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

昔日榮景不再 產業外移後的碧華布街

記者  陳映涵、張羽非、陳芊卉/採訪報導

在民國七零年代,成衣廠及紡織產業興盛。位於新北市三重區仁華里的碧華街,更是湧入大量布行經營。但好景不常,仁華里里長洪國林說明,民國八零年代起,產業開始大量外移,人口流失讓產業面臨巨大困境。不過近年隨著店家的轉型及努力,讓布街有了新的生機。

碧華布街立牌。攝影/張羽非

鼎盛時期店家雲集

貨色齊全、物美價廉」是洪國林對碧華街高度肯定的評語。他進一步說明,以前除了有買需求的人之外,幾乎沒什麼人知道碧華街的存在,甚至連當地的居民都不知道,近年來在區公所的努力及媒體報導的曝光下,才讓碧華街越來越廣為人知。

在地深耕已有三十餘年的布行老闆蕭天賜說,碧華街還有一個特色叫作布牛」,一詞象徵早期布街店家的職業精神,布牛意味著布行工作的人如同牛一樣刻苦耐勞,而這份難能可貴的布街指標,更延伸到了碧華公園,三重區公所放置三座具有象徵意義的布牛雕塑,將布街與地方做區域性的連結。

布行老闆蕭天賜。攝影/張羽非

蕭天賜表示,碧華布街在鼎盛時期有將近300多間,如今只剩下100多間。他強調,雖然店家的收入大不如從前,但也慶幸他們度過產業外移的困境支撐到現在,店家目前還能維持收支平衡、維持生計。

行老闆游豐駿說明,目前碧華街以設計相關科系以及店內常客為主要客源。已是二代的王貞文透露,碧華街現在最主要的發展困境在於使用者族群的不同,如果要將傳統產業發展、轉型,困難的程度非常大,需要更多店家整合去帶動街道產業。

仁華里里長洪國林介紹碧華布街:

商圈沒落  布二代傳承拚轉型

因應時代變遷,店家提供零售服務,讓消費者更多樣性的選擇。蕭天賜說明,碧華街最初主要以批發販售布料為主,起初並沒有提供布料零售。不過他也感嘆,雖然推出特色DIY手做教室,但成效不彰,客源依舊以購買布料為主。

店家布料樣式繁多。攝影/張羽非

布行老闆廖秀梅指出,最初經營店家只需將批發布料賣出,不需做繁複的加工,但因產業外移、生計考量下,需要學習製作新的加工商品,並且她本身對布料加工也有興趣,學成後再加以修改,將單調布料變成文創商品進行販售。 

經店家加工後的布藝品掛於店內販售。攝影/張羽非

銷售「牛仔布」為主的行老闆謝宗翰也說,初始布料與其他商家大同小異,但後來引進其他店家沒有的「牛仔布」,加上牛仔布不容易退流行、布料的材質偏硬,因此選擇牛仔布作為獨有特色。

社區發展雙管齊下

為了促進碧華布街發展,店家自發性地組織「三重市布街商街促進會」,但布行老闆林振利透露,促進會目前仍須更有力的整合。他認為,僅靠民間力量仍然不足,希望能透過政府的力量推動發展。對於今後的發展,他也期望未來能有食品產業與布街做結合,這樣就不單是布街使用者群會前來造訪,造訪碧華街的受眾群就能更加多元。

洪國林說明,政府及區公所長期以來也致力於街的發展、推廣。例如新北市經濟發展局在2017年發起「創意築巢,打造碧華布藝文化基地」商圈發展計畫。他表示,大多商家現在都處於觀望態度面對發展轉型,皆處在不支持但也不反對的立場,但是大家都希望能將街道在地文化推廣出去,因此今後要如何整頓街道和提升推廣成效都是一場挑戰。

受訪店家表示,除了區公所以及相關發展協會輔助之外,期望各個商家的向心力能更加一致,相信將其結合之下,必定能改善街道各項問題。

開發新商品 盼提升營業額

「批發市場已經不復存在。」布二代王貞文解釋,一向以批發生意為大宗的碧華街在經歷產業外遷後,批發生意大幅下滑,因此店家紛紛開始以零售、經營網路商店等管道企圖找尋新客源與商機。

用布做成的文創商品。攝影/張羽非

王貞文表示,她以前是做工業產品設計相關工作的,因此在接手布行後,她開始幫客人設計客製化窗簾、家飾品,她也期望未來能繼續朝這方向做更精緻的產品。此外,王貞文也有開設布藝手作課程,除了一般民眾外,政府機關也會與她配合,只要有與布藝相關課程需要都會交由他們承辦。

布二代陳韋婷提到,因為自己就讀服裝設計相關科系,加上對布有相當大的興趣,才會選擇接手家中布行。她進一步說明,在商圈沒落後,他們不再以賣為主,選擇開始販賣手工DIY的配件,藉以吸引更多客源。她也為因應時代趨勢,進而開始經營網路商店,透過網路也越來越多人認識他們。

「只要一塊布就能輕鬆打造屬於自己獨特的包包。」在碧華布街已深根30餘年的蕭天賜表示,他的兒子設計一款以環保為概念的「好神帶」,客人可以找尋自己喜歡的布料,再藉由好神帶將布料做成包包,不僅款式變化多端還能重複使用,為自家布行找出一線商機。

環保「好神帶」做成的文創包包。攝影/張羽非

目前與父親一起共同經營布行的林振利,深知無法再依靠批發生意維生,他們轉而開始接半客製化的訂單,從日本進口布料,再依照客戶的需求為他們量身打造屬於自己的,最後做成和服、浴衣等特色商品。而他們也會將每年不同的生肖繡在上,創造屬於他們獨一無二的布料。林振利進一步表示,只要布街的店家能夠齊心再加上政府的支持,相信街定能再創榮景。

由日本進口後經店家改良的布料。攝影/張羽非

疫情下的另類新商機

疫情之下人心慌慌,民眾紛紛開始搶購口罩,有人連夜排隊買口罩,有人則突發奇想製作「口罩套」,也讓碧華街看見一線商機。布行老闆陳建仁表示,疫情剛爆發之時,口罩供不應求,所以民眾就會節省使用,找尋能反覆利用口罩的方式來延長使用的次數,除了蒸口罩以外,最多人的選擇就是使用口罩套,在口罩外面罩一層用布料製作保護口罩的套子,以利清洗及延長口罩壽命。

在口罩套的盛行下,碧華街的商家趁勢推出口罩套DIY手作課程,不僅增加碧華街的曝光度,也帶來新商機。陳建仁說,在這段時間經常會看到家長怕自己買回去的花色小孩不喜歡,專程帶著自己的孩子來挑選自己喜歡的布料、花色及樣式,一起製作專屬自己的口罩套。也有來訂購大量的口罩套回去自行販售,或者專門跑來碧華布街買布回家自己製作口罩套販賣。

陳建仁進一步說明,這段期間確實讓碧華街的布料銷售、經濟發展有所增長,但隨著口罩的供應量逐漸穩定,DIY口罩套的銷量也開始下滑,現在購買的人也已是寥寥無幾。「即使現在口罩套的商機已經消失了,但至少在那段時間裡碧華布街曝光度大增,讓現今還是有少部分需要布材料的人來購買,這也讓碧華布街保留了一段商業契機。」對於街的未來,他依然抱持著樂觀的態度。

 

延伸閱讀:

【攝影報導】躍然「布」上 精益求精的采繡職人

剩「布」回收 鹿港手作工作室的再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