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社福

3C影響幼兒認知發展 家長落實陪伴成關鍵

記者 胡玟惠、王政善、吳幸芳/採訪報導 

科技發展與時俱進,3C產品演變至今,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無法缺失的一部分。對於現代家庭而言,現今3C產品多具備說故事、電子遊戲及YouTube等琳瑯滿目的功能,成為常見的育兒利器,有效減輕家長的育兒負擔。然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於2022年研究發現,三歲至五歲的幼兒長時間使用3C產品,對其語言發展頗具負面影響。對此,3C產品有如雙面刃一般,恐使幼兒的語言發展受阻。 

臺東馬偕紀念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吳欣宜表示,語言發展遲緩的成因,可分為「生理」及「環境刺激」兩大類。排除智能障礙,及腦損傷等「生理」因素,環境刺激不足也是造成幼兒語言發展遲緩的因素。吳欣宜提到,幼兒使用3C產品時,注意力聚焦於螢幕之上,因而喪失與人互動的機會,缺乏刺激語言的環境,致使幼兒無法學習語言發音,影響其語言發展。 

3C為現代家長常用的育兒工具,幼兒常目不轉睛地看影片。 攝影/胡玟惠

長期聚焦螢幕 影響語言發展

雙薪家庭已為現代社會常態,雙親平時工作繁忙而無法親身陪伴小孩,使3C產品化身「3C保姆」陪伴幼兒 。輔仁大學附設新北市私立幼兒園園長楊慧美與教保組長陳欣怡認為,除工作繁忙外,若雙親皆使用3C產品,在父母行為與周遭環境的耳濡目染下,幼兒便開始接觸並使用3C產品。  

衛生福利部推動「護眼6招」,家長可協助小孩執行。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製圖/李思琪

但雙親使用3C產品的態度,會影響幼兒使用3C產品的時間多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於2022年的研究發現,臺灣超過九成的三歲至五歲幼兒,會於家中使用3C產品,且使用時間皆大於一個小時,遠超過國民健康署對於兩歲以上幼兒的建議標準

楊慧美及陳欣怡提及,若雙親本身就是3C產品的重度使用者,對於幼兒使用3C產品的時間毫無概念,導致幼兒使用3C時間過長。 

「我的小孩在講一件事情的時候,詞句表達很不完整,沒辦法將學校發生的事情說清楚。」吳欣宜分享過往帶著幼兒前來看診的母親,問診時透露滿滿擔憂。吳欣宜提到,這位6歲的幼兒從進診間到結束看診,眼睛全程盯著手機不放,其母親由於單親因素,平日繁忙而無暇照顧孩子,對於此情形也無可奈何。 

幼兒在少與外界接觸的情況下,3C產品可能加劇語言遲緩問題。 攝影/胡玟惠

快速學習符號 僅止表面認識 

除了幼兒因黏著於3C,導致語言表達能力受影響,吳欣宜更分享,過去診斷過一位幼兒,到了三歲仍無法叫「爸爸」、「媽媽」,卻能輕鬆說出「Yellow」、「Red」等英文字母,令她感到好奇。「啊!他喜歡看YouTube上面的兒歌,所以才會這些單字,但他不確知道這些英文的意思是什麼。」他詢問這位幼兒的母親後,發現到3C產品能夠使幼兒快速吸收知識,卻對物品僅有淺層認識,更無法在正確時機運用。 

現今家長多使用3C產品,作為幼兒汲取知識的管道。吳欣宜認為,即便幼兒能有效透過3C學習知識,但作為一個被動接收資訊的閱聽眾,無法與外產生互動,進而失去促進思考的機會。如此一來,縱使掌握許多知識,若無法順利建構語句,反而在日常對話中產生困難。

認知發展須藉經驗積累 親子互動影響大

「當沒有互動的時候,幼兒即使會說話,到底算不算語言?」由於語言為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樑,台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臨床心理師張麗滿說明:「當幼兒的語言表現僅停留在『命名』而非『對話』時,那只是一種記憶,而不是能靈活運用的溝通能力」。 

其實,正常發展的幼兒早在學會說話以前,就已有溝通能力,他們會運用「眼神、手勢、聲音」表達需求、展示或詢問,同時也接收得到對方給的回應,「他可能聽不懂你說的話是什麼意思,但可以從你的表情或語氣去猜測你想傳達的意思」,張麗滿解釋。而使幼兒發展察覺能力的重要關鍵是「陪伴」,他們需要藉由大人與他們的互動,累積經驗,建構出對社會情境與溝通往來的認知。 

幼兒與家人互動時會建立對外在世界的認知,為認知發展的關鍵。 圖片來源/pixabay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副教授林宜靜提到,形成認知需要「知識基模」,運用語言跟環境溝通,學習如何接收及回應刺激,若有適當的刺激,累積足夠的基模,很多東西即使家長沒有教,孩童也能自己舉一反三。張麗滿舉例,若幼兒有機會「看過動物」也知道「腳」是什麼,當他理解「數量概念」之後,並不用特別教他每一種動物有幾隻腳,孩童自然就能自己推理出答案。 

反之,如果只受到3C單向的刺激而沒有互動,就無法幫助孩童完整建立對這個環境或世界的基模,且人類的大腦是一種用進廢退的器官,因此面對未來更抽象的概念,可能無法發展出充足的認知能力。 

幼兒使用3C產品大多為單面接受,學者建議多與外界接觸增加知識基模。 攝影/胡玟惠

除此之外,愛玩3C遊戲的孩童,比起玩積木、拼圖等玩具的孩童更容易出現衝動性,遇到困難也較缺乏受挫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在3C遊戲的世界裡,如果過不了關,手指一按,重新復活一次就可以,且有時候破不了關,只要指要胡亂觸碰螢幕,即有機會矇到答案。時間一久,孩童便容易養成了不思考、不探究「為什麼的習慣

真實世界所遇到的問題大多無法立即得到解答需要深思熟慮以及多方嘗試,因此常沈浸在3C遊戲的孩童,在面對真實世界時叫較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狀況 

  • 基模是人類用來為他們透過感覺器官接收的訊息分配含義的輔助工具該模式使人們能夠在任何情況下快速輕鬆地找到自己的思緒出路,並做出相對理性的行為只有在令人驚訝或特別重要的情況下,受控制而有意識認知才會取代其引導行動

資料來維基百科 

雙親陪伴敵3C  親子共讀成效佳

現今3C產品唾手可得,電視、平板為許多家長下班後的育兒金牌,然而,當家長發現幼兒異常,或沉迷於動畫、遊戲中,往往為時以晚,若硬要中斷其使用,也總得到哭鬧甚至尖叫等反應,令許多家長頭痛不已。 

面對「不讓玩即失控」問題,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鄭青青表示,在未規定玩樂時長的情況下,直接奪走反而過於唐突,建議家長提醒幼兒玩到何時就該停止。比如以「長針到八我們就不玩囉!」提供幼兒緩衝時間,避免衝突發生。然而,使孩童離開3C僅是第一步,若要有效減低其使用頻率及欲望,鄭青青提出「替代」及「陪伴」兩原則供家長參考。 

由於3C具密集且刺激性的聲光效果,當幼兒離開電視、平版時,家長緊接安排過於靜態的活動,可能導致幼兒對真實世界感到無聊。鄭青青建議以創造力、無對錯且高感知的遊戲作為替代,比如故事接龍,或撿拾樹葉、花朵裝飾杯具等,由於無絕對成敗,幼兒可在自由發揮創想像力的情況下與世界接觸。

然而,世上能取代3C的遊戲百百種,但只要家長介入陪伴,即使玩3C也能是正向行為。鄭青青提及,現代家長時常在孩子身邊滑手機,導致幼兒認為自己與手機相處,反而對手機更感興趣。因此她強調,再小的事只要雙親陪同皆可引起幼兒興趣,比如親子共煮、共讀、玩等,唯有讓幼兒感受到「爸媽想和我在一起」,才能藉親情拉遠3C與幼兒的距離。 

家長可準備有趣的遊戲及活動,並一同玩樂以轉移3C產品對幼兒的吸引力。 圖片來源/pixabay

若欲使親子相處事半功倍,共讀為許多教育學者推崇的活動兒童幼兒發展資料庫調查顯示,閱讀對幼兒認知發展及語言解釋力有正向影響。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教育中心長史恬解釋,幼兒可藉由書籍內容習得同義卻多元的字詞用法。以許多動物使用不同語句請求搭船的繪本為例,幼兒能從中習得同一目標可用不同方式表達,進而擴展其腦內對語言的認知及使用範圍。 

閱讀對幼兒認知發展與語言解釋力有正面影響,為良好的共讀活動。 攝影/胡玟惠

然而,家長多會預設親子共讀需生動的演說技巧,因而擔心自己沒辦法吸引幼兒注意。對此,史恬表示只要選擇相對應年齡的書籍並由父母朗讀,即使發音不標準無明顯聲調孩子都會愛上與父母一起的共讀活動。

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創辦人李苑芳更分享,過去曾有兒童透比起伶牙俐齒的奶奶,他更愛聽表達吞吐的爸爸朗讀。因此,雙親身分成為所有兒童閱讀路上最重要的推手 

親子朗讀無需複雜技巧,父母只要翻開書本讀字,即可引起幼兒的注意。攝影/王政善

3C 育兒固然輕鬆方便但光影聲效的背後正默默影響幼兒語言及認知的發展為避免幼兒出現異狀,以全神貫注地陪伴,有效利用親子時間,增加幼兒與外界接觸的機會,方能減少3C產品對幼兒認知發展的負面影響。

 

延伸閱讀:

3C依賴症!孩童1周使用27小時 長期恐釀病

3C使用族群擴大 近視人數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