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賀澤佳、劉佳涵、陳奕諠/採訪報導
按農業部第四次全國資源調查報告顯示,台灣面積雖僅3.6萬平方公里,卻擁有60.7%的森林覆蓋率,多樣且獨特的自然景觀與森林資源,展現出我們豐富的生態系統與自然之美。隨著社會型態轉變,在緊張繁忙的都市化生活下,人們開始反思接近大自然的重要性;然而近年山難事故頻傳,致使登山活動被冠上「危險」的標籤,反讓民眾對其產生排斥心理。因此,對於山林的深入了解,以及登山教育的推廣,進而尊重與維護自然環境,即顯得格外重要。
山野活動 蔚為風潮
根據內政部警政署「歷年申請進入山地管制區」顯示,2019年申請進入山地管制區的人數為近五年內最高,達652,784人;隨後因疫情影響而有所下降,至2022年則又恢復熱絡。由於疫情期間民眾出國旅遊不便,反讓國內的自然景點重獲關注,在網紅的推波助瀾下,山林活動一時間席捲戶外領域。
資料來源/內政部警政署。 製圖/賀澤佳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技正林宜龍指出,由於山地管制區的承載量與申請數量有限,民眾紛紛轉向至管制以外的郊山、中級山替代,近年登山健行民眾的數量大增,反映出政府山林開放政策的推動確已收到明顯效果。
隨著登山活動的熱潮,大量登山客湧入山區,山林教育的重要性也逐漸浮上檯面,引起社會關注。國立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教授吳崇旗指出,當前登山活動存在兩大問題,首先是民眾普遍低估登山難度,進而產生安全隱患;其次則是違規行為,嚴重影響自然生態。

透過內政部消防署山域事故案件分析顯示,事故的主因多為迷路及創傷,發生族群多以自組隊伍為主,年齡層多為中高齡(50-59歲),顯示政府仍需更新軟硬體設施,包括開闢更多山林路線、翻新老舊山林設施,使登山環境更為安全,降低事故發生率。因此,如何在安全享受登山的同時,減少對環境的衝擊,成為推動山林教育的核心目標。
資料來源/內政部消防署。 製圖/賀澤佳
資料來源/內政部消防署。 製圖/賀澤佳
山林承載量不足 尚待有效調解
2019年,行政院推動山林開放政策,以改善山屋、步道與告示等硬體設施,並結合在地觀光業者與社區規劃遊程方案,以及森林法第17-2條增訂「遊憩承載量」及「不當行為管制」之相關規範。但山域資源仍有三大問題,分別是山林承載量、山域人力資源不足、管理機制不完善,因此無法負荷大量登山客,導致救難資源匱乏,間接增加山域事故次數。
林宜龍說明,山林承載量細分為設施承載量、環境承載量、社會心理承載量三個層面。首先,設施承載量指的是山屋、步道等基礎設施所能負荷的遊客數量,確保這些設施在使用過程中維持良好狀態。其次,環境承載量則關係到生態系統能夠容納的最大遊客數,透過入山許可證、申請山屋入住進行管理,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此外,林宜龍指出,社會心理承載量亦不容忽視,許多登山客為了放鬆、親近自然而上山,期待遠離都市的喧囂。然而,當他們抵達山區卻發現人潮洶湧,不僅無法達成放鬆心情的目的,反而因過度擁擠影響個人體驗,導致社會心理承載量的超負荷現象,因此有效平衡和調解承載量尤為重要。
提升山屋品質 強化檢核機制
增設山屋似乎是解決登山人潮的解方?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遊憩發展科森林育樂組科長黃信富表示,台灣高山地勢高且狹長,造成較少空曠且平坦的空間興建山屋,且可能加重設施承載量的壓力,影響山林生態。因此,在維持現有山屋數量的前提下,提升山屋品質成為優先策略。如能提高現有山屋的功能性及耐用性,則能在不擴張的情況下,優化登山體驗,同時降低對環境的干擾。
黃信富說明,在推動山屋建設時,透過生態檢核機制可有效降低生態影響,針對舊設施的修復或新設施的導入,會事先標定施工範圍,進行生態衝擊評估。依據評估結果,若工程地點位於敏感區域,則採取「迴避」策略,避免在此區域進行施工;若無法完全避開,則會「縮小」工程範圍,以減少對生態重疊區域的影響;在「迴避」與「縮小」皆不可行的情況下,則會採取「補償」措施。例如,若施工涉及敏感物種的棲地,則會優化周邊環境,確保該區域依然適合物種生存。這套機制著重於工程與生態之專業意見整合,減少工程對生態的損害。

黃信富補充,山屋管理與人力資源密切相關,過去林務局擁有充足的人力編制,通過甄選技術士來負責山屋管理;如今已改為委外經營,委外管理的模式雖能改善人力資源不足,但在專業管理與品質維護方面,則亟需加強人力資源與監管機制,確保山屋的安全與服務品質。
推廣山野教育 建立正確觀念
教育部體育署2013年推動山野教育推廣實施計畫,鼓勵學校辦理多元山野教育課程及體驗活動、強化師資能力,並將山野教育推廣至其他學校、社區,培養親山、敬山的態度。2019年行政院頒布的國家山林開放政策,以「開放、透明、服務、教育、責任」五大主軸作為政策目標,鼓勵民眾親近自然。其中,「教育」面向強調「登山教育,落實普及」,通過學校與社會教育雙管齊下,讓學生和民眾建立正確的登山觀念。
儘管政府已積極推動相關計畫並補助經費,鼓勵教師投入山野教育,不過,由於需要承擔高風險,真正願意帶領學生接觸山林的教師並不多。教育部體育署新聞部黃楚安表示,山野是學校在窗外最佳的戶外教育場所,期望透過政策的宣導,大眾能更積極地親近、走進並保護山林,共同維護自然環境的美好。
「恐懼來自於知識的不足。」國立台北大學登山社小編張竣翔指出,若能加強山林教育的普及性,讓更多人有機會親近大自然、學習山林知識,民眾對山林的恐懼自然會減少,反而會在接觸的過程中產生熱愛與尊重。台灣登山學校理事長陳志銘則建議,應借鑒北歐國家自由親近自然的經驗,提升國內山林教育的創意性與自由性,讓更多民眾體驗自然、珍視山林資源。
山林教育在環境保護與山域安全意識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透過正確的教育,讓民眾更深入地了解自然生態的多樣性,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同時,安全意識的提升,也能有效降低登山意外的發生。
無痕山林 實現永續平衡
林宜龍指出,在山林承載量允許下,應鼓勵民眾有限度地進入山林活動。他也表示,國家公園的區域劃分為生態保護區、實際保存區、特別景觀區、一般管制區和遊憩區,如此劃分是為了保護珍貴物種和棲息地,維護生物多樣性,透過嚴格管制,降低對自然的過度干擾。
為了促進山林活動,黃信富表示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推廣「無痕山林」的觀念,強調登山安全與責任。不僅呼籲遊客尊重自然環境,還提倡自我管理登山風險,減少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

「從山林出來以後,除了相片,什麼都不要帶出來;除了腳印,所有帶進去的東西全部要帶出來。」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許世璋呼籲,現今山林垃圾已減少許多,民眾須齊心守護自然環境,減少對環境的衝擊。
當理念已深入人心,人們尊重且愛護大自然,共同守護台灣珍貴的山林資源,我們才能真正實現山林的永續發展,確保這片美好的自然資源得以永存。
看精彩融媒體報導:《走進山林 重建與自然的連結》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