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財經科技

疫情助攻 食品業上半年總產值增7.8%

 記者 余心彤、羅羽瑄、林怡昕/採訪報導

2021年5月中旬新冠肺炎本土疫情爆發,全台維持三級警戒兩個多月,進而助長宅食經濟興起。根據經濟部統計,2021年上半年食品業總產值為2457億,較去年同期年增7.8%,以「肉類加工及保藏業」以及「其他食品業」類別來看,因民眾自煮及防疫儲備需求升高,產值分別年增9.22%、4.92%。經濟部統計處副處長黃偉傑預估,今年食品業產值可望維持正成長,甚至可能再創新高。

根據經濟部統計處資料指出,民眾因自煮及防疫儲備需求升高,帶動食品業中,「肉類加工及保藏業」以及「其他食品業」中的「膳食及菜餚」、「速食麵粉條類食品」,受惠防疫儲備需求產值成長。

以「肉類加工及保藏業」為例,2020年總產值為1,323 億元,成為食品業成長的最大貢獻來源。至2021年上半年為止,該類別產值達到690億元,年增9.22%。

2021年上半年食品業總產值占比圖(總產值為2457億,較去年同期年增7.8%)。資料來源/經濟部統計處、製圖/羅羽瑄

而「其他食品業」中的「膳食及菜餚」類別,也就是冷凍水餃這類型的冷凍調理食品,與肉類加工及保藏業共同成為食品界新寵兒,於2020年總產值是304億元,2021年上半年也經達到155億元產值,年增6.34%。

對此,黃偉傑指出,台灣民眾以外食人口居多,去年新冠疫情爆發後,在外飲食的染疫風險增加,外食人口飲食習慣勢必有所改變,平常不在家煮飯的民眾,得開始學習在家煮飯。

正是因為這樣的緣故,民眾必須採買大量食材回家中自煮,黃偉傑認為,這一現象造成雞肉、冷凍肉類,以及冷凍食品銷售量成長,因此才衍生了「宅食經濟」一詞。

民眾購買冷凍肉類自煮,促使肉類加工與保藏業的產值提高。攝影/林怡昕
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陳麗婷。照片提供/陳麗婷

「便利性是促進產業需求一個蠻重要的點」,針對冷凍調理食品部分,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陳麗婷分析,冷凍調理食品具有時間便利、不易腐敗特質,相較於冷凍肉類具有更長的保存期限優勢,加上近年口味選擇多元,也在這波趨勢下搶下了商機大餅。

黃偉傑補充,由於冷凍調理食品已經是半成品,一般餐廳較少購置這類型食品來烹飪,再加上2021年5月中旬許多餐廳不能內用,業者就會減少購買冷凍肉類、雞肉。根據食品廠商推測,肉類加工及保藏業、冷凍調理食品等產值提升,自然是有賴一般消費者購買。

這波「宅食經濟」造就上述兩類食品產值創新高,但外界擔心,在疫情緩和後,這波商機是否可能會有變數。黃偉傑認為,其實這波趨勢就是呈現國人飲食習慣的改變,他直言,這改變應該還是會持續,國人不可能一下子就變得不喜歡吃這類食品,對此統計處仍會繼續觀察。

2016年至2021年上半年我國肉類加工及保藏業歷年產值與年增率。資料來源/經濟部統計處、製圖/羅羽瑄

面對疫情這種具未來不確定性的因素,食品業者該如何因應瞬息萬變的市場情況,陳麗婷建議,食品廠商要扣合消費者「需要」什麼商品,以及有敏捷的供應鏈合作夥伴,也需掌握分眾情境,找到產品的目標族群,做出與其他商品的差異,才會在未來食品業中握有絕對優勢。

冷凍加工食品業績增 雞肉有望成食品業黑馬

「宅食經濟」成為今年食品業中業者矚目焦點,許多加工食品廠商,在2021年上半年業績皆有所突破,再加上近年健身風潮,雞肉上半年產值年增高達26.35%,經濟部統計處副處長黃偉傑表示,展望今年宅食經濟需求仍在, 而健身所帶起的雞肉商機也不容忽視。

冷凍肉類、調理食品產值創新高,不只呈現疫情下民眾飲食習慣改變,更顯示食品業中已經有產值黑馬。黃偉傑就透露,其實早在2017年開始,雞肉產值就已經連續好幾年都是正成長。他分析,因為近年來年輕族群有健身概念,比以前更注重攝取蛋白質,這部分有效促使雞肉產量增加。

宅食經濟新趨勢,造成冷凍食品銷售增加。 攝影/余心彤
來自高雄在地雞農品牌創辦人陳立言。照片提供/陳立言

另外,根據台灣趨勢研究股份有限公司調查指出,疫情三級警戒期間,由於餐廳禁止內用,有高達七成五的民眾增加在家自煮的比例。

來自高雄在地雞農品牌創辦人陳立言對此表示,由於民眾在家自煮比例提高,促使業績成長三成,自家商品中銷量最好的產品有「煙燻甘蔗雞」與「紹興醉雞腿」。而來自雲林的肉類加工食品大廠行銷企劃負責人武純淳也提及,今年品牌官網與實體通路業者,都發生了訂單爆量的情況,業績也因此成長兩成。

自煮民眾謝佳琳就提到,在政府宣布三級警戒期間,她看上了冷凍加工食品具有節省烹飪時間、量大價低且比外食還便宜的優勢,因此在這段期間購買不少冷凍雞胸肉作為儲備糧食。

居家防疫期間,民眾在大賣場選購方便又便宜的冷凍加工食品。攝影/林怡昕

陳立言提及,待疫情趨緩、結束後,會持續關注市場所需,且配合季節來推出新產品,也會投入更多心力在行銷上。武純淳則表示,宅食經濟促使自家品牌增加不少與其他業者合作機會,期盼未來能攜手推出更好的產品給消費者。

民眾憂心冷凍食品不健康 專家:營養價值可能更高

隨著家庭結構與大眾飲食習慣改變,以及因疫情減少外出影響,宅食經濟成為新趨勢。然而,民眾購置大量冷凍食品在家,不免擔憂食材是否健康,營養師李婉萍對此說明,冷凍食品快速冷凍前會經過殺菁程序,營養成分能快速被保留,與新鮮食材相比可能更營養。

  • 殺菁:是以蒸氣或熱水高溫處理,以抑制酵素及去除部分的微生物。

資料來源/教育部國語字典

三級警戒期間因居家防疫,許多民眾會購買省時且方便的冷凍加工食品自煮,但仍有部分民眾認為,新鮮的食材較健康,擔心冷凍調理食品經過快速冷凍後,可能會影響食材營養價值,對此營養師李婉萍也提出說明。

營養師李婉萍。照片提供/李婉萍

李婉萍解釋,若食材維持良好的冷凍製程與運送過程,營養價值可能會比放在冷藏或未立即處理的食材高。她以國外研究數據指出,食材快速冷凍前會經過殺菁過程,藉由破壞食材的「過氧化酵素」,營養成分就能夠被快速保留,食材的新鮮度、營養成分與新鮮品相比反而更高,被人體吸收的效率也更好

對於購買冷凍加工食品時該注意哪些事項,李婉萍建議,民眾購買時可以優先選擇未經調味的冷凍肉類,再來是輕度加工的醃製肉品,最後才是選擇便利商店販賣的冷凍食品。畢竟便利商店裡販售的現成冷凍食品,大多是為求便利又好吃,因此調味料以及口味相對較重。

便利商店販售現成的冷凍食品,為求好吃又便利,調味料與口味較重。攝影/林怡昕

疫情期間民眾囤積大量冷凍食品在冰箱,李婉萍提醒,購買冷凍食品時,應多加留意外包裝以及有效期限,建議民眾可搭配農委會每月15日的食物日清理冰箱,避免剩食問題,若能在食用冷凍加工食品時搭配新鮮食材,也能讓飲食更均衡。

 

延伸閱讀:

吃得健康又心安 無憂飲食從自煮開始

解密冷凍食品 打破迷思「食」在健康

後疫情時代的餐飲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