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與美的結合 橄欖球發展之路

記者 吳翊暘、胡呈翔、胡凱傑/採訪報導

橄欖球對於多數台灣人來說可能比較陌生,甚至會與美式足球搞混,但橄欖球其實是源自歐洲相當古老的球類運動,1921年由陳清忠引入台灣。從橄欖球延伸出來的形式像是觸式橄欖球、帶式橄欖球,其中帶式橄欖球更根據每個人對於碰撞的接受度而改變規則。橄欖球是極具觀賞性且歷史悠久的運動,值得更多人認識。

倒地球員正依規釋放球權,敵隊迅速上前包圍,準備展開爭球攻防。攝影/胡凱傑

力量兼具技巧 衝撞得分極具觀賞性

橄欖球,又稱作拉格比足球或英式橄欖球,與英式足球同樣起源自英國,據維基百科資料指出橄欖球衍生自19世紀初歐洲民間傳統足球的團體運動,最大的特色是肢體接觸頻繁且節奏快速。南門國中橄欖球教練孫維強表示,雖然和美式足球有許多相似點,但最大的差異是美式足球可以向前或向後傳球,但橄欖球只能向後傳球,此運動完美結合力量與技巧,特別注重球員的臨場反應及應變能力。

中華民國奧林匹克委員會資料,橄欖球比賽項目主要分為15人制及7人制,二種賽制比賽場地均在長100米、寬70米的長方形草地進行,橄欖球的得分方式主要可分為「達陣得分」與「射門得分」二大類。其中,達陣得分是最基本且最具代表性的得分方式,當攻方球員成功將球壓在對方達陣區地面上,即完成一次「達陣」,可獲得五分。在完成達陣之後,得分隊伍還可進行一次「附加攻門」也就是嘗試將球踢過球門橫樑並穿過二根門柱之間,若成功則可再獲得二分。在比賽過程中持球員可以向前推進或向前踢球,當持球員被防守方擒抱倒地時,必須立刻放開手裡的球,防守方必須立刻放開對方並形成爭球區,參與的球員必須站立且不可用手撥球,只能用腳將球撥向己方後方,爭取控球權再繼續進行比賽。孫維強說明,15人制和7人制橄欖球二種賽制所使用的戰術截然不同,由於共用同一個場地,7人制的球員移動範圍會大幅增加,更加考驗球員的靈敏度及靈活性。

  • 橄欖球基本規則:主要分為15人制及7人制,二種賽制的比賽場地均在長100米、寬70米的長方形草地進行。
  • 持球員只能向側後方傳球,不能向前傳球。
  • 持球員可以抱球向前跑,也可以將球向前踢進推進。
  • 持球員被防守方擒抱倒地時,必須立刻放開手裡的球;而擒抱別人的球員必須立刻放開對方。
  • 球被帶入或踢入對方得分區時,攻方球員持球將其觸地,可得五分,完成達陣之後,還可進行一次附加攻門,若成功則可再獲得二分。
  • 比賽中持球員可以用踢落地球射門,射入可得三分。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南門國中橄欖球隊 全國聯賽常勝軍

位於台北市的南門國中,是國內橄欖球比賽國中組的常勝軍,連續在2023年及2024年全國橄欖球錦標賽七人制奪下冠軍。為了維持球員的默契和熟練度,平時的訓練可說是風雨無阻,大太陽下,球員們揮汗如雨,衝撞奔跑;下雨天,在泥濘中滑倒再爬起。對教練孫維強而言,這不只是成績的證明,更是長年紮實訓練與教育理念的累積。

不主張一味服從,而是鼓勵學生在場上發揮判斷力。孫維強表示,橄欖球的核心規則是只能向後傳球,這個設計讓球員必須時時依賴隊友、信任彼此。沒有配合,就無法推進。這項運動從本質上就強迫你學會合作。

孫維強強調,由於橄欖球比賽節奏快速,除了要有技術之外,靈活的思維和臨場反應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在訓練過程中,他不會直接告訴球員們答案,而是透過從旁引導幫助球員解決問題。比賽場上,孫維強的聲音總在場邊傳出,這些大聲呼喊並不是責備,而是節奏提醒與氣勢帶動。「注意腳步!」「不要退!」這些話不斷出現,讓整支球隊維持在高張力與高專注狀態。

在對戰過程中難免會與體型壯碩的對手進行身體對抗,孫維強表示,高矮胖瘦的球員都能打橄欖球,但防守需要的,是敢不敢挺身而出的勇氣。橄欖球就是訓練面對恐懼、不閃躲的運動。橄欖球隊員游定翊表示,在場上要保持平常心,即使面對比自己高大的選手,也不能退縮。游定翊不是固定位置的選手,而是教練口中的「工具人」。他的身體素質平均,無論前鋒需要的力量與碰撞,還是後衛講究的速度與判斷,他都能勝任。游定翊補充,為了團隊可以隨時變換身分,雖然沒有固定的位置,但在場上的重要性不輸其他隊員。

 

倒地球員正準備釋球,支援隊友迅速靠近接應,形成爭球區。攝影/胡凱傑

除了磨練技術之外,如何帶領隊員凝聚士氣也是一項課題,橄欖球隊長陳璟戎表示,自己不喜歡利用學長的身分讓大家服從,反而會利用日常生活的關心,增加隊員之間的認同感。此外,他在訓練時也以身作則,全心投入訓練當中,希望透過自己的行動帶動大家一起進步。

滿身泥濘的南門國中球員,自責剛才的防守失誤。攝影/胡凱傑

國小帶式橄欖球 德和展現力與美

位於基隆市的德和國小,近年來以「帶式橄賽欖球」聞名,在教練郭坤芳的指導下,以及校長賴鴻吳的支持下,不僅是全國賽上的常勝軍,更在2024年拿下了混合組以及男生組的雙料冠軍。成功背後的努力是日積月累的訓練,他們僅利用升旗前的一小時,以及中午休息時間來進行日常訓練,雖然時間非常瑣碎,可是小球員們十分投入,靠著認真的態度和訓練的努力,打造出冠軍球隊具有的特質。

郭坤芳表示,橄欖球在小學階段的比賽叫作「帶式」橄欖球,身上會有二段魔鬼氈黏的緞帶,防守上要打亂對方節奏,迫使其重新發球進攻,不需要像一般橄欖球一樣壓制對手,只要撕下他們身上的任一緞帶即可。帶式橄欖球使用的球體本身是軟的,進攻上單純靠著球員跑動達陣得分,無論是規則制度或是球種規格,都相對安全,且有明確的裁判標準。

在訓練上與一般橄欖球當然會有些許不同,主要是訓練球員們戰術跑法、當下反應判斷、閃躲對手避免自己的緞帶被扯下來。郭坤芳表示,這項橄欖球就是給小孩玩的,同時也可以觀察出小孩子的聰明與才智,並且培養良好的判斷力和反應力。

每次練習完畢,德和國小的球員用喊口號凝聚士氣。攝影/胡呈翔

郭坤芳說明,推廣橄欖球須從小打好基礎,使基層的運動員產生興趣並且加入球隊。近年來少子化的關係,學校招收到的學生越來越少,以及家長們認為讀書才是最重要的,球隊在招生上受到阻礙。不過,郭坤芳想到了一舉兩得的解決方案,在寒暑假期間進行橄欖球訓練,並提供午餐,練完球後充當起安親班老師的身分,協助學生們完成課業。解決了家長們的煩惱,讓家長們放心地讓自己的孩子加入橄欖球隊這個大家庭。

比起衝撞,帶式橄欖球以扯帶取代擒抱,強調反應與判斷時機。攝影/胡呈翔

打破傳統建霸業 書寫橄欖球新頁

位於台北市的台北市立大學(下稱北市大),在近年大專盃橄欖球項目獲獎無數,除了在15人制項目連續三年獲得金牌,在2025年度大專盃更在7人制及15人制項目斬獲雙料金牌。教練洪吉祥表示,雖然橄欖球項目的參賽隊伍數量不多,但各個隊伍對彼此的打法及戰術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要拿下金牌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縱使各隊間對彼此的熟悉程度很高,北市大能脫穎而出一定有其精妙之處。洪吉祥說明,後衛的移動速度是他們能完成連霸的關鍵,其確保了他們在賽場上,能更加靈活的進攻和防守編排。平時在訓練中也會透過模擬實戰,加強隊員間的默契程度。

另外隊伍的團隊氛圍也是影響勝負的關鍵因素,隊長黃元鉦表示,在他們隊中沒有所謂的學長學弟制,每個隊員都能像朋友一樣相處。從國中開始接觸橄欖球的他,從台南遠赴台北求學,除了希望入選國手,也期盼能幫助更多跟他一樣離鄉背井的學弟,成為他們在異鄉的靠山。

北市大平時訓練主要以觸式橄欖球為主。攝影/胡呈翔

在橄欖球的訓練或比賽過程中,受傷是家常便飯,如何給予及時的處理是一門學問。球隊隨隊防護員笑笑表示,除了幫助選手處理傷病外,他也會教導選手正確的傷病處置觀念。因為橄欖球的運動傷害頻繁,很多時候防護員沒有辦法即時處理,這時候選手的個人觀念就很重要,要如何正確地保護身體,是每個運動員的必修課題。

北市大橄欖球隊有別於傳統體育班的相處模式與訓練方式,讓球員在無壓力的環境下磨練球技,同時培養正確的身體養護觀念,稱霸全國除了學校支持外,教練、球員以及後勤團隊的努力同樣功不可沒,相信在未來他們也能締造更多佳績。

延伸閱讀:

從零開始 台灣美式足球聯盟成立

聚光燈外籠罩陰影 美足在台身陷泥沼

Posts created 6

Related Posts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