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新聞環保公衛

注入新生命 台北老屋文化運動

記者 林宜臻、劉宥然採訪報導

「新房客」入住 記憶仍存在

隨著時間的變遷,不少老房子面臨被拆遷的命運,但仍有不少老房子被保留至今,台北市文化局在2013年推動「老房子文化運動」計畫,以招標方式,媒合民間團隊修復再利用文化資產,為老房子注入新生命。

位於青田街八巷十號的和合青田,興建於1930年代,原屋主是台灣第一本地理教科書的總編輯三尾良次郎,歷經不同的房客後,接手經營的百福藏倉,在2014年透過文化局實施的老房子文化運動接觸到這塊土地,也因此對這塊土地產生了情感。


和合青田提供寧靜的地方,讓民眾能有遠離塵囂的感覺。攝影/林宜臻

團隊在開幕前聯繫到三尾良次郎的長女黑木恭子,並前往日本找黑木恭子,且將房子的木頭結合早期的拉門製成禮物送給黑木恭子,和合青田館長張芳庭描述當時情形,當時92歲的黑木恭子,收到如此珍貴的禮物,讓她感到相當感動。


和合青田將早期的拉門結合房子的木頭製成禮物及送給黑木恭子。攝影/林宜臻

這幾年張芳庭也持續與黑木恭子寫信聯繫,在信中黑木恭子對這間房子的記憶特別深刻,她在信中表達出對這間房子的記憶與懷念,談到她深刻地記得當時房子的每一處都是用大豆水仔細擦拭的,而她的弟弟當時很調皮,喜歡拿刀子刺牆壁,只為了確認刀鋒是否銳利,但卻被父母親罵了一頓。

除此之外,她也特別提到最懷念小時候和兄弟姐妹在後院吃芒果、吐芒果籽的日子,想起兒時記憶,再加上房子是她父親所蓋的,因此她對這間房子的情感更加深厚,而館長張芳庭談到,希望將和合青田的日常,紀錄下來,於是他們就將它整理成相簿,在黑木恭子95歲生日時,寄到他的手上。

館長張芳庭正細讀原屋主黑木恭子寄來的信件。攝影/林宜臻

守護這間房子兩年多了,每天都必須清理庭院、屋子等,張芳庭認為做這些事情都必須要有使命感,即便幕後有太多細節沒被看到,也不會因此覺得累,希望將這些美好的人事物留下來,讓每個人來到和合青田都能感受到這間房子最美的時刻及細微的美好,且能好好記著這間房子對他的感受,而非單純走馬看花。

「未來有很多的不確定性,但我們還在的時候,就希望能把房子照顧好。」雖然僅有十年能租這塊土地,但她提到,和合青田希望帶給大家的不只是一個單純泡茶的地方,而是能透過復興茶文化來復興其他的傳統文化。

2019年和合青田舉辦「夏節茶會」,特別邀請在台灣即將沒落的皮影戲來演出,除了能讓大家了解茶文化,更是在復興其他逐漸要沒落的文化,她也慶幸團隊一直在堅持做這件事,才能讓這些文化受到關注。

黑木恭子分享自己在日本的現況及親筆寫信給和合青田,以表達感謝及祝福。攝影/劉宥然

修復日式住宅 注入新生命

另外,位於中正區臨沂街巷內的文房1930年代日本文官的宿舍,也因為老房子文化運動而注入新生命,成為了一間公益圖書館,開放民眾預約參觀及閱讀,而文房內部的設計也具有巧思,如比鄰在走廊的法國沙發,就有將近60多年的歷史;或是放在角落的風琴,都有著歲月的痕跡,讓進來參觀的民眾能體驗到遠離塵囂的寧靜。

成為公益咖啡廳的文房,提供民眾寧靜的地方閱讀。攝影/林宜臻

同樣參與老房子文化運動的樂埔町,除了店內擺放藝術大師曾啟雄的手工植物染作品外,也用台灣在地食材結合創意料理,希望讓民眾能記住台灣的飲食文化並且有完整的用餐體驗。

樂埔町店內擺放藝術大師曾啟雄的手工植物染作品。攝影/林宜臻

活化老房子 學者:照比例原則

針對現今有許多老房子被拿來作為營利用途,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所所長夏學理認為,盈利是可以被允許的,但必須符合比例原則,而比例原則則是以樓地板面積的30%和70%在做區隔,建築物裡頭,其中30%能拿來作為營業用途,包含餐飲業,但另外百分之七十必須拿來作為文化用途,像是展示空間、工作室等任何藝術相關的空間。

而他也認為,老房子文化運動較為人詬病的是方向及標準已失焦,沒能鞏固公共性或文化性這兩個大原則,他也舉例,像是制定最低消費是否就少了公共性,而若與消費行為有關,是否也把文化性給掩蓋掉了,因此他認為政府應落實後續的追蹤評鑑,才能確實保存老房子該有的價值。

 

延伸閱讀:

老屋健檢比例低 實施效果不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