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謝卉筑 鄧渝楓 謝佩珊/採訪報導
一個平常的假日下午,台北市北投區的七星公園陸續有民眾聚集。一些人在草地上打開野餐墊,逐一擺放物品,一個個地攤隨之成形。地攤的物品五花八門,從文具到衣服飾品、小型家具等一應俱全,瞬間吸引不少人駐足圍觀。與傳統市場不一樣,這裡所有交易完全不牽涉金錢,各攤主帶來東西免費贈予大眾,同時也能從其他攤挑選自己適用的東西。這裡,是北投免廢市集──一個以「禮物經濟」概念運作的分享平台。
Han是北投免廢市集其中一位召集人。最初,她只是希望「斷捨離」家裡雜物,在機緣巧合下,她起初最早參與二二八公園舉辦的免廢市集。這個市集由一個來台美國人發起,他把故鄉的「禮物經濟」理念帶來台灣,這與傳統經濟模式不同,鼓勵民眾相聚,與他人分享物品、才藝、技能等,不講求交換、回報。
生活中不起眼的東西,原來是他人眼中的珍寶,Han深受啟發並協助舉辦市集。但每次扛著一堆物品遠赴二二八公園,她擔心動力會被消磨,便萌生在北投自立門戶,把理念擴展到她生活的社區,讓「禮物經濟」更貼近每個人的日常。
從關刀到舊玩具 處處驚喜與溫暖
當Han決定將市集帶到北投時,剛好在其他免廢市集認識同為北投人的冰冰,志同道合的她們順勢擔任了北投免廢市集的召集人。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下,市集逐漸成形。北投市集始於2020年,每年大約舉辦四到五次,主要以「北投免廢市集」臉書專頁宣傳,發放舉辦市集的資訊、分享活動花絮及環保資訊等,現時已有約2000名追蹤者。
市集擺放形式自由,參與者無需事先報名,也不規限大家一定要以物換物,只需在活動當天出現即可。因此,每一次市集上出現的人或物品,總是讓人意想不到。冰冰分享,曾經有人帶來一把與人一樣高的關刀,吸引不少路人的眼球,可惜最後無人認領,物主最後只好無奈帶走。

市集讓不同性別、年齡的民眾聚首一堂。無論是取物、贈物,或只是走馬看花、閒聊交流,大家都能從中各取所需。每次舊雨新知的交流,都為市集增添了更多故事。與女兒一起擺攤的鄭先生是市集常客,他笑說,真正擺攤贈物的其實是女兒,孩子一直成長,玩具、用品很快不適齡,能在市集中把舊物贈予他人,遇到適合的東西再帶回家,減少不少浪費。而主導家人一起參與市集的鄭太太則認為,女兒親手把舊玩具送人,不但讓物品有再生利用的意義,更讓她學習分享與珍惜。

舊物新生 環保種子茁壯成長
近年來,全台灣各地都出現了大大小小的免廢市集,世新大學經濟系副教授蘇怡如認為,活動體現了循環經濟中「延長產品壽命」與「再利用」的原則。透過資源再分配,大眾重新思考消費慾望,減少資源浪費與碳排放,將會是推動綠色轉型與永續經濟的發展基石。
去過多個市集的張小姐表示,認識免廢市集前,她習慣「先買再算」,但後來發現,透過市集也能找到需要的物品,還能省下一筆開支。這樣的體驗大大改變了她的消費模式,讓她在購物前變得更謹慎。
對於免廢市集能否推動台灣的環保教育,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專案經理曾子郡指出,免廢市集在各地推行已久,環保一開始未必是吸引民眾的噱頭,更多的可能是「撿便宜」的心態。即使不是每個人都能反思消費行為,讓物品能得以延續使用,對減少垃圾依然有實質幫助。

隨著各地免廢市集的擴展,環保理念透過「禮物經濟」滲入民眾生活,舊物得以重生,人們也在互動中重新審視消費文化。免廢市集作為一個資源循環的平台,為人與人注入交流的溫度,將永續生活帶到每個社區。
源頭減廢 無包裝商店改變顧客習慣
在台灣,除了民間自發組織的「免廢市集」,也有人選擇將綠色理念融入柴米油鹽。位於北投巷弄的一間商店,提倡「無包裝購買」,販售商品包含:白米、乾果、蔬菜、清潔劑不等。從乾貨到濕貨全都不採用獨立包裝,顧客需自備容器購買。

店長賴佳欣分享,老闆原計畫開設咖啡館,後來因妻子於德國留學期間,受到當地無包裝商店啟發,二人決定將這經營模式帶回台灣。為秉持環境友善理念,老闆對每一項商品的選擇都格外講究。店內最熱銷的雞蛋來自北投的放牧農場,可減少碳足跡,也支持在地農業;店內咖啡豆則具備公平貿易認證,生產過程對環境破壞較少,且不剝削生產者利益。
店內擺設簡潔有序,乾貨大多擺放於透明容器內,液體類則存於大容量瓶罐,外面皆有標明內容物一目了然,不僅減少不必要的包裝,也方便顧客選購。店內商品約有200多種,每樣都經過精心挑選與「重重考驗」,累積了穩定的忠實客群。由於老闆對咖啡甚有研究,店內的咖啡豆種類豐富,許多顧客原本是為了咖啡而來,卻在購買過程中,因需自備容器,逐漸養成自帶環保包裝的習慣,進而開始接觸其他無包裝商品。

談到無包裝商品在保存上的挑戰,賴佳欣表示,老闆會密切觀察每樣商品的銷售狀況,一旦滯銷,貨品便會暫時下架,避免浪費及虧損。同時,老闆也會於臉書專頁設置「許願清單」,蒐集顧客對商品的需求。她舉例,曾經停賣的奇亞籽,因為有顧客積極反饋,並揪團購買,老闆最終決定重新上架。
賴佳欣起初是顧客,最後變成店長。她坦言大學時期便對環保議題有關注,但真正投入經營後才發現,自己對許多環保知識仍一知半解。賴佳欣分享,曾經接待一位特別研究環保議題的顧客時,對方分享了大量有關塑膠汙染的知識,讓她獲益良多,更加堅定愛護地球的心。

對她而言,這已不僅是工作,更是一種使命。透過這家無包裝商店,她希望能夠激發更多人思考和反省日常生活中的消費行為,讓環保理念不只是口號,而是可以融入每個人的生活中。
減廢環保 政策到人心都不可缺席
2021年,台灣宣布「2050淨零排放目標」,各項環保政策陸續上路,從限塑、減廢到推動循環經濟,試圖從源頭降低廢棄物產生。然而,根據環境部數據,台灣一般廢棄物產生量從2021年的390萬公噸,增至2024年的480萬公噸,短短三年增幅超過20%。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專案經理曾子郡指出,「消費文化」是導致垃圾問題惡化的主因,如果民眾消費習慣不改,推出再多政策也是徒勞。

民間已有不少實踐循環經濟理念的行動出現,例如:二手平台、共享服務、原料再利用技術等都是最佳實例。可是,曾子郡認為台灣社會仍停留在「愛買、愛丟」的線性經濟模式。線性經濟指「開採、製造、使用、丟棄」的一次性生產與消費模式,容易導致資源枯竭與環境汙染。循環經濟則強調資源再生與永續利用,透過創新設計、提升資源使用效率與廢棄物再利用,目標減少資源消耗,實現零廢棄的循環模式。
儘管台灣的回收系統已運作多年、成效不俗,曾子郡認為,政策在源頭減量方面受到很大阻力。她以「一次用旅宿用品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為例,雖有明顯減塑效益,卻因旅客抱怨、業者反對,導致政府推行受阻,甚至讓推動政策的公務員士氣大減。
除了政策推動的困境,教育也是關鍵問題。「國小、國中環境教育其實做得不錯,但到大學反而亂象叢生,很多人連分類都不會,說明教育缺乏延續與實質反思」,曾子郡感嘆。她認為,過去學校往往只教學生「要做」,卻未說明「為什麼做」,導致學生無法建立真正的環保意識。

為推動環保教育,各縣市政府推出「環境教育活動補助計畫」。例如,新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推出「113年度環境教育活動補助計畫」,開放民眾及民間團體申請,以補助基金於社區舉辦各種活動,向市民推廣環保理念。然而,曾子郡也提醒,政策推廣固然重要,但若無法同步深化民眾對資源永續與消費文化的反思,環保教育仍難以真正發揮長遠影響。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