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新聞財經科技

脊椎損傷患者福音 機器人輔具帶來希望

記者 林洸志、陳采妮/採訪報導

科技研發進步 助下肢癱瘓患者

造成外傷性脊椎損傷的原因百百種,因交通事故導致下肢癱瘓的佔了半數。但臺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腦中風造成脊椎損傷的風險,仍高居不下。根據台灣腦中風學會統計,台灣每年仍約有1萬7000人會因為中風而導致行動不便。因此,對於外骨骼機器人的研發與要求更是越來越講究,大大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

台灣地區造成外傷性脊髓損傷的主要原因以交通事故為主。資料來源/財團法人脊髓損傷社會福利基金會、製圖/林洸志

外骨骼機器人為身障者帶來曙光

鋼鐵醫生許超彥因在一場滑雪中摔破了人生,原本前程似錦的他成了臥病在床的病患,但他卻從來沒放棄希望。在努力復健與機器輔具的幫助下,許超彥讓自己重新站起來,鼓勵約兩萬名的脊髓損傷的病患,成為扭轉命運的「鋼鐵醫生」。

許超彥一開始所使用的傳統輔具,雖已替他在生活中帶來許多便利。但外骨骼機器人仍持續創新研發,為那些以為自己無法再次站起來的傷友們帶來更多的福祉。

鋼鐵醫生許超彥努力復健,就算再辛苦也保持樂觀的態度。照片提供/許超彥

打破機器限制 安全與性能提高

傳統輔具的研發因科技進步,讓大眾看見行動不便的患者,除了透過輪椅等輔具之外,現在更可以透過下肢外骨骼機器人,協助患者重新站起來。

目前外骨骼系統是針對下肢訓練的一項輔具,適用對象是脊髓損傷及中風的患者,並非所有下肢失能的傷者皆能適用。外骨骼系統也是良好的復健工具,讓適用對象學習正確的走路步態,增加復健的效率。

傳統輔具較無法考量患者的心理需求。攝影/陳采妮

輔具推陳出新 外骨骼機器人價格高

物理治療師黃瓊尼提及,要讓病患適應輔具的話,必須要密集使用,一週至少要使用三次,透過長時間的使用跟練習,病人就會很快知道機械動能動力的使用方式,「病人就會去習慣去怎麼樣控制它」

目前政府補助的輔具仍以傳統的生活輔具為主,外骨骼機器人單價偏高,恐不是一般家庭可以負擔。但外骨骼機器人的創新與改進也給予脊椎損傷患者多一種選擇。

復健師及患者使用外骨骼機器人。攝影/陳采妮

 

延伸閱讀:

身障者輔具補助 壓力減免沒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