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新聞社會社福

避免行道樹錯誤修剪 專家:種前應考量清楚

記者 羅翊萱、李昶霆/採訪報導

榕樹、楓香、白千層、黑板樹、小葉欖仁等,是台北市常見的行道樹,但卻可以發現樹上長了靈芝、白斑,電線纏繞、電纜嵌入、樹穴過小等問題,導致行道樹生病甚至死亡的現象。

行道樹的樹籍名牌,這幾年由公園處設置,民眾可使用手機掃條碼,得知該棵行道樹的資訊。攝影/羅翊萱

「在種樹前,應該要先規畫。」台北市樹木保護委員會委員何承翰表示,在種植行道樹之前,應該要先考量該區的環境特性及空間再執行,而不是像在填空一樣,像是在快速道路的下方種很容易長很高的樹,等過了幾年後,才發現它會影響到用路人的安全,再去移它或是修剪它,根本是本末倒置。

「這棵樹可能哪天就突然倒下來砸到人了。」何承翰說,那些被真菌附身、電線纏繞、樹穴過小等問題影響的行道樹,現在表面可能看不出什麼問題,但它們可能樹幹裡面或是根部基底,早就已經出了問題,而在這樣持續不健康的狀態下,樹什麼時候倒下來都不奇怪。

用以支撐行道樹生長的木棍,因為沒有做適當的防腐處理,成為真菌的溫床,真菌的胞子擴散到樹木上,侵蝕樹的基底,可能使樹木倒塌。攝影/羅翊萱
監視器、電箱的電纜被膠帶綑綁在樹幹上,若長期綁在同一個地方,沒有鬆綁的話,容易使樹木受傷,甚至出現樹皮環狀脫落,造成死亡。攝影/羅翊萱

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下稱公園處)有專門的小組負責評估,什麼樣的環境適合哪些種類的樹木生長。而針對樹木修剪的部分,台北市政府邀請學者共同修訂《台北市樹木修剪作業規範》,針對不同的樹種,規定不同的修剪方式,避免錯誤的修剪造成樹木生病或死亡。

何承翰表示,政府在種新的行道樹時,沒有進行良好規畫,造成行道樹的高度可能影響到快速道路上用路人的視線。攝影/羅翊萱
為了因應花季活動,政府會將部分地區行道樹旁的植栽改為杜鵑花,但在活動後就不管理,讓杜鵑花影響行道樹的生長。攝影/羅翊萱

都市更新建設是有它的必要性。」公園處園藝工程隊長胡鴻威指出,身為市政府的一員,為配合政府都市發展的政策,若工程需要,會以移動最少的樹木來達成政策所需的建設成果,這樣取得平衡的方式去配合。

胡鴻威提到,不同的樹種各有它的優缺點,像是台灣榕樹可能會引來紅椿象,民眾在享受行道樹帶來的好處時,必須接受它們一些非常在性的小缺點。

加羅林魚木必須種植超過70年才會開花結果,而位於大安區大學里的加羅林魚木,是台北市受保護樹木,樹齡已經超過70年。攝影/羅翊萱

延伸閱讀:

老樹該砍還是留?環保團體:視情況判斷

你踢球我種樹 助弱勢踢出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