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一新生路 百萬個便當送暖

記者 蘇羿慈、廖思柔、柯伊庭/採訪報導

九二一大地震造成許多人流離失所,身為災民的機車行老闆邱慶禧心繫村里孤老長輩,就此開啟他為偏鄉老者的送餐人生;送餐平台創辦人孫士姍在一次送餐經驗中,意識到送餐服務的重要性,於是成立串聯全台老人送餐平台。台灣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現行長照制度是否能因應社會趨勢,仍待時間檢視。

南投生活重建協會提供居家服務、送餐、關懷據點等服務。攝影/柯伊庭

「謝謝你們來看我。」高齡九十二歲的林文龍從送餐志工手上接過熱騰騰的飯菜,對他來說,這是他一天中最高興的時刻,行動不便且獨居的他,接受南投生活重建協會送餐服務已邁入第25個年頭。

九二一大地震造成近十萬房屋倒塌,奪走兩千多條人命。位於震爆點旁的南投縣國姓鄉福龜村損失慘重,震後災民們露宿在福龜國小,慈善機構送來的愛心便當只維持二周,隨後災民們自力更生煮大鍋飯菜溫飽,機車行老闆邱慶禧也是其中一人。「我們吃飽了,但村裡的長輩該怎麼辦?」邱慶禧心繫行動不便的長輩們,於是號召福龜國小家長會的媽媽們送餐給村中孤苦無依的長輩們,也就此開啟邱慶禧25年的送餐人生。

協會自成立以來,已送出上百萬個便當。對協會而言,這份便當是象徵愛與關懷;而對長輩而言,這份便當滿懷溫飽與陪伴,同時也是活下去的心安依靠。

地動山搖家園毀 便當送暖燃重光

協會一天送午、晚兩餐,早上8點廚媽開始備料煮菜,10點半前由送餐志工們騎著摩托車,將100多份午餐分別送到國姓鄉的13個村莊;休息片刻後,下午1點再重複同樣流程。送餐不僅是將便當傳遞給長輩,更重要的是訪視長輩用餐食慾,及觀察長輩身心靈狀況。針對長輩的需求,邱慶禧總是投入更多心力去滿足,並根據每位長輩的身體狀況及飲食喜好客製化菜色。

廚媽與送餐志工根據長輩的飯量及飲食喜好分裝便當。攝影/柯伊庭

送餐志工彭雲玲因認同協會的理念加上想尋找心靈寄託,於是加入送餐志工的行列。在協會快三年的她,負責國姓鄉最南端的南港村,縱使每次送餐都需要花費一小時,她仍把個案都當作自己的長輩,總會特別關心他們。彭雲玲回憶起某次下雨送餐,長輩十分擔心她的安全,再三叮囑她要小心騎車,「送餐送久了,他們也會對我們產生情感。」長輩的關懷讓彭雲玲很是感動。

成立協會二十五年來,邱慶禧照顧過無數長輩,有些長輩年紀較大,患有失智症,行為舉止像回到孩提時期,需要花費更多心力。儘管如此,邱慶禧始終以同理心照顧。這些年來,他也歷經無數次的生離死別--曾有志工送餐時以為長輩在休息,直到送晚餐時才發現長輩已離世,哭著回來告訴他。而他也從最初痛哭失措,到如今能平靜面對,因為他深知,唯有穩住情緒,才能繼續守護更多需要幫助的長輩。

協會如今運作井井有條,但並非一開始便順風順水。曾有長輩懷疑他而拒吃便當;他也曾面臨中央補助款出問題,得抵押房產的困境,但邱慶禧心中的韌性與始終如一的助人信念支撐他度過難關,並將這份精神化為力量,以幫助村里更多孤苦無依的長輩。不只是長輩,協會的營運也提供了一百多個工作機會,其中不乏專業醫療背景的年輕人、二度就業的中年婦女、擁有一手好廚藝的新住民配偶,每個人像齒輪般緊密協作,各有所長並推動協會繼續前行。

便當起步送溫飽 長照接力護老年

協會為長輩長期提供送餐服務,但邱慶禧在送餐過程中發覺,國姓鄉長輩對長照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大,於是成立南投生活重建會,提供長輩們更完善的照護環境。小至交通接送,大到送終服務,都由協會包辦。這25年來,已成為國姓鄉重要的長照服務機構。

長輩們專注於繪畫,這是關懷據點的課程之一。攝影/柯伊庭

依現行政策,年滿六十五歲以上長輩可申請長照服務,協會設立日間照顧及關懷據點,兩者最大的差異就是依長輩的身體狀況。日照中心的長輩失能情況較為嚴重;關懷據點的長輩們多是行動自如,據點相當於生活機能的檢測,主要提供延緩失智的課程及健康促進等活動,才能早於防範,讓長輩活得更長久。邱慶禧表示,協會評估長輩的身體狀況分成輕中重三階段:自主自理的長輩可以回歸家庭;但若長輩失能情形較嚴重,則須轉到日間照顧更甚是安養中心。目前協會包含輕度的關懷據點及中度的日間照顧,提供國姓鄉完善的長照ABC級

從九二一後的一份熱便當開始,邱慶禧與志工們不僅帶來溫飽,更提供長輩們照護的服務。這份源自災後互助的力量,已在地方深深扎根,持續為國姓鄉的老者們帶來希望與依靠。

送餐送暖見真情 長照長伴護老心

如同邱慶禧於九二一大地震救災時看到許多長輩挨餓,萌生送餐的念頭,嘉義也有相似的案例。2019年,還是大學生的銀色大門創辦人孫士姍在擔任送餐志工時,發現許多問題。首先是偏遠地區的人力短缺,常常找不到人員來送餐,若無人接單,主管必須親自上陣。此外,送餐回報資料皆為紙本作業,耗時費力不易於服務單位統整,還可能發生資料錯漏。而在飲食方面常常無法針對長輩的狀況提供個人化的服務。這些狀況讓她開始構思如何以數位方式來解決問題,讓科技成為關心長輩的管道。

志工忙於行前事項,準備送餐至長輩家。照片提供/銀色大門

孫士姍在創業初期就想要讓送餐價值能夠極大化,因為送餐最能藉此關心長輩的身體狀況,然而許多志工往往忽視「預防醫療」觀念,僅將餐點放置便離去。於是她將科技融合溫度,開發出專屬APP,設計「送餐日誌」讓志工線上回報。送餐服務與科技串聯的效果顯著,錯誤率因APP的研發而降低至2%以下,透過日誌向社工回報長輩的健康,也讓社工能迅速掌握狀況,更幫助當地社福團體減少三分之一的加班時間。

送餐日誌的運作方式。資料來源/銀色大門、製圖/蘇羿慈

銀色大門目前為公司與協會二種體系服務,公司與44間社福單位合作,協助在地非營利組織與照護單位提升服務效率,每月約有13萬長輩接受自費的送餐服務,服務範圍幾乎涵蓋全台;協會除每月提供餐食給6000名弱勢長者外,也與社工合作,進一步完善照護體系。孫士姍以科技串起愛與關懷,送出的每一份餐點都不只是營養,更是長者的生活中,最溫柔的陪伴。

超高齡社會來臨 長照藍圖仍待補

隨著老年人口逐年攀升,台灣在2025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如何安頓晚年,妥善「養老」不再單純只是政府的課題,更是每一個家庭都將面臨到的問題。邱慶禧在九二一地震災後,自掏腰包請在地媽媽做便當、協助搭建組合屋,只為讓南投縣民眾能有口溫飽、有處可棲;孫士姍則以科技做為媒介,填補長照資源的缺口,讓送餐服務幾乎遍佈全台。

根據衛福部統計,2024年新申請長照2.0服務的人數大約是25.6萬人,相較於2021年的18.2萬人成長近四成。其中,送餐服務的申請人數也從2021年的2萬人增加到2023年的2.4萬人,顯示有越來越多人申請長照2.0服務。

申請長照服務的人數逐年增加。資料來源/衛福部、製表/蘇羿慈

儘管長照2.0制度更加完善,邱慶禧仍看見其中的缺口。他提出,目前政策是在申請長照服務後,由照護專員先進行評估,確認長輩身體狀況後,再轉由社工介入協助。邱慶禧質疑,「僅憑身體數據來判定是否需要服務,會不會忽略了長輩的真正需求?」邱慶禧說,社工是第一線接觸長輩的人,較能察覺長輩的需求。他認為,政府在制度設計上,應重新整合流程,使關懷服務能真正落實。

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王潔媛則指出,長照政策雖推動了民間服務單位的快速擴張,但背後的人力資源卻未能同步成長。她舉例,居家服務單位在短短三年間,從2017年的238家,成長至2020年的688家,然而每家單位平均所能提供的服務人力卻從2017年的236人,下降到2019年的149人。

王潔媛認為,服務單位增加、服務人數減少,會引發品質穩定性的問題,質和量要如何兼顧是值得思考的事情。從這些現象可見,台灣的長照制度雖已起步,卻仍在摸索與修正,未來如何在人力、資源與服務品質間取得平衡,仍是社會各界需要共同思考的課題。

延伸閱讀:

銀色浪潮來襲 老人送餐服務興起

南投中寮送餐情 堅持25年溫暖獨老

Posts created 3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