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報導環保公衛

【攝影報導】以土雞規模養蛋雞 羅世龍打造「好產房」

記者 李婉伶/採訪報導

歐盟2012年宣布全面禁止「籠養」蛋雞,當時各國政府紛紛響應此動物福利政策,但根據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指出,台灣每年約飼養4,200萬隻蛋雞,其中仍有90%的母雞被飼養在A4紙張大小的籠子內,每個籠子容納兩隻母雞,使得牠們毫無活動空間,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也發起廢除格子籠連署,盼望動物有好的生活環境,生產的蛋也讓消費者吃得安心。

牧場老闆羅世龍已從事畜牧業近60年。攝影/李婉伶

然而,早在2009年,位在新竹縣竹東鎮的一間牧場就已利用「土雞放牧地」飼養蛋雞。今年74歲的老闆羅世龍提到,籠養的蛋雞擠在裡面動彈不得,但在這裡,天氣好時,蛋雞們可以跑出去曬曬太陽、洗砂浴,下雨天就待在雞寮裡散步,「雖然一棟雞寮可以養一萬隻,我們這邊只養兩千隻,在不增加成本的情況下又能符合動物福利的趨勢,那就繼續這樣養。」

羅世龍採用放養方式照顧蛋雞。攝影/李婉伶
開放的戶外空間使蛋雞能夠在好天氣時洗砂浴、去除身上的蟲。攝影/李婉伶

羅世龍堅持從零培育 蛋雞也要顧腸胃 

羅世龍笑指著雞寮裡的蛋雞說:「牠們的生日都在同一天。」原來牧場跟其他養雞場最大的差別,在於羅世龍堅持從一日齡的小雞開始養起,而外面的養雞場則多半是從一個多月的中雞開始飼養,反而錯過了前期的黃金養育過程。

羅世龍表示,從小雞剛出生便進行培育,目的是希望能夠從蛋雞小時候就開始培養良好的抵抗力,他堅持不餵藥、不打抗生素,只給小雞食用益生菌,「就像人喜歡喝養樂多一樣,只要把腸胃顧好,就比較不容易生病。」而就算蛋雞生病了,羅世龍也抱持著「不吃藥感冒自然會好」的平常心對待牠們。

除了在牧場增添益生菌的飼料混合機器以外,為了使牧場運作更加順暢,以及避免剛孵出的雞蛋沾染穢物,羅世龍還為牧場增設自動產蛋箱,不只具有雞蛋自動運輸帶,更重要的是有自動趕雞裝置,只要母雞在產蛋箱中產完雞蛋,此裝置便會把母雞驅出產蛋箱,以免牠們在裡頭留下穢物、孳生細菌。

雖然每年增設、汰換設備都讓牧場的收入與支出幾乎持平,為了讓蛋雞有更好的生產環境,產出一顆顆好蛋,羅世龍最終仍不惜成本。

羅世龍會在飼料機裡增添益生菌,顧好每隻蛋雞的腸胃。攝影/李婉伶
羅世龍在牧場安裝歐規自動產蛋箱,除了讓蛋雞住得舒適,也提升不少集蛋效率。圖為蛋雞正在箱裡產蛋。攝影/李婉伶

甘苦從農一甲子 羅世龍只遵循一句話

自農校畢業後的羅世龍,其實也嘗試過養肉豬、土雞,改養蛋雞後,羅世龍坦言,到現在銷售依舊有問題,沒辦法以百分之百的好價錢賣出去,起初幾乎都要倒貼,「蛋堵到了(賣不出去),就要自己想辦法做布丁、蛋捲、鹹蛋。」後來,羅世龍繼續研發新產品,開始嘗試製作雞蛋油,但同時又得花一筆錢添購機器,不過他也認為,碰到問題就是要解決,不會因此放棄。

牧場的雞蛋日產量約五千顆左右,定價則隨著銷售通路而有所不同,而提到同行的競爭,羅世龍則表示,大家的定價各憑本事,「養雞是學徒,會賣才是師傅,而且還得賣個好價格才會賺錢。」 

羅世龍的牧場單日產蛋量為五千顆左右。攝影/李婉伶
每顆剛生產出的雞蛋都會從產蛋軌道中運出來。攝影/李婉伶

「一句話,『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等機會來了就會賺錢,繼續做下去就對了。」羅世龍也強調,現在要年輕人投入養雞場真的「幾乎不可能」,他解釋「雞舍這麼臭,年輕人怎麼會想做?除非對這塊有很大的興趣,或是回家接牧場比較有可能。」且從申請牧場開始便困難重重,必須獲得周遭五百公尺內的住戶同意才能建造,有了牧場後又得花錢買設備,但會不會賺錢也是未知數。

未來這間牧場將交棒給大兒子羅盛譽與小兒子羅有助,羅世龍表示,希望能夠做到讓年輕人沒有後顧之憂,緊接著自己也該退休了,將來牧場該如何經營全靠兒子們的靈活發揮。 

對一年四季都在照顧牧場的羅世龍來說,只要能做就會繼續堅持,便等待轉機來臨。攝影/李婉伶

兒子準備接棒 盼未來產業升級

目前主要負責牧場外務與銷售的小兒子羅有助,對牧場未來的規劃也有一套見解,他表示,比起增添更多牧場設施,更希望能將現有的工具不斷升級,以工具代替人力、使效率提升後,自然而然便能使產業升級。

最後,談到從父親手中接下牧場,是否也會期望下一代繼續經營牧場?羅有助說,畜牧業就是「苦力活」,未來這一行業的競爭也會愈來愈大,如果沒有人繼續接管牧場,也就只是資源與技術斷了,但如果外面有更好的資源,當然會希望下一輩年輕人向外發展,因此,比起硬把人留下,羅有助比較希望大家選擇更好的方向去發展。

從事了近60年畜牧業的羅世龍,現在依舊維持清晨五點起床、照顧雞寮的生活,如今正準備將牧場放心交給兒子,羅有助也將貫徹父親的養雞精神繼續打拚。

牧場目前擁有四棟雞寮,約共八千隻蛋雞。攝影/李婉伶
每隻蛋雞在牧場都享有自由活動的空間。攝影/李婉伶

 

延伸閱讀:

創新技術與農業結合 改變傳統養雞法

青農實踐友善農業 福壽螺製肥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