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科技

【公民論壇】有線電視訂戶3年下滑40萬 張漢瑋:應把OTT當作夥伴

記者 蘇敬哲、林子敬、賴沅昊/採訪報導

隨著網路科技發展,OTT(Over The Top)服務近年迅速竄起,不僅改變大眾的收視方式,也連帶影響有線電視的生存空間。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公布2020年台灣第四季有線電視總訂戶數約為486萬,與最高峰2017年第三季526萬相比,下滑了40萬。面對OTT的強勢來襲、有線電視訂戶的快速流失,使得各有線電視多系統營運商(MSO)無不力拼轉型。

台灣有線電視訂戶近年呈現下降趨勢。 資料來源/NCC、製圖/林子敬

世新大學新聞學系《小世界周報》5月12日將舉辦「數位串流下OTT該如何攻城掠地?」公民論壇,邀請前中嘉網路執行長張漢瑋、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賴祥蔚、台灣線上影視產業協會理事長錢大衛以及時代力量秘書長白卿芬蒞臨,討論未來的OTT將如何發展。

前中嘉網路執行長張漢瑋為本次公民論壇與談嘉賓,張漢瑋以有線電視業者的角度,討論有線電視和OTT該如何競爭合作,並試著找出其轉型的方法。

有線電視的收視年齡層普遍較高,年輕人已經逐漸捨棄有線電視來收看節目,大多使用手機或其他裝置來收看自己想要看的內容。張漢瑋認為,台灣有線電視有三大問題:電視費率低、頻道商節目不夠吸引人以及市場過小。

有線電視收視費過低 業者只能削價競爭

談到台灣有線電視收視費過低的原因,張漢瑋表示,這是複雜的歷史因素所導致的結果。當時行政院新聞局訂定收費上限為600元,但隨著想進入有線電視平台的頻道越來越多,競爭更激烈,讓各家系統業者每年不是調降費率,就是維持原費率。「沒有人願意得罪選民」,張漢瑋說,政府在選舉過程也不敢調高費率,導致收視費只降不升。

最後,業者要支付給內容商的價格自然就不會高,加上OTT平台百家爭鳴,瓜分了有線電視的廣告收益,進而影響內容品質,張漢瑋認為,「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

預算不足、市場太小 影視內容少有亮點

張漢瑋還指出,預算問題限制台灣影視內容的產製和創作,加上台灣本身國內市場過小,如果不能製作出可以外銷的作品,在國內只能透過有線電視平台播放,成本能不能回收就是很大關鍵。因此,使得有線電視節目重複率過高,太舊又沒有亮點,也無法做出吸引人的節目和作品,導致收視戶流失轉往OTT平台。反觀愛奇藝和Netflix,市場夠大也夠國際化,就可以提高節目製作的成本,進而提供收視者高品質的內容。

張漢瑋認為,台灣市場過小,如果不能做出可以外銷的節目,成本將難以回收。 攝影/賴沅昊

即時新聞和收視習慣成優勢

「OTT未來會不會取代有線電視?」是近年熱門的討論話題,張漢瑋表示,這會是一個趨勢,但若要完全取代,可能會需要一段時間,「因為這牽扯到收視者的習慣和行為模式」。台灣有線電視拆機率下滑速度相較全球是比較慢的,張漢瑋對此分析,台灣的收視費用低廉,有些客戶會寧願留著,加上即時新聞、體育節目暫時還沒有辦法被OTT取代,且大眾還是習慣在看新聞的時候可以不斷轉台。

「我覺得以後有線電視會變成建議平台」,張漢瑋認為,現在年輕人隨著時間增長,會有不同的收視習慣,當百百種的電影和戲劇節目在OTT時,選擇太多,觀眾反而會不知道要看什麼,而有線電視固定的節目表,讓觀眾可以不用動腦去想今天要看什麼,這也是有線電視的優勢。也因為有線電視和OTT各有優缺點,兩者的合作就顯得格外重要。

化敵為友 有線電視應力拼轉型

「把OTT當作敵人還不如把它當作夥伴」,張漢瑋建議,有線電視業者現在應該要思考如何把OTT的內容加入自身節目當中。除了與OTT合作外,有線電視也應該積極思考轉型,張漢瑋認為,有線電視既然都已經把線路牽到每一戶家中,就應該用這些線路做一些更有創意的想法,例如:Home Shopping。

他進一步解釋,電視上本來就有購物台,不過要訂購只能打電話過去,但現在既然都已經數位化了,如果直接用遙控器就可以點選購買,對消費者來說是更為方便。張漢瑋強調,這些只是拋磚引玉,「它(有線電視)勢必是要轉型,只單靠節目,已經無法去吸引未來的收視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