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隱形殺手 全球60萬兒童因空汙死亡

記者 陳又齊、鍾英卉、蔡于茵、黃耿誼/採訪報導

世界衛生組織於今年10月底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空氣汙染與健康國際會議」指出,空汙情形加劇可能造成每年700萬人死亡,全球有92%人口居住在細懸浮微粒PM2.5超標地,其中兒童受影響更甚,據估計,光民國105年全球就有60萬兒童因空汙而死。

世界衛生組織於102年將空氣汙染列為主要環境致癌物,並於今年10月「空氣汙染與健康全球會議」發佈《空氣汙染與兒童健康》報告,針對燃燒化石能源以及家用烹飪燃料導致的室內汙染與各國討論解決方針,希望減少依賴化石能源並使用乾淨無汙染的技術和原料改善空汙問題。

PM2.5意即直徑小於2.5微米的懸浮微粒,煤和石油燃燒、烹飪的油煙、燒香祭拜皆會形成PM2.5,因其體積小容易穿過鼻腔纖毛黏膜直接進入人體內並流入血液,甚至會積聚於氣管或肺部,造成呼吸道和心血管等疾病,其中兒童因為呼吸速度相較成人更快速而更容易深受其害。

空汙問題蔓延全球,北京霧霾情形嚴重。圖片來源/Flickr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教授林文印表示,工業革命使機器代替手工,砍伐大量的樹木製成木炭,導致森林面積大大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的煙囪,因燃燒各種不同的礦產而導致不同空氣汙染物產生,包含重金屬、煤灰、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等。

歐美國家目前大多已為已開發國家,已開發國家將大型開發行為轉移到開發中國家,如中國、東南亞國家或部分東歐國家,加上全球能源供需不均,開發中國家考量國家經濟發展,在利益衡量下,環境成為被犧牲的一方。

透過明確的規範以及相關措施、技術的推廣,棘手的空汙問題還是有解決之道。林文印指出,各國家空氣汙染成因不盡相同,其管制策略皆因地制宜,美國因空氣有跨境傳輸問題,針對工廠、火力發電廠等大型固定污染源所排放跨境汙染物制定了跨州空氣污染規範。

針對移動源部分,全球目前管制策略趨勢為禁售燃油車,以電動車為主要推動策略,如美國、印度、挪威、荷蘭等國家正在推行。台灣目前正朝此方向進行管控措施的擬定,政府預計於114年禁售燃油機車129年禁售燃油汽車,以電動汽機車取代傳統車輛,減少交通排放汙染。

因空汙致死的病患,九成為中低收入國家且主要集中於亞非兩洲,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教授曾昭衡認為,貧窮國家或亞非地區為增進經濟發展,常以寬鬆的環保法規吸引廠商投資;相對而言,經濟最強盛的美國早在86年就提出將PM2.5納入國家標準;位於亞洲的日本也早已跟上歐美腳步,還給民眾新鮮空氣。

全球每十萬死亡人口中死於空污人數。資料來源/《空氣汙染與兒童健康》報告、製圖/黃耿誼

曾昭衡表示,台灣空氣品質落後於歐美先進國家及日本,與韓國、香港相當並優於大陸主要城市。以102年為例,台灣PM2.5年平均濃度是24微克/立方公尺,台北市17微克/立方公尺,台中市25.7微克/立方公尺,高雄市30.7微克/立方公尺,台灣相較全球其他45大城市排名為中後段,空氣汙染的狀況極為嚴重。

台灣於94年增設PM2.5監測儀,101年增訂PM2.5空氣品質標準,將24小時值定為35微克/立方公尺,年平均值定為15微克/立方公尺,相當於美日的標準,為目前國際最嚴格的PM2.5標準界定。

106年設立「空氣汙染防制策略」和「空氣汙染防制行動方案」並三讀通過《空氣汙染防制法》修正草案增訂工廠源頭管制、加嚴移動汙染源管制等,為空品制定管理制度,根據環保署空氣品質年報顯示歷年全國造成空氣汙染物濃度呈下降趨勢。

空氣汙染已成為全球影響國人健康的重大元凶,各國政府未來將如何因應並共同攜手解決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國際問題。

 

正視空汙問題 台灣刻不容緩

針對空汙問題,環保署空氣保護處透過書面回應,近年來公民團體、專家學者與社會輿論對空汙問題更加關注。過去地方環保機關做法不同而造成業者困擾、條文內容不明確不易執行認定,再加上罰則過輕無法達到嚇阻作用,因此於今年六月立法三讀通過補強《空氣汙染防制法》不足之處並由總統於8月1日公布實施。

台灣原於105年7月施行的「清淨空氣行動計畫」對於空汙減量已有初步成效,經政府相關單位檢討研議後,於106年12月21日通過「空氣汙染防制行動方案」,內容包括提供更彈性的改善協助方案,補助車輛引擎系統調修、大型柴油車加裝濾煙器,並要求國營事業達到超低排放,落實源頭減量防治措施。

國際合作方面,台灣近年赴歐盟考察EURO-6排放標準及檢測方法及到美國參加2018國家環境空氣監測會議,並於今年6月與美國環保署在國立台灣大學合作舉辦「空氣品質管制策略交流研討會」,邀請日本、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十國前來交流空汙管制經驗,各國對於空汙問題共同提出解決方案。

其中環保署空保處指出,歐盟Green Zone政策降低移動汙染源對城市空氣品質的影響、美國CSAPR制度成功跨洲針對空汙做出法令規範以及韓國首爾的空氣汙染緊急應變措施,提供免費大眾運輸工具和暫停公有停車場等,為台灣值得效仿之處。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空氣品質資料庫以及我國環境監測資料顯示,台灣各城市的空氣品質於東亞地區排名位於日本之後。

圖片提供/環保署空氣品質保護處
設備因應空汙 即時監測為首要
蕭大智談空品檢測及空汙公投。攝影/蔡于茵

面對嚴重空汙問題,Edimax訊舟科技和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合作推出市售簡易空品檢測儀器EdiGreen AirBox空氣盒子,並結合手機APP和Google Map定位系統感測PM2.5濃度,讓民眾了解身處地區周遭空品狀況。

國立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副教授蕭大智指出,此款儀器的優勢為經費便宜,監測密度高、所得數據量大、即時且較貼近一般民眾所處位置。但因為環境濕度會影響量測,然系統未經過除水調理過程,因此測值通常會較環保署官方數據來得高。

環保署所使用測量PM2.5的儀器受到法規操作性定義規範,在控制溫度溼度狀況下,可盡量減少環境干擾因素。蕭大智說明,不論經由何種方法測量的數值皆有其參考價值,為貼近健康的需求,民眾可選擇不同量測方式,但同時也須理解可能的限制。

另外針對台灣近期剛通過的反空汙公投,蕭大智認為,燃燒必會產生汙染,無論是燃氣或是燃煤皆會有後續問題。他強調即時監測排放並做好後端處理實為重要,政府應加強控制設備的評估及定期維護其效能,並建議政府能增加經費於支持改善處理廢氣設備方面。

 

危害健康的元兇 PM2.5
施崇鴻談空汙對人體影響。攝影/黃耿誼

針對PM2.5對人體的危害,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呼吸主治醫師施崇鴻指出,近年來肺癌死亡率為全國第一,而空氣汙染增加了10至15%罹癌風險。

施崇鴻表示,空氣汙染對人體所造成的影響不單只是肺部而已,PM2.5穿過肺泡後會進入全身循環刺激血管造成心肌梗塞、中風、腎臟衰竭、影響代謝失衡造成糖尿病,人體基因受外環境影響誘發多種癌症,孕婦容易早產以及幼兒氣喘問題。

另外,有些民眾認為足不出戶就沒事,施崇鴻表示,室內所含的PM2.5因存在於密閉空間,其含量可能比室外濃度來的高,真正能有效治本的方式即為減少一切會造成空氣汙染且不必要的行為,如:燒烤、施放煙火、抽菸等。

最後施崇鴻建議,居家可以利用空調或是空氣清新機來保持新鮮空氣,並定期清洗濾網,避免灰塵沉積,出門在外則記得隨時攜帶口罩,N95口罩即可有效預防PM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