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梁瀚云、宋大澤/採訪報導
籃球是在世界各國都很熱門的運動,很多人都很熱愛籃球,就算行動不便者也不例外,因此發展出專屬於身障人士的籃球玩法,坐在輪椅上打籃球,相比一般籃球員還是有許多差別。
台北市肢體殘障運動協會理事長武而謨表示,台灣約於30多年前引進輪椅籃球,推廣此項運動的先驅為前永和國中體育教師朱敏進。朱敏進學生時期赴日留學,正值日本殘障運動蓬勃發展,他也因此接觸到輪椅籃球並深受啟發,決心將這項運動引進台灣。
在輪椅籃球草創初期,朱敏進親自前往各大醫院復健科,積極尋找對籃球懷有熱忱的身障人士參與。隨著參與人數逐年增加,輪椅籃球的影響力逐漸擴大,也讓更多社會大眾認識並重視這項融合運動精神與挑戰意志的運動,對台灣身障體育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輪椅籃球的球場與比賽時間皆與一般籃球一致,分為四節,一節十分鐘。在輪椅籃球上有二項規則與一般籃球較不一樣,一是走步違例規則,在輪椅籃球選手最多可推動二下輪椅,之後必須運球,類似於一般籃球最多可走二步;再來就是犯規方面,一般籃球打手犯規,防守者需侵犯的進攻者才算犯規,輪椅籃球是以輪椅為單位的圓柱體,只要防守者的侵犯到圓柱體就構成打手犯規;罰球方面則與一般籃球一致。
輪椅籃球為確保公平,會依照選手身體功能評分,分數從1.0重度障礙至4.5輕微障礙,每隊上場五位球員加總分數不得超過14分,因此教練也需要依照分數來安排上場選手,也因為輪椅籃球有評分制度,在進攻戰術上也會依此來制定戰術。亞帕運國手林伯勳表示,在外圍投籃選手主要會是重度障礙選手,而在禁區攻擊主要會是輕微障礙的選手,會照這個模式做進攻,主要是籃下會有較高強度的碰撞,因此需要身體行動上較自如的選手做進攻,減少選手受傷的風險。

輪椅籃球移動需要使用專屬的輪椅,在比賽中會有許多碰撞,需要特別穩固堅硬材質的輪椅。輪椅籃球選手游之霆表示,每台輪椅的操控性都不一樣,挑選也很重要,需要根據自己的打法以及障礙程度來做挑選,也需長時間磨合,才能在賽場上移動得更輕鬆。

國家代表隊助理教練張偉俊表示,打輪椅籃球體能方面是最重要的,不像一般籃球需要腿部力量,所有的力量都需要集中在手部,需要用手操控輪椅,以及只能用手的力量投籃,所以訓練非常注重重量訓練,加強手部肌群才能夠讓投籃距離更遠。
張偉俊說明,在團隊訓練時,會先由一對一對抗作為訓練的開頭,一對一對抗強度較高,可作為暖身的方式,再來會進行基本動作訓練,通常會以三人為一個單位進行練習,一位先上籃,之後撿球傳給下一位,此方式也可用於投籃練習,由於身障選手無法像一般籃球一樣靈活的切入,所以更注重投籃的準度。
游之霆表示,在台灣很少選手能投到三分線的距離,對照國外選手長時間投入訓練,有更好的肌力能夠投到三分線,所以台灣選手反倒更注重在中距離的投籃得分。籃球比賽不管是輪椅籃球或是一般籃球都很仰賴戰術,張偉俊表示,輪椅本身就比較寬,要自行過掉防守者會較困難,所以最常看見的戰術是「擋拆」,由沒有持球的隊友利用身體阻擋敵隊的防守者,再來持球者便可以利用空檔進行投籃,這個戰術對於實戰非常重要。

輪籃資源短缺 全台只有三處練習場
台北市輪椅籃球隊,由多位熱愛籃球的身障選手組成,部分隊員同時也是中華輪椅籃球代表隊的成員。原先他們經常在台北市立古亭國中籃球場進行訓練,後因要改建,經教練羅興樑安排下,改至文化大學團練。中華帕總活動組組長陳廷表示,台灣只有三處練習場地,對於選手來說比較不便,考量到場地的無障礙設施需要設計完善,也需要能夠提供球員們放置運動輪椅等運動器材。

近期加入代表隊的國手林柏勳從小就熱愛籃球,無論是校隊或是大學的系籃都有參加,後來因發生嚴重車禍導致脊髓神經損傷,需要坐在輪椅上行動,偶然知道了輪椅籃球這項運動,便主動加入,在球隊中展現出色的球技與潛力,為中華輪椅籃球代表隊注入新能量。林柏勳樂觀地說:「人生嘛,就是要活的熱血。」
但林柏勳也表示,台灣的輪椅籃球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他認為中華隊較難和其他外國的強隊抗衡的主要原因,在於台灣在國手的培訓上,仍採取著業餘球隊的形式,每位球員們只能透過下班後的空閒時間去做訓練。雖然政府對於輪椅籃球也是有補助,但相較於其他國家透過企業贊助或是全額補助,使球員能全心意的進行培訓,台灣在制度上仍稍顯不足。
為解決資源不足的問題,台灣輪椅籃球發展協會在2022年成立,前中華輪椅籃球代表隊長呂駿逸也是協會成員之一。呂駿逸表示,協會成立後讓選手少了許多顧慮,許多選手都是私人企業上班,在國外比賽都會擔心自己的工作,因過去曾有選手出國比賽導致革職,因此協會會補助選手前往比賽的車馬費,以及給予比賽獎金,透過這些方式減少選手金錢上的負擔,可無慮的去比賽。協會目前也有和企業合作,讓選手進入合作的企業工作,企業也會配合選手比賽時間調整班別,讓選手能夠更加彈性專心備賽。
呂俊毅表示自從成立輪椅籃球發展協會後,在資源上有了許多的提升,並鼓勵身障民眾:「我們都已經受傷了,就該大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運動可以減緩肌肉老化,多嘗試身障運動也可以結交新朋友,促進身心上健康。」
輪籃推廣困境 期望新血加入
台灣的輪椅籃球除了選手的培訓,推廣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因為台灣的輪椅籃球正在面臨高齡化問題,台灣輪椅籃球代表隊成立已有20餘年,早期成員多為小兒麻痺患者,隨著時間推移,這些元老級選手逐漸邁入中高齡。然而,年輕選手的加入速度未能跟上,導致整體隊伍年齡層偏高。
今年二十四歲的游之霆表示,職業球員的年齡能力巔峰大約在三十歲以前,十幾歲到三十幾歲這段區間收進來的球員,會比較有辦法培養成職業球員,但目前很難找到這樣子的人來加入。「像我們幾個已經算是最年輕的球員了,全台灣包括我們只有四個新人,連一個籃球隊都組不起來,我們的學長大概也都三十歲至五十歲。」球員們也擔心沒有人願意接手球隊,也紛紛加入推廣輪椅籃球的行列,除了參加表演賽與體驗輪椅球的活動,也到各地學校醫院進行演講,盼望能有新血加入。

對此,中華帕拉林匹克總會也積極投入推廣輪椅籃球,在各地舉辦表演賽,如信義區的香堤廣場,以及職籃聯盟與各大運動賽事的比賽開場或中場時間進行表演賽,近日也配合世壯運在比賽會場舉行輪椅籃球體驗的活動,邀請明星球員指導體驗。

陳廷表示,積極辦活動的目的,是為了讓一般民眾可以更了解這項運動,進而帶動輪椅籃球的人氣,畢竟要吸引身障者加入會比其他運動困難,比方要一般民眾養成運動習慣,已經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要說服行動相對不便的身障者參與運動,並成為選手更是困難,尤其購買使用的運動輪椅並不便宜,雖然有補助,但動輒20至30萬的運動輪椅仍很難負擔得起,再加上輪椅籃球相對其他運動的強度較高,容易發生碰撞等種種原因,使許多身障者因擔心二次傷害而卻步。因此無論是籃球輪椅協會,還是中華帕總都在努力幫助輪椅籃球爭取更好的資源,期望身障者們能夠從參與球隊,為輪椅籃球這項運動注入新血,在國際上拿到更好的成績。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