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新聞文教生活

新北三峽藍染工藝 看見馬藍花之美

記者 鄧可悅、劉詠恩/採訪報導

野生馬藍暖冬開 藍染回歸三峽區

滿山滿谷的馬藍花就像星星一樣點綴三峽五寮尖山。它們不只是花,還是藍染的原材料。馬藍來自三峽的山上,有粉紫色的花朵和對葉。藍染文創店長劉永豐每週二都要上山採馬藍,其餘時間就開班教授馬藍和藍染的知識與歷史。

紫色的馬藍花在綠叢中顯得格外豔麗。攝影/鄧可悅

劉永豐小時候就很喜歡畫畫之類的美術創作,但是家人都跟他說做畫家會餓死,所以他也並不是一開始就在三峽做藍染。三峽有很多做藍染很厲害的前輩,劉永豐用心收集一些時事的資料,讓藍染工藝可以與時俱進,這才漸漸被看見。

馬藍的各個部分都有不同用途。製圖/劉詠恩

三峽馬藍曾輝煌 農林互助盼復興

三峽附近有許多比較矮的山,且有溪水流過,因此適合栽種馬藍。馬藍植物最喜歡潮濕的環境,配合適中的光線,就會長得很好。所以人們通常會在背山面,或是大樹下找到馬藍。

但因為馬藍都是野生的,採摘量不定,成色也不一,為復育路上增添不少困難。最近政府和學術界嘗試將馬藍種類納入林下經濟計劃,讓林農幫忙人工培植馬藍同時幫補生計,也為馬藍的發展掃除阻礙。

林下經濟的概念,是為了解決從事環保造林業的林農,須經數十年經營周期才能伐採收穫林木的問題。為了讓林農在短期內維持收入,由政府主導將人力分配至其他產業,例如養蜂業,以及種植段木香菇及木耳等其他行業。

馬藍的種植就是林下經濟計劃中還在試驗的項目。如果試驗成功,林農就有多一個收入來源,從馬藍的種植延伸至藍染產業也都能嘗試更多方面的發展。

文創店前大大的木桶以前用來裝染料,並非單純裝飾。攝影/劉詠恩

馬藍如需長遠發展 需減少製作成本

馬藍從變成染料,到做成藍染服飾和板藍根等成品都要經過人力加工,每一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價格自然壓不下來,較難吸引人購買,資金難回到業者手上再作發展用途。

民眾陳小姐就表示,手工染出來的布感覺比較獨一無二,所以會選藍染衣飾。但另一位民眾黃小姐就因價錢考量選擇購買普通成衣。

做好的染料踫到空氣的話會氧化成藍色,但其實本來是綠色。攝影/劉詠恩

盼有證照保生計 助藍染工藝傳承

從事藍染20年的藍染講師廖寶桂,一開始確實是以抱著很好玩的心態去做藍染,不知不覺就一直持續,甚至成為師傅。但她發現沒有工藝師認證,很難接工作,這也影響生計。

所以她除了希望林農的加入可以使馬藍和藍染的產量提升和降低成本以外,更提議政府建立證照制度,讓雇主聘用他們的時候可以更安心,對師傅們也是一種認同與保障,也可以吸引年輕人學習這項傳統工藝

假日都有許多民眾來體驗藍染文化,但藍染工藝卻缺乏傳承。攝影/鄧可悅

馬藍發展潛力深 審慎發展兼顧品質

馬藍的根部就是大家熟知的中藥材青黛,所以整株馬藍也能被澈底運用,一點也不浪費。另外,《林業研究專訊》中也有把馬藍用作天然食用色素的可行性研究,所以馬藍發展潛力其實相當深厚。

面對未來,不論馬藍藍染產業如何發展,延攬人才也是當務之急,若林農未來有機會幫忙種植,藍染師傅廖寶桂也表示樂見其成,但也提醒,在發展的同時要教育後人不要為了發財「動歪腦筋」。

從事種植馬藍和藍染工藝的收入並不高,工作也十分辛苦,除了每星期上山採藍、時刻注意加工過程外,可以休息的時間也少,馬藍產業現時的重點在體驗活動,也不是會有固定客源和收益的工作。如果途中有人為了多賺錢而偷工減料,將對發展中的產業造成致命的打擊。

目前馬藍的種植和藍染創作也仍處於剛復興的狀態,需要吸引人傳承的同時做好正向培訓工作,復育同時保證品質,對重生的馬藍藍染來說非常重要。

學員的作品掛在架上,拼成獨一無二的藍染牆。攝影/劉詠恩

 

延伸閱讀:

手工藍染復生機 三峽子弟共傳承

走一趟三峽 思古幽情尋趣去藍染藝術體驗手工之美 – 185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