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南韓疫情催化補習弊端 台韓教育問題浮現

記者 鄒欣潔、許貝婷、柴心擇/採訪報導

在全世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以下稱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時,自今年(20201月以來,疫情狀況穩定的南韓,卻於2月中旬突爆出大量確診患者,每日確診人數以三位數持續攀升。疫情延燒,南韓政府緊急下令禁止集會活動,推遲各級學校的開學時間,卻未對補習班進行管控,並有學生不顧風險,持續到補習班上課,以至於補習班群聚感染案例層出不窮。

課堂考試中的高中學生們。攝影/鄒欣潔

疫情下仍不停歇的南韓補習文化

中央社報導,南韓確診人數於2月起至6月開始急遽攀升,期間共有42家補習班與78名師生受到感染。然而,即使疫情延燒,南韓政府卻沒讓補習班停業,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教授蔡增家提及,其中主要原因在於「家長抗議」,若政府下令學校停課,補習班的營業,則成為學生繼續學習的一線生機。

對此,蔡增家解釋,南韓補習風氣盛行,是由於大企業崇尚名校學生,也就是通稱「SKY大學」的首爾大學(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高麗大學(Korea University)與延世大學(Yonsei University)。因此在南韓,補習班不只教學生如何考大學,更教學生如何躋身進入大企業。 

為了將來能夠進入大企業工作,南韓學生在同輩之間競爭激烈,不僅學生自身的壓力,家長的壓力也同樣沉重。財團法人台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說明,由於南韓父母普遍認為他們必須負擔孩子未來出路的責任,才對教育有所要求,並期望子女能為進入「好職場」做準備,這樣的觀念卻加深南韓教育被傳統束縛的形象。

此外,對南韓社會而言,集體意識的存在導致民眾容易「跟風」,而跟風更是成為補習班數量接踵而出的主因。董思齊表示,在南韓社會中,當同輩做了某件事,而自己沒去做,會產生自己與他人不同、「若沒去做而導致自身競爭力不足」的念頭,這樣的思維至今仍流傳於南韓社會中。

補習班前後緊鄰的座位,和埋頭苦讀的學生們。攝影/鄒欣潔

台韓教育殊途同歸 學生的低聲呢喃

今年初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南韓學校停課,為避免學習進度落後,多數人選擇到補習班,甚至認為不補習的嚴重性高於感染的風險。南韓學校上課時間為早上8點至下午4點,外加晚自習到晚間10點,對此韓籍學生金修煐表示,即便就讀的學校為特目高(特種科目高中),課業壓力也不小於普通高中,除本身所學專業,一天仍需花25小時在準備高考。

自由韓國黨眾議員提交至教育部的學生數據中顯示,南韓學生自殺率20152018年末,短短4年內增長55%,曾來台當交換生的金修煐對此感到訝異,她說明在南韓鮮少能看見學生輕生的相關報導,即便出現學生輕生,媒體也不會有過大篇幅,因此民眾所能接收與關注的資訊不多。她認為,若南韓想改變現今高壓的教育制度,需透過政府推動政策,並進一步改變人民思想,而和南韓相比,台灣學生在升學上有較多選擇。

然而2020年青少年統計》中顯示,南韓與台灣青少年平均睡眠數低於7小時,台大醫院兒少科醫師張鎔麒指出,睡眠品質不足將導致認知功能下降,台灣近幾年逐漸取消高中早自習,亦學習西方引進新型教育方式,望能促進學生讀書興趣,但因配套措施與資源不足,導致理想跟不上現實。目前就讀台灣大學財金系的學生張鈞皓認為,台灣教育很吃天分,會讀書的人較有機會得到好的工作,因此技職方面的教育與現今考試模式仍須改進。    

高級中學教室如牢籠。攝影/鄒欣潔

亞洲孩子承載壓力 教育應重過程非結果

張鈞皓回想過去在建國中學就讀時期,平均一天讀書810小時,即便想逃離拚命讀書的環境,仍會因罪惡感坐回書桌前。他形容那時過著起床時家中沒人醒來,回家後大家也已睡著的生活、父母沒看見自己在讀書,而懷疑是否認真準備考試的情況,更因大學入學考試的成績不如預期,想說服他重考,進而產生摩擦。不僅如此,他提及,多數學生不容許自己考到志願之外的學校,更透露曾親眼目睹同學無法承受壓力而自殺未遂。

在亞洲,孩子過度承擔學習壓力的案例比比皆是,能和父母達到共識的卻屈指可數,「台灣的父母特別焦慮,原因在於害怕輸給別人。」親職教育專家陳安儀提到,許多父母親會將小孩學習成就不如預期歸咎於自己,從而產生焦慮的情緒,主因在於害怕自己給的資源不夠,讓孩子走辛苦的路,如此一來,加諸在孩子身上的,不只父母對自己的不自信,更多是對孩子沉重的期待。

陳安儀也強調,要獎勵孩子付出努力的過程,而非考試結果。若每逢考試只看成績,卻忽略學習過程,便喪失了學習的意義。陳安儀建議「父母協助孩子早點知道自己喜歡、擅長的事,就能少走很多冤枉路」。如此作法,不僅讓父母放心,更讓孩子快樂學習。

一本課本,十分壓力。攝影/鄒欣潔

攜手共打團體戰 避免高壓學習致病

傳統觀念中,多認為學生的學習壓力來自家長或教師,近年卻發現,越來越多學生的壓力出自於自己。張鎔麒指出,國三與高三第一次模擬考結束後為就診高峰期,若要改善個案病情,家庭系統給予支持的角色便極為重要,醫師必須讓父母了解孩子的狀態,若遇上情況嚴重的個案,也會和個案所就讀的學校輔導系統合作。

擁有多年教學經驗的新店高中教師温子衡說明,學生的心態和周遭人事物環環相扣,和學生建立信任有助於輔導進行,即便面臨學業上的壓力,學生向老師尋求幫助的頻率卻不高,班導師甚至需透過任課老師才能更加了解學生的狀況,且性別也影響學生與教師間關係的親疏。温子衡表示,女學生較不易與男教師敞開心胸,遇到此類情況時,他會請同性別的老師幫忙了解該學生的狀況,藉此緩解學生壓力。

另一方面,在台灣填鴨式的教育模式下,許多學校會不斷拉前進度並安排考試,但温子衡認為,教師不該因學生提前在補習班學過相關知識便簡單帶過課程,如此才有機會紓緩惡性補習,減少學生讀書時間過長的壓力。對此,台灣已著手教育改革,使進入大學的方式趨向多元化,而知名企業中的主管曾向温子衡透露,在企業升遷中,比起參考在校學習成績,其實更加著重個人表現,社會中對「成績代表一切」的觀念,早已逐漸轉變。

高中將榜單高掛校門。攝影/鄒欣潔

視個人需求補習 不盲目跟風

在如此「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社會中,補習班一間又一間的開,甚至在台北車站前,有一整排的「補習街」,補習班招牌密密麻麻,補習原本的意義在於幫助學習的更好,可是在不知不覺間,卻演變成「跟風文化」。

在補習班已任教將近十年的數學老師陳正霖表示,很多學生會一種想法,認為大家都有補習,自己也應做相同的事,但是對老師而言,並不鼓勵跟風行為,來補習班應該是要求進步。

陳正霖提及,若是真心想來上課的學生,他會認真協助學生課業上的進步,也與學生建立良好師生關係,並且當學生情緒低落時,適時拉一把,但為其他目的而來的學生,若他們影響到其他學生,補習班也會採取「退學制度」,以維持良好上課品質。

然而,據高雄市政府教育局設立之「直轄市及各縣市短期補習班資訊管理系統」數據顯示,台灣近十五年來的補習班數量一直維持在1500018000之間,其數量卻遠超過公平交易委員會所公布的全台便利商店數量近8000間,因此更產生台灣學生是否對補習真有如此高需求的疑慮。但陳正霖提及,補習班可以給學生的幫助,不只在於學業,更是找尋目標的過程,以及提醒學生該面對的未來。

而針對補習的必要性,陳安儀則表示「看個人的需要」,他也解釋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這樣的學習模式,「如果每一個人都能想清楚自己生命的方向,就不會對小孩有這麼多想法,因為對自己沒想法,才去要求小孩。」良好的親子關係應由父母帶著孩子廣泛的認識社會,教育他們勇於探索許多事,找到喜歡的方向,活出自己的人生。

招牌醒目的補習班。攝影/鄒欣潔

台韓文化觀念深根 教育改革不易

在台灣和南韓,無論是升學制度或對教育的社會風氣,都大同小異,且皆於文化層面種下了許多難以根除的價值觀,導致政府在推動改革後成效不彰。在台灣,每年都會在網路上看到層出不窮的名校排名,高中門口的榜單也只列出排名前面的某幾所大學,名校的觀念深植台灣。蔡增家提到,南韓社會塑造唯有進入名校才能成功的印象,崇拜學歷卻忽視專業的重要性,若大企業和名校的觀念沒有打破,教育制度就很難改善。

董思齊說明,南韓政府有進行考試及入學制度的改革,並且多次嘗試將學費調降,但與台灣不同的是,南韓普遍認為的好大學多為私立學校,無法受到國家規範,目前尚未提出對應的解決辦法,也較難改變透過競爭方式學習的狀況。

反觀台灣學生,畢業出路較多元,董思齊表示,依台灣的人口數而言,設立的學校數目較高,相較之下,南韓人口多,要考進學校更加不易。温子衡說明,台灣教育改革至今開始重視特殊才能,例如指考以及特殊招生,提供學生多次的考試的機會,讓學生畢業後出路更多元。

台韓教育制度中,皆存在競爭壓力以及光宗耀祖的傳統文化影響,導致發生學生不堪學業壓力而自殺、親子不合以及少子化等問題,未來要如何有所突破,成功進行改革,是雙方政府必須正視的課題。

 

延伸閱讀:

教學無空窗 雲端科技學習不中斷

【新冠肺炎1】台灣防疫成功 留學生表示比歐美完備

戴口罩也要美美的 「半套」化妝術出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