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宣羽、秦芷柔、許瑜庭/採訪報導
在新北市三峽,有一群長輩們不再獨自留在家中,現在他們捲起袖子站上台,分享烘焙麵包、茶葉栽種的技法。三峽區農會攜手推動社區共學計畫,讓長者走出家門,他們不再是被照顧者,而是知識與技藝的傳承者,在高齡化加劇的台灣,這場「角色翻轉」正悄悄改變社區。
青銀攜手學習
面對快速高齡化的台灣社會,如何讓家中長者踏出家門,成重要課題。多年來新北市三峽區農會透過家政教育深耕社區,近年更推動綠色照護站,開設繪畫、烹飪、太鼓等課程,讓長者們接觸各種技能,甚至成為講師,傳承自身經驗和手藝給年輕世代。
「我認為除了身體健康以外,社交活動是延緩老化過程中很重要的課題,我們希望長者們走出家門交朋友,找到新的生活重心。」農會總幹事張永巨表示,對他而言,綠色照護站不僅關注健康和陪伴,更希望讓長輩成為社區的一份子,甚至扮演傳承的角色。

推動課程的家政指導員李美容回憶,初期推動時遇到不少困難,過去三峽地區資源不足,長輩們要上課必須到台北、板橋。為了讓他們不用奔波,她到各里的家政班召開會議、辦研習活動,把資源帶到長輩們上課方便的地方。從設計課程、協助長者,並陪著他們一步步建立信心,由於長輩們大多較靦腆,有些人對自己的能力沒有自信,現在長者們在課程結識朋友,主動在社區擔任志工。
李美容分享,有位長輩在課後傳來這段訊息,讓她至今仍印象深刻:「謝謝你帶來歡笑,團體互動讓我有心靈寄託,有娘家的味道。」談到這裡,李美容一度哽咽,「原來我們做的不只是課程,而是讓他們感覺自己有歸屬、有價值。」這樣的回饋也成為她持續投入的力量。

角色翻轉 讓生命再發光
「這邊的課程,都很有趣很豐富,在這邊交了很多朋友。」七十多歲的學員陳素貞笑著說,她曾經只是默默來上課的長輩,現在是這一班的班長,不但幫忙照顧同學,也鼓勵新學員加入。
每位老農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和特長,有人會分享種香菇的技巧,一起種植、一起採收,再做成香菇料理來共食;還有中秋節分享獨創的月光餅配方,讓課程充滿驚喜與溫度。農會也會安排青農們來做教學,交換不同世代的經驗和想法。授課青農黃君韡分享道:「長輩們總是不吝嗇提問,課後還會留下來繼續聊。」課程還有結合食農教育,在菜園裡,綠照班的長者牽著幼兒園小朋友的手,一同體驗農作的樂趣,這樣的青銀共學活動,不僅讓長輩重拾自信,更建立深層的代際共融。

「青銀共學是課程中最大的收穫。」農會團隊表示,長輩之間相互學習之外還把成果做分享,不只農業相關,大家也會交流日常生活,像是防範金融詐騙等議題,跨世代的學習與分享,都能讓社區更有力量。
展望未來,農會預計將綠色照護站的成果推展至社區各個角落,現在有許多長者在課程中展現出講師潛力,不論是擅長農業、手工藝,都能成為社區的種子講師。總幹事張永巨表示,「希望把這些人培養起來,讓他們能走進社區,也會鼓勵青農投入行銷與推廣的行列。」他強調,長輩們經驗豐富,青農創意十足,這樣的跨世代合作,將為照顧服務開創出更長遠、在地的模式。

學習無年齡 共創新連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下稱師大)全人教育中心,長久以來推動青銀共學計畫,透過高齡學程與共學工坊,讓年輕世代學子們與銀髮長者在同一個課堂中互動,交流不同世代間的想法。師大青銀共學計畫讓長者們試著走出家門,嘗試不同的新事物,更讓許多學子們改變了對長者的舊有看法,開闊了雙方的視野。
2016年,師大銀齡樂活據點負責人蔡昕璋創立了青銀共學課程,當時台灣正在邁向超高齡社會,他發現政府的政策著重在長照措施,但卻沒有方案避免他們走到長照的階段,因此他希望能透過課程讓長者們保持身體健康,也能照顧到他們心靈及人際交流的健康。
師大全人教育中心推出多樣化的青銀共學課程,包含藝術創作及AI相關的教育課程,不單單只是教導長者們學會使用3C產品,更融入音樂創作,舉辦了AI讀劇音樂影展。

讀劇中,長者們利用AI的技術創作音樂,透過智慧科技培養美感及藝術的素養,讓高齡者們經由最新的科技更貼近現在的生活。長者陳美足說:「老師教我們用AI做音樂,雖然我很笨,但老師不會嫌棄我。」這些課程不只是技能的傳授,更是不同世代間的包容與啟發。
青銀共學課程對長者們來說不只是學習新知,更是重新與年輕人接觸的寶貴機會,長者金允中提到:「他們會主動關心我們,問我們要學什麼,讓我重新思考學習的意義。」有許多學生起初是因為服務學習接觸青銀共學,參與後發現收穫的價值遠超預期。課程講師鄭惟妤從大學時就參與此計畫,一直到畢業後回來繼續當講師,她說:「長輩很願意關心人,這在大學裡不多見,他們也超願意學習,把時間排得滿滿的,真的很佩服。」在這場課堂中,青銀共學不再只是知識交流,更是打破偏見、跨世代的生命對話。
照護升級 打造在地老化友善據點
隨著高齡化加劇,為讓各地區平時獨自在家的長者都能有個走出家門的好去處,新北市社會局與地方組織共同推動社區照護政策,提供長者日常照顧與活動參與,創造世代共融的社區生活圈。
社會局表示,現今新北市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超過600處,以在地老化為目標,使長者能在熟悉的社區中安心的生活。在時代轉變下,服務據點已不再只是提供基本照護需求,而是以「新五老運動」,鼓勵長者走出家門學習新事物。
其中,課程計畫如各類才藝與社交活動、如何使用智慧型手機等,許多課程讓長者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活動。新北社會局老人福利科科員郭先庭提到,初期長者參與意願低,是推動過程中遇到的挑戰之一,由於長者無從得知課程的成效與發展,擔憂無法融入課程,為提升長者參與,新北社會局結合農會、大學協助招生,共同製作特色課程,吸引長者加入。「原先抗拒的長者親身感受到據點溫暖後,也變成了據點的常客,以『過來人身分』邀請更多朋友參與。」郭先庭說,透過長者參與後的心得相傳,漸漸提高長者走出家門學習的意願。

相互推廣下,長者陸續參與課程,在這之中,人力與資源不足面臨很大的挑戰。「一個班上限就是25名啊,想上還要看你報不報上。」三峽區高齡學員陳素貞分享道,因人力不足與資源吃緊而無法兼顧每位長者的需求。為此,東吳大學社工系教授梁慧雯則表示:「建議教育單位可以設計單元課程或活動,邀請社區長者進入校園共學。」在現今高齡化的社會,期許能使用多元方式,為世代共融的理想實現共同努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