷水魚的新家 深層海水養殖

台灣在養殖方面擁有一項獨特的養殖方法,就是使用深層海水養殖魚類。台東深層海水養殖人員林新建表示,目前氣候變化較大,野外捕撈的漁獲量也漸漸減少,透過室內養殖相對穩定,也不像戶外傳統養殖可能會受天災影響。另外,室內養殖也可以有效控制溫度以及傳染病的發生,例如:比目魚養殖水溫條件要在攝氏18到20度之間,選擇水溫較低的深層海水可作為養殖的水源。林新建表示,比目魚在水溫太高的環境下成長,可能會有病毒的產生,深層海水對應的溫度與比目魚的水溫條件相當適配,可以讓比目魚的肉質更加肥美彈牙,因此在台東知本投資搭建700坪左右的養殖場。

比目魚養殖因需要低溫控管,因此台東養殖場採用半室內養殖方式,結合深層海水的低溫,以及在池內使用影像生物辨識系統,對成長曲線的觀察疾病的預防養殖餵食管控和大小的篩選有很大助益,有效提高養殖成功率以及魚隻品質。過去台灣比目魚進口居多,水產試驗所在2018年成功建立人工繁殖技術,使台灣能夠自行生產比目魚,減少對進口的依賴。林新建表示,目前也在進一步研究比目魚的適水性,現在台灣本土比目魚對水溫適應性更高,未來有望能降低成本,並且擴大產量。

海洋深層水養殖場。圖片提供/林新建

林新建表示,深層海水在全世界沿岸,可以在沿岸五公里內就達到水深500公尺的,僅有三個國家,台灣就是其中一個。而要使用深層海水也需專業的取水技術,使用特殊材質玻璃纖維的深海管線抽取200至1000公尺深的海水,因水深管線需要具抗壓耐腐蝕的玻璃材質,以及使用水下無人船進行探測收集資料及相關施工問題。

在養殖的過程中,也有許多的挑戰與困難。林新建指出,初期主要是在室外養殖,若颱風來襲就會導致水質濁度上升,帶菌量也會因此提高,使上百條魚隻死亡,虧損百萬台幣。後來把傳統的室外養殖場搬到室內,解決天災以及細菌滋生問題,目前室內養殖品質相對穩定。

為避免海洋環境資源被過度利用,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教授林巧雯表示,過度使用深層海水可能會影響生態,需要制定抽取上限與監測機制,防止資源被過度利用。

海洋深層水養殖場搭建過程。圖片提供/林新建

AI養殖系統 引領新趨勢

隨著科技的進步,在養殖方面也漸漸跳脫傳統框架,就以台灣鯛生態園區為例,開發智能分級機,利用CCD影像技術能夠精準快速測量魚體數據,粉篩正確率達94%,計數正確率高達96%,這項科技能夠減少人力消耗,正確性也很高,園區也持續研發使正確率能再提高。而園區內的智能魚池可以使用遠端操控,使用手機、平板操作物聯網,隨時觀察各魚池水質、魚群狀態。謝玗臻表示,遠端操控魚池,或許能夠讓更多年輕人留在雲林工作,可以不用像傳統養殖親自到現場觀察魚池狀態,增加許多便利性,減少工作的辛勞程度。

張忠誠與海洋大學團隊開發AIoT系統(人工智慧物聯網,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f Things),結合AI與IoT技術,目的是要協助台灣漁民在養殖方面的發展,即時監控水質、分析養殖數據,降低養殖成本提升獲利。張忠誠表示,利用物聯網(IoT)結合箱網養殖,可以使整個養殖系統轉為智能,箱網養殖是在開放水域中圈養魚隻,未來也會持續推動各地的箱網養殖融合物聯網(IoT),可將整個魚池智能化,例如:分析魚隻健康狀態與成長速度、自動餵食、追蹤魚群行為,監測即時水質(溫度、含氧量、pH),此系統已獲得學研新創類獎項,顯示農業、漁業以及食品生技領域上的創新價值。

360度水質監視器。攝影/宋大澤

張忠誠表示,AI養殖技術有效提升產品品質,符合國際標準,增加出口機會,也能利用新穎的養殖模式,降低勞力需求,吸引年輕人投入養殖行業,讓青年返鄉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延伸閱讀:

臺灣漁業新景象 循環養殖是喜是憂?

AI智能結合 翻轉傳統農業困境

 

Posts created 6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