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焦點

隔海遙祭保生大帝 學甲上白礁的變與不變

記者 王孜筠、陳美澐、何晉岑/採訪報導

「赫!」宋江陣強而有力的吶喊與響徹雲霄的鞭炮聲,為台南學甲暌違兩年再度舉辦的「上白礁謁祖」祭典拉開序幕。活動於每年農曆3月11日舉行,為早期遷台先民隔海遙拜保生大帝、念想祖靈的方式,具飲水思源意涵,流傳300年至今,不僅是當地萬眾矚目的焦點,也吸引各方信眾朝聖。

上白礁蜈蚣陣行經學甲鄉村,萬人空巷喜迎隊伍。攝影/王孜筠

引以為豪蜈蚣陣 人力扛負雙面刃

學甲慈濟宮為南瀛五大香科之一,慈濟宮總務組幹部王婉玲說明,上白礁祭典特色之一是隊伍的「報馬仔」,不同於一般宮廟由人或馬匹擔任,而是根據保生大帝典故中的「黃牛」擔任開路先鋒。同時保留了全台唯一人力扛運,遶境期間每日行走約30公里的蜈蚣陣,作為上白礁祭典亮點。 

  • 一般神明遶境時皆由人擔任「報馬仔」。但學甲慈濟宮的報馬仔卻是一頭黃牛,據說保生大帝生前上山採藥時墜落山谷,被一頭小黃牛報信而救。所以遶境時會由飼主引未交配的母黃牛走在前面,表示向香路兩旁民眾報信,告知香陣到達之意。黃牛角插金花,頭結紅布欲擔報馬的人家,必須先向廟方登記,再於保生大神前擲茭選定。

資料來源/學甲慈濟宮

宋江陣聚集慈濟宮操演,為「上白礁謁祖」祭典拉開序幕。攝影/王孜筠
建於學甲區西邊靠海處的白礁亭,參加上白礁謁祖祭典的隊伍會齊聚於此「遙拜大陸白礁祖廟」以及「遙祭大陸列祖列宗」。攝影/王孜筠
「上白礁謁祖」獨具特色的報馬牛。攝影/王孜筠

身為學甲人,熱衷於地方廟會的基隆市安樂高中「阿腳老師」李啟嘉,回憶遶境的場面:「蜈蚣陣丟撒的物品創新多元,我曾經撿過撲滿,還有人丟過抱枕、枕頭。」李啟嘉認為,學甲孩童、家長踴躍報名蜈蚣陣的原因為便利的網路科技,憑藉參加者於社群媒體分享活動花絮,吸引學甲鄉民投入祭典。

當地宋江陣團員陳胤丰補充,科技不僅串連民眾的意願,更結合GPS定位系統,能在電子設備上根據圖標得知隊伍行經路線,協助廟方與民眾一目瞭然蜈蚣陣行走的進度,是傳統廟會求新求變的創舉之一。即便今年發生蜈蚣陣工作人員罷工的插曲,居民議論紛紛,對祭典持褒貶不一看法,但李啟嘉樂見眾人交流意見,認為注重家鄉議題或許是改變的契機。

慈濟宮與廠商合作的GPS定位系統,民眾可得知境路徑與規劃。攝影/王孜筠
家長會替參加蜈蚣陣的兒女準備糖果、吊飾等禮品丟撒給民眾。攝影/王孜筠
家家戶戶於三合院擺放香案迎接境隊伍,也祈求自家平安。攝影/王孜筠

鋼管與家將於門外 戲曲藝閣成招牌

「有時吵架會頭破血流,我們也不好處理。」慈濟宮導覽員楊季卿解釋,有別於其他宮廟喧囂華麗,上白礁祭典婉拒八家將與鋼管花車的原因,為的是保留上白礁祭典最原始的文化價值。陳胤丰亦指出,鋼管花車除吸引眼球,無法為文化帶來背後含義,「學甲本身的文化就足以支撐廟會整個架構。」陳胤丰對於家鄉的自信展露無遺。

慈濟宮堅持反璞歸真,弱化與祭典無關的元素,取而代之是如雨後春筍般復興的藝閣。陳胤丰說明,為升級至無形文化資產,廟方卯足全力復甦逐漸沒落的民俗技藝,今年除藝閣新增至11組、再現失傳已久「八美圖」,亦積極推動南北管戲曲,力求獲得文化單位認可。

廟方謝絕鋼管女郎、八家將加入遶境,但依然容許進香團入駐共襄盛舉,本圖為來自斗南的八家將陣頭。攝影/王孜筠

葉王陶藝近民情 借助科技保古蹟

「葉王交趾陶」為學甲上白礁的精神意義之一,楊季卿表示,葉王的創作靈感源自生活,如館藏〈胖、瘦羅漢〉,即是葉王以生前兩位學甲友人為原型捏製,注入在地鄉土氣息。

王婉玲說明,葉王交趾燒材質特殊,成品表面有毛細孔吸收水氣,不耐曬且難保存,加上曾經有遭竊經驗,因此廟方特設「葉王交趾陶文化館」收藏高達249件葉王作品。添入科學儀器,控制溫度、濕度,甚至有防火、防竊裝置,妥善保存國寶藝術家心血,使傳統文物在新科技的保護下延長壽命,展示於世人眼前。

身為返鄉青年的陳胤丰表示,自小不知葉王交趾燒價值,直至近年才熟知其文化脈絡,他期盼儘早將上白礁列入無形文化資產,提升學甲人對地方文史的關注。陳胤丰肯定廟方開設導覽活動,結合校方推廣,達到教育傳承,助當地莘莘學子意識故鄉的珍寶。

葉王以生前兩位學甲友人為原型捏製的館藏〈胖、瘦羅漢〉。攝影/王孜筠
學甲宮廟廟簷雕刻精緻,兼具宗教意義與工藝美學。攝影/王孜筠
學甲宮廟廟簷雕刻精緻,兼具宗教意義與工藝美學。 攝影/王孜筠

社區營造勢在必行 老青結合共創雙贏

不僅啟發青少年的在地精神,考量到社區總體營造概念,慈濟宮廟方招募在地長輩加入志工團,向香客解說廟史淵源,鼓勵銀髮族走出家門與人互動,凝聚學甲社區共識。

「被邀請替大道公(保生大帝)做事,我感到很榮幸!廟方有事情儘量call我們都沒關係。」退休前於廟口菜市場擺攤的高阿姨,眼神藏不住對家鄉的驕傲,笑容滿面地講解宮廟的點點滴滴。高阿姨分享許多在外地工作的學甲人,為上白礁盛事義無反顧回鄉的經驗,新舊面孔融合增添不同風貌,為學甲帶來新氣象。

退休的學甲鄉親高阿姨,擔任上白礁祭典志工,熱心對信眾講解廟宇淵源。攝影/王孜筠

「從一種日常習慣的參與,轉化成在地自我認同,會重視它(本土文化),然後希望維持下去,會覺察到這是你不可替代的部分。」李啟嘉剖析學甲人返鄉歸根的原因,除了媒體網路的推波助瀾,對家鄉文化的共感是根本之道。李啟嘉強調自我覺察對文化維繫的重要性,並從參與文化跟習俗過程中,挖掘出它對不同時代的人所具備的意義。

上白礁暨刈香遶境祭祖儀式對於人口大量外移的學甲而言,不單只是民俗活動展演。李啟嘉認為,祭典使外出旅居的青年踏上歸途,在家鄉投注心力,參與廟會之餘,附加地方創生、地方社區經營的價值。

上白礁祭典在時代的淬鍊下注入新思潮,同時堅守文化價值,伴隨學甲居民走過一個又一個年頭,在漫漫歲月中逐漸變得密不可分。上白礁精神將永存於信眾內心,時過境遷依舊永垂不朽。

境當日,學甲民眾自發性在路旁擺設飲品補給站供隊伍取用,展現濃厚人情味。攝影/王孜筠

百年人力蜈蚣陣 缺工停擺該何解

台南市學甲區上白礁祭典遶境,於今年4月9日至4月11日盛大舉行。其中最受矚目的藝陣之一,是全台灣僅存由人力扛行的學甲後社集和宮蜈蚣陣,其陣仗之大,須由152人分兩班輪流扛走,因此每年祭典前,集和宮皆會外包人力仲介找尋蜈蚣陣扛工。

然而今年遶境行徑至第三天時,因無法負荷高強度作業、高工時,加上每人價位不一的獎金,多數扛工一一離去,導致當日蜈蚣陣被困於宋江館無法按表定行事,耽擱數小時。

蜈蚣陣因缺工停擺,在宋江館休息。照片提供/陳胤丰

在地青年陳胤丰坦言,此次蜈蚣陣罷扛事件,並非單一個案,而是積年難改的問題,日夜兼程操持過於繁重的體力活,令許多人中途打退堂鼓。為減輕扛工肩上負擔,北漂多年仍持續關注家鄉的李啟嘉表示,多年來蜈蚣陣盡力往輕量化方向改良,裝在器具上用於照亮的燈飾,已是化繁為簡,使扛工免於承受額外重量。

雖然往年也受到罷工影響,但陣勢都能勉強運行下去,直到今年竟然連啟程也十分艱難。李啟嘉表示,早期蜈蚣陣的缺工問題,由軍方派出人員協助,但是此類業務並非軍人本職且不支薪,於情於理皆不適當,現今只得依靠民間力量,祭出優渥獎金,向外尋求支援,藉此維持蜈蚣陣陣式。

兼扛重物的勞苦固然艱辛,阻礙扛工繼續前行的因素還有無法統一的獎金價位。陳胤丰解釋,主要負責蜈蚣陣事項的學甲集和宮,將招募扛工的工作委外,交由數名負責人承攬聘僱事宜,仲介從集和宮提供的資金裡抽成,作為自身的薪水,剩下再給予最下層的扛工。因每位中間人抽取金額不一,且加入蜈蚣陣的時間早晚,都將造成扛工間出現款項落差,引起爭議。

即便罷扛對蜈蚣陣影響甚大,卻也促使心向學甲的人們開始討論困境解方,喚起在地意識。陳胤丰對抽傭制度提供不同思路,他認為,與其直接給予仲介招募金額,不如將制度改為人頭制,只要仲介確保人員參與有始有終,每找一人便給予1000元獎金,以此類推,避免抽成過多影響權益。

陳胤丰觀察多年蜈蚣陣停擺事件,他感慨,每當出現罷扛問題,許多在地居民或離鄉背井的學甲人,都會很熱烈的提供解決方案,希望上白礁更完美。然而多年過去,每當事件發生,後續效應大概發酵半個月便會趨於平淡,一般學甲人很難有實際作為,因此陳胤丰期望有一位主事者能出來挑大樑,整合各方意見。

李啟嘉則肯定真正主事的慈濟宮為蜈蚣陣所做的努力,他表示,慈濟宮在遶境開始前便盡力與仲介們商定抽成金額,罷工事發時,也緊急提出更高額的獎金鼓勵有志之士支援。事後也有心收集各方意見做為日後修正的參考,像是改善扛工休息問題、調整扛工聘請程序、避免仲介抽成過剩等。

此外李啟嘉語重心長的說,改革並非一蹴而就,每個組織有其固有文化,貿然進行改變反而容易衍生新的問題,需要三、五年的時間慢慢調適。

人力扛運的蜈蚣陣,扛工汗流浹背而穿著古裝的孩童呼呼大睡。攝影/王孜筠
蜈蚣陣的孩童八寶公主,因乘坐整日蜈蚣陣面露疲倦。攝影/王孜筠

上白礁遶境有乾坤 兩類表演再等等

學甲上白礁香陣中,有鑼鼓喧天的宋江陣、絢麗多彩的藝閣、陣勢龐大的蜈蚣陣,唯獨不見八家將及形象火辣、作風大膽的鋼管表演者。自1980年起,學甲慈濟宮便婉拒手持法器、容易引起鬥毆的家將團,以及過於裸露的聲色表演參與遶境,因此現在學甲區的宗教活動仍然少見這兩類表演形式。

熟稔上白礁的李啟嘉形容,七、八年前,學甲偶爾會出現私人神壇延請行為惹火的表演者,聲勢浩大的阻斷遶境行程,影響觀看者感受,因此當地居民並不十分歡迎這類表演方式。加上近幾年學甲慈濟宮希望申請國家重要民俗,便傾向邀請在地庄頭、陣頭和藝陣參與上白礁活動。

鋼管舞者與腥羶色表演在祭典中銷聲匿跡,對學甲在地文化的保存也起到一定的作用。陳胤丰認為:「電子花車不見後,有一些新的藝閣重新回來,對地區文化的復興是有助益的。」陳胤丰也曾在外縣市觀看過類似的鋼管表演,他覺得這種形式的表演能夠博得注意,但是欠缺些許文化意涵。

上白礁遶境中,火熱表演向來不常見。照片提供/吉普鋼管辣妹業者楊先生

相同時期中南部興盛的八家將文化,李啟嘉提及,扮演者多為血氣方剛的青少年,常與廟會其他團體發生衝突,為避免場面失控,同時保護學甲鄰近鄉鎮的陣頭傳統,慈濟宮也一並謝絕家將團加入遶境。保留在地文化之餘,也降低衝突事件。

近幾年學甲慈濟宮希望申請國家重要民俗,婉拒八家將參與上白礁活動,但依然允許外地陣頭前來朝聖。攝影/王孜筠

吉普鋼管辣妹業者楊先生則分析,不同陣頭間產生衝突是因為管理不善,假如安排妥當,便能減少彼此爭執的機會。至於民眾為鋼管舞貼的標籤,楊先生不願多做辯駁,對他而言,「做這行就是為了賺錢。」

學甲的文化和民俗風情融合,交織出現在所見的樣貌。慈濟宮出於維護當地人文生態的理由婉拒出格演出、八家將陣頭,這樣的約定俗成也成為在地的文化之一。即便文化之間的矛盾難以避免,卻也能夠相互理解。

楊先生坦言,不同的文化展現,他願意相互尊重。文化之存續有賴受其灌溉成長的人們決定,當一種文化生生不息,表示有其必須性,沒有所謂好與壞,外行人難以蓋棺論定,因此面對差異,抱持尊重乃是上策。

 

延伸閱讀:

廟會撞上科技 堅守傳統還是與時俱進

不一樣的傳統祭典 保生文化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