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不塑行 塑包裝時代的綠色反思

記者 昌綦容、莊彙榆、宋欣頤/採訪報導

在氣候變遷及塑膠汙染日益嚴重的情況下,環保意識逐漸融入到消費日常。從日常購物到外送點餐,「包裝」不再只是商品的附屬,而是環境永續的重要議題。為了減塑,政府與企業紛紛推動自備環保杯袋、使用可回收與可分解材質等措施;然而,高成本與根深蒂固的消費習慣,仍是綠色包裝推行上的二大挑戰。

餐廳門口貼有不提供一次性餐具告示。 攝影/宋欣頤

便利的代價 一次性包裝的隱患

在快速便利的外送和消費文化下,包裝成為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忽略的汙染源。塑膠袋和一次性餐具雖然方便,卻也造成資源浪費與環境負擔,衍生龐大的環境成本。這些源自石化材料的產品,壽命短但分解期長,除加重垃圾處理負擔,更對生態系統造成傷害。根據環境部環境管理署2021年海廢調查,常見廢棄物前三名為寶特瓶、塑膠瓶蓋及食物容器,皆屬一次性用品。

這類廢棄物常遭海洋生物誤食,或成為寄居外殼被帶入海中,循著食物鏈最終可能進入人體,對健康構成潛在威脅。因應全球環保趨勢,許多國家陸續立法限塑,台灣自2002年起推動限塑政策,要求超商與量販業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袋,並於2022年推行一次性飲料杯政策,鼓勵自備杯優惠。

台灣經濟研究社長孫智麗表示,疫情期間外送量暴增,使一次性包材與廢棄物大幅增加,為垃圾處理帶來壓力。此外,看似環保的紙製品在生產過程中需砍伐大量樹木,對環境同樣造成影響。

隨著政府陸續推出限塑政策、循環杯、環保餐具等措施,民間也開始出現從生活實踐永續理念的商店。「有春商行」便是其中一例。無包裝商店有春商行的業者褚尉婷表示,會創店是有次參加活動,看到所製造的垃圾、塑膠製品很多,所以她認為從源頭包裝開始,著手減少使用次數,可以降低對環境的負擔。同時養成出門自帶環保用具的習慣,希望從自身行動,號召更多人實踐綠色消費。在她的商行內販售咖啡、甜點,顧客需自備容器到店秤重購買,買多少裝多少,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商店內也販售二手書,並設置書架鼓勵書籍流通,讓綠色生活理念延伸至文化消費層面。褚尉婷表示,書籍適合重複使用的物品,一本書能被更多人閱讀,就是延長資源壽命的方式。這個結合環保與文化的空間,吸引志同道合的消費者,形成永續價值的小型社群。

 

有春商行提供二手書交換區。 攝影/宋欣頤

從理念到落實 想用不等於會用

許多人對環保理念表示支持,但對於實際行動,卻常止步不前。環保用品往往意味著「攜帶不便」、「需額外花費」或「改變習慣」,這些障礙讓想像和現實出現落差。選擇環保理念似乎顯得麻煩,甚至讓人感到壓力。

高中生張同學表示,她每天都會攜帶環保袋及環保杯出門,叫外送時也會特別備註不需免洗餐具。她提到在購買外食時注意到,儘管不少人支持減塑,多數消費者仍習慣極具便利性的一次性包裝。一味的減少塑膠袋或更換需花費購買的環保包裝,沒有一個過渡期,可能會導致民眾因不習慣,認為這只是一件麻煩的事情。

張同學認為,政府若廣泛的免費提供環保用具,可大幅度提高消費者落實綠色消費的意願。讓民眾覺得「環保不該是額外的麻煩,而是一種可負擔、可持續的日常選擇」,才可能讓綠色消費真正融入生活中。

從塑到綠 永續包裝新戰場

日日籽店內產品。照片提供/日日籽業者

政府推動限塑與塑膠袋收費政策後,不少企業更加重視包裝的永續性,例如餐飲與外送業者陸續推出環保包材以回應社會期待。坊間不少店家開始改用紙袋、布袋或可回收材料,強調友善包裝與永續生產的綠色選品店在台灣興起,透過有意識的選物,傳遞環境共好的價值,儘管商品可能價格偏高,仍吸引願意支持的消費者。

中壢的綠色選品店「日日籽」結合裸裝雜貨、咖啡輕食與二手商品的綠色生活空間。店內主打無包裝販售,提供多樣化的裸裝商品,實踐減塑生活。此外,日日籽也販售二手衣物、配件及日常用品,提供消費者經濟又實惠的選擇。創辦人姜晏璇表示,雖然裸裝商品價格略高、選品受限,也常需要向消費者花時間解釋理念,但民眾接受度正在提升。

姜晏璇補充,儘管目前無包裝在台灣仍屬於小眾市場,但未來發展潛力可期,尤其小家庭、單身者、年輕一代對永續議題越關注,支持理念型品牌的意願也在提升。她認為,若政府、媒體與更多資源能投入推廣,並和店家合作,相信永續消費將有機會真正走進日常。

而這股綠色減塑風潮也吹向外送平台,像與平台合作「綠色消費計畫」的忠義鹹酥雞店老闆娘表示,和平台合作後他們曾考慮將塑膠袋改為紙袋,但因成本上升,是否需要調整商品價格、消費者能否接受,都是轉型過程中的難題。「作為業者,如果改變會降低消費者的購買意願,維持現狀當然是最穩妥的選擇。」她也提到,未來可能會向顧客徵詢意見,評估改用環保包裝的可行性、外送過程的需求程度,並和平台一起合作,盡力為永續盡一份心力。

鹹酥雞店老闆娘一邊料理炸物,一邊應對顧客結帳。 攝影/宋欣頤

讓綠色變成習慣 不再只是口號

消費者買飲料使用飲料環保杯套,示意圖。 攝影/宋欣頤

從自備購物袋、支持無塑商品,到選擇環保包裝,綠色消費已成為越來越多人實踐的生活方式。「買得環保、用得安心」不再只是口號,而是實際影響市場的重要力量。想讓綠色消費成為一種消費日常,仍需克服成本提升導致商品價格偏高、消費習慣定型等困難。

嘉義市環保局廢棄物管理科的許小姐指出,業者與消費者對於環保包裝增加的費用接受度仍偏低。為提高民眾的參與意願,可以搭配消費行為贈送宣導品、抽獎或折扣等優惠措施獎勵,近年來,嘉義市也針對限塑政策推動循環容器餐具補助、民眾憑杯消費一定次數贈與循環杯等行動,來推廣綠色消費。

台灣政府近年積極從法規與獎勵措施雙管齊下,引導民眾改變購物習慣。例如新北市補助餐飲店汰換成可重複使用的餐具,並結合學校、社區推廣環保器具租借站,降低民眾自備難度。政策除了可以改善制度,也嘗試讓環保行動更容易被「日常化」。當民眾在便利與環保之間不再需要過多取捨,綠色消費才有機會從少數人的選擇,成為多數人的生活常態。

而身為消費者的張同學認為,消費者在市場中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消費者的選擇直接影響企業的產品方向與營運策略。當大量消費者開始偏好綠色產品,例如有機食品、環保包裝、節能電器或碳足跡標示商品時,企業便不得不跟進調整,以維持市場競爭力。此外,張同學也提到,透過社群媒體、口碑行銷與消費者倡議行動,讓消費者逐漸形成監督力量,推動產業轉型與提升企業責任感。

綠色消費並非一時風潮,而是全球消費文化轉變的趨勢。當消費者的選擇力量結合政策引導與企業創新,不僅能推動市場邁向更環保、負責與永續的方向,也將促使產業在產品設計、供應鏈管理等層面進行深層轉型。這不只是環境保護的手段,更是未來經濟穩健發展的關鍵路徑。

各式可重複使用的環保用具,成為民眾的重要選擇。 攝影/宋欣頤

延伸閱讀:

市集免費又免廢 「禮物經濟」走進台灣

網購包裝垃圾多 循環包裝再利用

Posts created 6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