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

雲端上的田埔部落 小米復育尋回泰雅之根

記者 陳翊瑄、賴婕羽、林郁婷/採訪報導

來到新竹尖石鄉的田埔部落,放眼望去山巒綿延,浮雲縈繞,每口氣息都清新得令人雀躍不已,而這個由泰雅族人組成的部落不僅關係緊密,更對自己所屬的族群具高度歸屬及認同感,如家人般和樂融融地生活在一起。

隨著時代推移,台灣社會的傳統文化逐漸流失,就算是坐落深山與世隔絕的田埔部落也無可倖免。這樣的情況看在部落文史工作者──芭翁.都宓的眼裡十分擔憂,後來在因緣際會之下,她決定開始復育小米,並聯合外界推動「小米方舟保種計畫」。沒想到此番無心插柳之舉,卻意外尋回部落失傳已久的故事及語言,也為田埔泰雅傳統文化的延續點亮了希望。 

新竹田埔部落如畫作般的壯闊山景。攝影/陳翊瑄

新時代衝擊 田埔部落的危機

談到「小米復育計畫」,芭翁.都宓表示一開始其實是個意外。八年前芭翁.都宓和關注文史議題的教授林益仁到不丹進行農業交流,當時她準備了水患的議題要和各國代表討論,不過後來卻被非洲小國的分享給震撼,他們的簡報中呈現該國形形色色的種子,讓芭翁.都宓憶起自己兒時也看過這樣的分類方式,同時卻也不禁感到疑惑,為何這些東西現在都不見了? 

了解到許多人不分國界,為了物種保育而用心、努力,芭翁.都宓也開始思考,自己究竟能為從小生長的土地做些什麼,這時正好有人向她提出種植小米的建議,就此打開她的小米復育之路。芭翁.都宓提到,小時候父親就是靠著販售小米供應她下山唸書,因此對小米有著特別的情感,不過在她決定從事農作物復育這件事上,父親還是堅決認為「芭翁不是這塊料」。

芭翁.都宓積極推廣小米復育計畫。 照片提供/小米方舟

意料外驚喜 泰雅文化的復甦

面對多數族人的不看好與反對聲浪,芭翁.都宓並沒有因此退縮,反而加深她想親自嘗試的念頭。因為對技術不熟稔的緣故,第一年的小米收穫量不如預期,不過這樣的情況在被附近長輩得知後,他們開始主動教導芭翁.都宓如何種植小米,也和她分享從前與小米有關的回憶及趣事。芭翁.都宓沒有料想到,原來推動小米復育的過程,還能尋回流失的傳統語言及文化,意外的收穫讓她又驚又喜。 

芭翁.都宓睜大眼睛說,光是小米生長的情況,在傳統的泰雅族語裡就有十多種說法,而這些原本失傳的語言,皆因為復育小米找回來了。隨著時間一年一年過去,加入小米種植的族人越來越多,芭翁.都宓的兒子優皓也驕傲表示,因為媽媽的堅持,讓許多被年輕人遺忘的祭典、儀式重新回到部落,這不僅加深他們對於傳統泰雅文化的認識與連結,更提高了族人們對自身族群的認同及歸屬感。

田埔部落復育各式各樣的小米。 照片提供/小米方舟

「這是我身為文史工作者對自己族群的責任跟義務」,芭翁表示。自2016年開始,小米復育已經來到第七年,近幾年來,「小米方舟保種計畫」團隊將這個使命帶進校園,打算以走讀的方式,將整個田埔打造成小米部落教室,堅持讓孩子們親身嘗試、體驗,進而引起興趣及共鳴,把生活、文化、環境融入教育中,也讓小米復育不再只是大人的事。因為芭翁.都宓當初的堅持,讓農作物的種植有了更深層的涵義,也意外地復育了泰雅傳統文化,找回屬於部落族人的根。 

分級包裝 黑柿番茄產銷有保證

位於尖石後山的田埔部落種植不少高山蔬菜,其中以黑柿番茄最為有名,這要歸功於當地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超過1000公尺的海拔本就適合黑柿番茄生長,加上部落的日夜溫差最多可達20度,恰好抑制了害蟲繁衍,因此逐漸成為主要栽種作物。

黑柿番茄。 照片提供/田埔合作社

但是當番茄產量增加,如何銷售以獲取利潤又是一大問題。過去族人都是仰賴山下的農會,自己採收兼包裝,接著開貨車花幾個小時運下山,這中間的辛苦都不被看在眼裡,利潤最後全進了農會的口袋。不願被剝削的族人決定成立生產合作社解決這項難題,彭春明也是創辦人之一,他驕傲地說:「它(合作社)沒有一個固定的地點,這裡所有看到的地方都是我們的冰箱!」  

有了合作社作為統一出貨管道,所有作物都會被送往台北的第一果菜市場販賣,但是在這之前必須先經過一道重要程序——「分級包裝」。彭春明表示,將商品分等級非常重要,等級分的越細,買的人就越能一目了然,知道哪些產品屬於等級高的,哪些屬於低的。然而如果偷懶沒有仔細分類,被發現裡面參雜壞掉的作物,就會損害合作社的名譽和信用度,久而久之便無人願意購買,所以彭春明強調分級一定要做好。  

田埔部落將黑柿蕃茄分級包裝。照片提供/田埔合作社

除此之外,田埔生產合作社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財務透明,今天送出多少貨量,隔天就能知道自己賺了多少錢,從來不會假他人之手,因此合作社並沒有會計人員,也不會有看不見的帳目。  

田埔部落和不少鄉村一樣有著青年人口外流的問題,但自從成立生產合作社後,大大地改善了這個現象,因為彭春明和其他創辦人想到,可以讓年輕人負責運輸工作,請他們在夏季產量大時,充當黑柿番茄的送貨員。對此,彭春明謙虛地說:「我們也都還在學習當中。」合作社現階段的目標是希望實現「從產地直接到餐桌」,讓民眾都能吃到最新鮮的原味。

關係緊密 不讓掮客趁虛而入

隨著時代愈發進步,土地開發利益大,許多「原住民保留地」面臨被掮客、集團收購的危機,新竹尖石鄉的田埔部落也不例外。族人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經過一番思考及討論過後,決定推崇芭翁.都宓出來帶領大家,她不僅成立田埔生產合作社,讓部落不再需要依靠外界販售農產品,更強調財務透明,使族人們在出貨隔天就能得知收入多寡。   

此外,部落内的青年每日還會運送新鮮黑杮蕃茄至台北第一果菜市場販售,大幅提升族人們的收入,將田埔部落推向獨立運作、經濟自主,也讓掮客沒有機會趁虛而入,去誘惑當地泰雅族人販售士地。在部落的經濟某礎達到一定程度後,為了保障原先的生活條件與品質,田埔的族人們甚至開始集資,買回先前流失的保留地,不希望自己的家園有一分一毫落入他人之手。 

居民彭春明講述著田埔部落的故事。 攝影/陳翊瑄

長期關注原住民議題的人文研究教授林益仁表示,他過去一直認為,必須影響原民政策才能解決原保地流失問題,但這些年在部落愈深耕參與愈發現,原來經濟自主與永續生存,才能真正讓泰雅族人黏在士地上。新竹縣議員劉建民議員也表示,只要解決原住民經濟、工作方面問題,就能有效的改善原住民販賣土地的問題。 

近年來,芭翁推動「小米方舟保種計畫」,期盼藉由小米復育來提升族人們對土地的認同感。部落居民彭春明認為,田埔部落發展至今,族人們已有自己的生活步調與模式,不希望外人介入打擾,因此排他性極強,希望這樣的做法能達到保留傳統泰雅文化的目標,也讓新竹田埔部落成為尖石後山的最後一塊淨土。 

 

延伸閱讀:

洪水吞噬部落 松鶴重建人間樂土

咖啡取代飲酒 部落醫生種出金牌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