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方欣晴、洪子涵、吳佳芳/採訪報導
112學年度UBA大專籃球聯賽公開男一級賽場上,國立虎尾科技大學以「外籍五虎」陣容奪得季軍,創校史最佳成績,卻也引發外界對外籍生制度的廣泛關注與討論。
早在105學年度,健行科技大學率先引進自中南美洲的外籍球員石博恩,成為當時UBA公開一級中唯一登錄外援的隊伍。接著四年內,健行科大三度奪下總冠軍,卓越戰績帶動各大專院校紛紛效仿,UBA外籍球員比例逐年攀升。113學年度,公開男一級16強隊伍中,僅六所大學未登錄外籍球員,顯示出外籍球員已成為各校戰力配置的常態。
強弱差距擴大 競爭環境失衡
世新大學男子籃球隊自108學年度起引進外籍球員,教練吳昆典指出,當時許多條件優異的本土高大球員已被強校網羅,為提升禁區高度與競爭力,才轉而尋求具有籃板能力與身高優勢的外籍球員。

吳昆典表示,外籍球員的加入對比賽節奏、對抗性都帶來改變,也進一步刺激本土球員成長;然而,外籍球員制度亦存在公平性爭議。他質疑:「這些外籍生是否真能完成四年學業?還是只要有學籍就能參賽?給予外籍生的營養金是否應設上限?否則財力雄厚的學校將不斷投入資源,造成競爭環境失衡。」
吳昆典進一步指出,有資源的學校不一定奪冠,沒資源的學校卻注定在後段班,長期下來會讓聯賽失去吸引力,UBA目前正面臨資源落差的結構性問題。
此外,吳昆典也觀察到,當前學生球員在高度競爭體系下,角色逐漸職業化,價值觀出現偏移。「在台灣,很難兼顧學業與運動。很多孩子不再視自己為學生,而是職業運動員,忘了學生身分的本質。」
外籍球員當道 本土陣容的掙扎與調適
在113學年度,UBA大專籃球聯賽公開男一級賽季中,台北市立大學(下稱北市大)以2勝13敗作收,確定下季降至公開二級。北市大在113學年度未登錄任何外籍球員,陣中平均182公分,最高球員192公分,甚至未註冊正規中鋒。

本土球員張翟恩坦言,台灣中鋒球員相對少,因此不少學校選擇引進外籍球員補強。他指出,外籍球員主要在場上負責卡位與抓籃板等苦工,但並非每一位都具備絕對的主宰力,也因為實際持球與得分機會有限,對本土球員的空間壓縮不大。
然而,他也強調,若缺乏明確制度規範,外籍球員的身材優勢終究會造成戰力失衡。「有些外籍生需要二、三人才能防守,如果一隊能同時派上三名外援,本土球員根本無法抗衡,整場比賽的公平性將蕩然無存。」

同樣全本土陣容的隊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下稱台師大)在113學年度闖進四強,成為該屆唯一未使用外籍球員的隊伍。據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教授石明宗透露,該隊原本有意引進外援,但最終因簽證問題未果。
石明宗指出,因應台灣少子化,外籍球員的加入可擴大球員母群體,提升比賽強度與觀賞性。而作為教練當然希望能夠找到技術佳、體能好又有比賽經驗的外援,但這樣的條件實屬可遇不可求。
石明宗強調,禁區沒有外籍生也能發展出不同的比賽策略與競爭力,例如:提高罰球命中率、降低失誤率,加上台師大本土球員的拼勁防守,才得以在競爭激烈的UBA中維持戰力,站穩一席之地。
針對外籍球員制度的爭議,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下稱大專體總)回應,目前UBA公開一級、公開二級與一般組三個層級皆採統一規則,外籍生定義亦包含亞洲球員。現行規定為「每節最多可派上一名外籍球員」,仍有部分學校建議進一步限縮為「每場僅能登錄一名外援」。大專體總表示,所有制度皆經與各校充分討論並投票決議,期望在維持比賽公平與提升整體水準之間取得平衡。
課業比賽兩手抓 時間分配難兼顧
外籍球員庫克來台已邁入第三年,目前就讀世新大學英語與應用學系三年級。他除了要專注於練球,還得兼顧課業,但是平常練球已消耗他大量精力。
比起一些球員將重心放在球場上、選擇性參與課程,庫克更為了跟上課程以及增強溝通能力,向學伴學習中文,希望在籃球和學業之間取得平衡。但他也坦言,在時間分配上,要兼顧二者確實不容易。

球員學業與練球失去平衡的情況,在大專院校中並不罕見。球員的學習情形,每間院校處理方式各有不同。例如,國立政治大學會為球員個別安排學伴,協助其課業維持一定的學習水準,確保球員在畢業後,若未以籃球為職業,仍具備其他出路的條件。
長期投入在球場上的學生球員,普遍都希望日後能加入職業籃球隊。然而,在競爭激烈、名額有限的情況下,並非每位球員都能如願成為職業選手。根據2024年台灣職業籃球大聯盟(TPBL)公告的新人選秀報名名單顯示,一共有48位球員參加選秀,最終只有11人出線,錄取率僅23%。對大專院校的球員而言,要在有限名額中脫穎而出本就不易,所以維持基本的學業成績,才能成為畢業後的另一份保障。
本土球員張翟恩表示,他一向都會參與課程,也曾聽聞UBA有些球員較不重視課業,鮮少進教室上課,校方也未做出約束或管理。對此,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教授石明宗指出,若要促進球員的自主學習能力,校方應制定相應的措施,例如規定球員必須達到特定成績的標準,才可上場參賽。
石明宗強調,唯有校方與球隊在制度上達成共識,培養球隊的學習風氣,才能改善球員忽略課業的現象,讓他們畢業後擁有更多職涯選擇。
新制限外籍上場機會 挑戰球隊競爭力
根據《113學年度籃球聯賽競賽規程草案》,新制自2024年起實施,雖未限制每隊可登錄的外籍球員人數,只規定同一時間內至多一名境外生上場出賽,可隨時替換。

然而,「一節一人」的規定,將大幅壓縮外籍球員的上場時間與比賽機會,這樣的改變,也讓不少外籍生開始重新思考留台打球的可能性。外籍球員庫克指出,許多外籍球員選擇來台,是為了延續球員生涯並爭取表現機會,若因制度限制而無法上場,不僅難以發揮實力,也將影響未來的職涯規劃。他也坦言,若最終無法獲得上場機會,留在台灣將形同浪費時間。
從校隊實務層面來看,也有學校開始調整對外籍生的招募標準。世新大學男子籃球隊教練吳昆典表示,外籍生過去對球隊戰力有顯著增強,但隨著制度調整,學校已不再單純依賴具備身體優勢的球員。現階段招募方向,除了考量身材條件,也更加重視語言能力、學習態度與團隊適應力。
球評吳敏賢認為,UBA作為學生體育賽事,應回歸教育本質,重視學籍制度與完整的學習歷程。他表示,制度調整應著重於強化本土訓練體系與競爭力,而非限縮外籍生作為主要目標。讓本土球員提早面對高強度對抗,有助於提升整體籃球水準,對台灣籃球長期發展具正面意義。
面對外界對制度過於嚴苛的質疑,大專體總回應,此次調整的重點在於回應賽事公平性與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並未對外籍球員設下人數登錄的限制。制度核心在於優化登錄機制與上場規範,而非限制各校招募外籍球員的自由。相關規定將依執行情況滾動式修正,但前提仍須回到學生運動員的本質,確保其就學身分與教育目標不被忽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