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許為曦、殷翌芹、王怡晴/採訪報導
近年來,在循環經濟與綠色理念推動下,咖啡渣的潛力逐漸受到各界重視,成為資源再利用的新焦點。從農業用的土壤改良劑、生活常見的紙類用品,到轉化為動物飼料機能添加劑,那些沖煮後看似無用、被視為廢棄物,最後歸屬為垃圾桶的咖啡渣,被重新拾起成為實驗室研究材料之一。

咖啡渣製蚊香 減碳永續行動
台灣夏季潮濕悶熱,蚊蟲孳生問題普遍,一直是民眾日常生活難以擺脫的困擾。位於彰化縣的文祥國小,因參加一項環境教育競賽,在指導老師陳幼芬的帶領下,學生們開啟了一項創新研究,嘗試以咖啡渣、楠木粉與艾草等天然材料製作蚊香。
實驗結果顯示,咖啡渣蚊香的「半數擊昏時間」約為三分鐘,優於市售蚊香普遍的四至五分鐘。陳幼芬也查閱文獻發現,咖啡渣含有蚊子最怕的「芳香環族群」成分,有效證明咖啡渣的驅蚊能力。實驗也針對環境影響進行檢測,發現燃燒過程產生的PM2.5、一氧化碳與二氧化碳濃度皆低於一般傳統蚊香,對環境更為友善。
陳幼芬提到,食品廢棄物因含水量高,若丟到焚化爐燃燒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對環境造成負擔。藉由這次科展與實驗的機會,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廢棄物再製成資源,進而誕生了咖啡渣蚊香。目前蚊香已在校內戶外課程中實際使用,成為一項兼具教育性與實用性的綠色創新。
同樣來自彰化的咖啡業者張智閔,自小便生活在農家,深受長輩勤儉惜物的生活哲學影響,重視土地與資源永續。他結合咖啡渣與傳統製香技藝,經過團隊四年坐在樹下「親身實驗」,不斷調整比例後,最終確立出一種配方。可驅蚊還可去除異味的咖啡渣蚊香,不僅加值再造廢棄物,也延續在地工藝文化,實踐永續產業的創新發展。

「我們在周邊已回收35家店的咖啡渣,一家店的量每天大概在6公斤左右,所以一天可以收個近200公斤。」張智閔表示,使用1公斤的咖啡豆,約可產生17公斤的溫室氣體排放,大量咖啡渣作為廢棄物很難處理,亂丟掩埋會產生二氧化碳也不利環境,將它回收曬乾、發酵後再製是最好的方式。但因為量大、重複性高、簡單的工作很少人願意做,因此張智閔聘用輕度身心障礙者參與回收流程,讓永續行動同時涵蓋社會關懷。
擴大咖啡渣回收 循環農業新典範
「咖啡的氮肥含量高達七成,它的蛋白質高,能讓植物長大,所以非常適合運用在有機肥料上。」張智閔說道,反覆的發酵、曬咖啡渣的經驗,讓他研發出咖啡粉有機肥,可用於多肉植物、觀葉植物與果菜栽培,並通過農糧署混合有機肥料合格認證,進一步提升咖啡渣循環再利用的應用效益。

隨著市場需求大幅成長,張智閔也說,計畫今年會建立全台最大的咖啡渣回收處理廠,預計每月可處理1000噸咖啡渣廢棄物,就地進行加工,再製成木炭或貓砂等產品;彰化在地處理廠則處理500噸的量,轉製為有機肥料,且都是利用工廠的廢熱乾燥咖啡渣,能夠減少能源消耗與碳排放。
這項咖啡渣循環計畫不僅是一門環保事業,也成為彰化地方創生典範之一。彰化市農會推廣部主任張湘媛指出,張智閔團隊發展的正是目前政府所推動的主軸——永續農業及循環經濟,期望讓更多人了解,農業不只是吃與喝,還有更多不一樣的價值。

從廢物到寶藏 咖啡渣發酵物抑壞菌
咖啡渣除了再製成生活用品,還能透過生技技術的轉化,成為可以幫助動物對抗腸道壞菌、減少抗生素使用的「寶藏」。這個突破,來自台灣一家生技公司的研究成果。
生技公司協理畢家甄透過書面回覆說明,他們長年投入農食副產物的再利用研究,發現咖啡渣中其實含有豐富的多酚與抗氧化物質,透過特定微生物的「固態發酵」處理後,所產生的有機酸、多酚及次級代謝物,能破壞壞菌細胞膜、干擾其代謝,有效抑制病原菌的增殖,並提升動物的免疫力。
根據進一步的體外實驗與動物試驗顯示,發酵後的咖啡渣產物作為飼料添加物能有效抑制雞、豬腸道常見的病原菌,卻不會影響乳酸菌等益菌。這項技術目前已取得台灣和日本的專利,美國的專利也正在申請中。畢家甄強調,「原本被視為廢棄物的原料,轉化成有價值的產品,不僅讓動物吃得更健康,還能減少病原菌與病毒的影響,進一步創造永續農業與低碳生活的價值。」
目前該公司也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國立中興大學及國立台灣大學等大學,針對動物驗證展開產學合作。國立台灣大學獸醫系教授陳慧文透過書面回覆指出,產學合作的部分試驗結果已達到預期,其中在雞隻冠狀病毒試驗中,觀察到提升抗病毒效果的現象。未來仍可進一步探討其在其他病原感染上的應用潛力。
畢家甄表示,未來也希望持續透過更多跨界合作與教育推廣,讓更多民眾理解「廢棄物其實可以變資源」,強化民眾對永續發展議題的認同,共同為地球環境盡一份心力。

茶渣年產30萬噸 茶改場推動多元再製

除了咖啡渣外,茶渣的再利用在台灣同樣是一個備受矚目的議題。相較於其他地區多使用茶包、茶粉泡茶,台灣人更習慣使用整片茶葉進行沖泡,而手搖飲產業的蓬勃發展,也進一步加劇了茶渣的產生。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茶改場)公布的數據顯示,台灣每年產生的茶渣高達30萬公噸。
為了處理這些龐大的茶渣廢棄物,茶改場也積極推動跨領域合作,將茶渣回收再製成各種不同類型的產品。茶改場助理研究員郭芷君提到,茶改場曾將茶渣與栽培菇類使用的太空包結合,具有高含水量且纖維較短特性的茶渣非常適合作為太空包的原料;他們也曾將茶渣製成禽畜飼料,雖然實驗結果良好,但考量到茶渣屬於剩餘製材廢棄物,根據《廢棄物清理法》及《飼料管理法》規定,茶渣並未被明確列為可用於飼料的原料,且飼料原料若來源於農業剩餘物,若要重新進入食物鏈,需通過審核流程嚴格又耗費大量成本與時間的安全衛生相關檢驗,因此沒有繼續朝此方向發展。
在評估法規限制後,茶改場轉而將茶渣應用於墊料的開發。郭芷君表示,茶改場特別研發出一種「微生物發酵」的技術,讓茶渣保有抗菌的效果,能夠有效稀釋硫化物,並達到除臭又增香的效果,因此無論是作為雞隻的墊料或是貓砂,都是非常適合的選擇。
除此之外,茶改場目前也規畫,將含水量較低、較易處理的茶粉優先納入回收再製流程,希望能與造紙、可分解塑膠等產業結合,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未來再逐步導入處理過程相對繁複的茶渣。希望未來能夠吸引更多人投入茶渣廢棄物再製的行列,將環保意識融入日常生活中。
延伸閱讀:
<
p class=”title” data-reader-unique-id=”titleElement”>甘蔗渣化腐朽為神奇 廢物也能永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