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

公視台語台大體檢 有助延續台語文化?

記者 邱品融、邱昱涵、胡崇恩/採訪報導

2018年立法院三讀通過《國家語言發展法》,其立法目的,在於承擔永續台灣各族群語言的責任,確保面臨傳承危機的族群、語言,皆能獲得保存與平等發展,該法通過後,讓公廣集團可以依法設立台語電視台。公視台語台定頻14頻道,在2019年7月風光開台後,公視是否有落實創台宗旨,達到傳承台語文化的目標,便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公視台語台定頻14頻道,節目類別包含戲劇、新聞、綜藝、文化等。攝影/邱昱涵

新舊媒體分眾差異大 培養年輕觀眾需下功夫

現代年輕人普遍不太打開電視收看節目,根據台灣語言使用調查台語在不同年齡層的口說能力,會隨著年齡下降因而降低,那麼台語台的設立是否能改變這個現象,吸引到年輕族群?

然而,年輕人若想收看電視節目,並不會去打開電視,而是在「網路」上觀看。對此,公視台語台台長呂東熹提到,現在已是網路的時代,各家電視台都想發展新媒體,台語台也在開台前就開始經營粉絲專頁,並在開台後不久成立YouTube 頻道,積極設法打入年輕市場。

根據公視收視分析季報告,從2019年第四季到2020年第四季為止,公視台語台YouTube 頻道每季的觀看次數呈現成長趨勢。以2020年第四季為例,相比當年第一季度觀看人數增加將近五萬人次,其中觀眾年齡層,以35至44歲最多。

不過,千禧世代的觀看次數卻依然偏低,18至24歲的觀看人數只占6%;年紀為13至17歲僅剩0.1%。 顯示台語台目前在電視和網路都無法吸引到13至24歲的觀眾。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陳豐惠認為,台語台的宣傳不夠擴散,他發現身邊會講台語的人都不一定知道台語台的存在,更何況是不會講台語的年輕人。

2020年第四季公視台語台官方YouTube觀眾年齡輪廓。資料來源/公視收視分布季報告、製圖/邱昱涵

優質戲劇成台語台發展最大關鍵

台語台宣傳上力度不足,導致無法吸引更多人觀看,呂東熹坦言,台語台確實需要更大力的宣傳,無論是在電視或網路頻道上,而他認為最好的宣傳方式,便是產出品質優良的作品。公視台語台節目《寶島鼓仔燈》主持人林顯源就表示,身為傳媒產業,比起教導、推廣台語,在製作內容上貼合觀眾的喜好,做的有趣,反而更能因此讓觀眾多接觸到台語文化。

呂東熹表示,公視主頻道近年來就是透過優質戲劇而聲名大噪,包括《我們與惡的距離》、《我的婆婆怎麼那麼可愛》等作品,都開出收視紅盤。他也指出,目前台語台在電影和戲劇的收視都不錯,因此會將戲劇列為未來發展最重要的一環。他認為,好的戲劇作品不但能提高頻道知名度,未來也能透過銷售版權獲得收入,對整個公視台語台都是正面影響。

不過礙於預算限制,目前公視台語台仍無法產出大製作的戲劇,呂東熹表示,像是近期引起熱烈討論的《天橋上的魔術師》就耗資兩億元製作,文化部僅編列四億元給台語台,若是一部十集的戲劇就要花掉一半以上的預算,頻道上其他新聞、綜藝節目就無法生存了。

近期熱播的戲劇《天橋上的魔術師》花費高成本製作,若台語台想依此模式來發展頻道,必須先調整預算來應付龐大支出。圖片來源/公視

呂東熹強調,公視台語台將會透過募款及調整內部預算的方式,希望從2023年開始,每年都有一檔十集的自製戲劇節目,讓台語戲劇發揚光大,進而吸引年輕族群觀看,並成為台語台的固定觀眾,改善目前年輕人對台語關注度不高的問題。

《寶島鼓仔燈》為公視台語台自製節目,來賓會將主題物件現場展示並說明及示範,讓節目不僅有棚內座談節目的嚴謹內容,也有外景節目的身歷其境之感。攝影/胡崇恩

台語文化沒落危機 教育藝術需雙管齊下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99年人口及住宅普查》顯示,越年輕的族群在家使用台語的比例越低,顯示出年輕一代說台語的比例逐漸減少,讓台語面臨傳承危機。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陳豐惠表示,由於1980年末期政府實施「國語政策」,學校全面禁止本土語言,學生如果不小心在學校使用方言說話,就會被處罰。在這樣的風氣下,家長為了避免小孩被懲處,漸漸的不敢在家裡用方言與孩子溝通,久而久之也讓大眾對於方言感到排斥。

雖然在2001年教育部有推動小學本土語課程,然而並沒有因此對台語普及有顯著的成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系主任許慧如認為,若要避免台語文化流失,教育無非是重要的一環。目前《國家語言發展法》將台語等本土語言列為部定課程,明年度開始,中學也開始有每周一堂的本土語課程,但由於未列入考試科目,並未受到老師的重視,有時甚至會有挪用作其他活動的情況發生。

陳豐惠表示,若未將本土語言列入考試,還是要有其他配套措施。像是用台語來教數學、社會等考試科目也是一種做法,讓學生能將台語當作學習的工具,融入校園生活。因此,政府應該要正視以及制訂相關規範,不然對台語或其他本土語言沒有做任何配套措施,形同於對語言文化傳承的漠視。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透過發行台語雜誌,推廣台語文化。 攝影/邱品融

除了教育制度的推廣方式之外,近幾年,台語的音樂與戲劇上漸漸引起年輕人族群的高度關注,包括台語樂團美秀集團以及台語戲劇《天橋上的魔術師》等。陳豐惠認為,台語戲劇的確會因為劇情有趣,符合年輕人的喜好,讓台語透過劇情更貼近年輕人,但是相對也需要資金投入。

前文化部長鄭麗君在任期間,試圖透過修法來將公廣集團擴大,讓整體預算增加,希望能透過國家補助的方式來推廣優質的音樂與影劇,可惜的是,為此擬定的《公共媒體法》草案,由於各界看法不一,遲遲未有進度,也在鄭麗君卸任後無疾而終。但若未來預算能增加的話,對於推廣台語影劇或音樂是很大的助力,也能讓台語在文化藝術方面上配合教育制度措施,兩者相輔相成將台語文化傳承下去。

年輕族群學阿公阿嬤打扮 成創意風格

除了台語復古歌曲與戲劇的流行,復古衣物也是新的流行指標之一,古著設計師葉璟鋒認為,的確會因為戲劇文化帶動古著文化的流行風潮,而自己經營的古著店裡也曾在《怪奇物語》熱播時,販賣劇中角色時常穿的復古花襯衫以及高腰牛仔褲。當消費者對於影劇有共鳴,自然就有購買的意願。

除了戲劇之外,年輕人關注的音樂與綜藝節目也同樣影響著古著文化。他提到,釣魚背心一直都有在店內販賣,然而,卻在一兩年前忽然變成熱銷商品,一問客人才知道,原來是受綜藝節目《中國有嘻哈》中饒舌歌手的穿搭風格影響。

葉璟鋒在2012年創立古著店,他表示,古著同樣與快時尚產業一樣,追求穿搭的美感,但透過傳承過去的人的衣服,能達到永續時尚的概念,不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葉璟鋒認為,在台灣要透過古著來改變整個時尚產業的大環境還是有困難,原因在於近幾年台灣受到韓流影響,穿搭風格偏向追求韓系穿搭,古著雖有一定客群,但並不像在日本,古著的市占率與時裝是各半持平的。但他認為,雖然沒辦法一時之間改變大環境,但還是可以透過影響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來推廣古著文化,讓復古風潮帶有更大的影響力。

隨著近幾年復古文化的風潮,讓古著在年輕一代掀起一股流行。照片提供/葉璟鋒

 

延伸閱讀:

陪著囡仔玩中學 台語共學團找回母語

年輕人不諳台語 語言傳承不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