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國中青棒少棒隊使用室內練習場。攝影/劉文治
運動

默默耕耘基層棒球 長安戰績扶搖直上

記者 劉文治/採訪報導

長安國中青少棒隊,一間成立不到十年的球隊,卻能在比賽中屢屢闖出佳績,晉升為北部強權,培育出無數棒球的明日之星,堪稱北部棒球人才的培育搖籃。正值稚嫩年華的國中生們來說,科技發達及通訊軟體的便利,讓他們更能享受娛樂時光,但有群男孩們卻無法享受到同樣的快樂,一群理著平頭的男孩們搬著球桶、拎著球棒、披著毛巾開始進行著他們每天的例行公事,鏗鏘的擊球聲從地下室傳遍整個校園,有規律有效率的做著打網練習以及使用打擊場旁的重量器材來補足自己的缺失,受限於校地狹小,這群小孩們仍然團結一心,為了自己、為了校譽盡全力拚搏。

教練團的努力,球隊運作蒸蒸日上
回歸基層棒球任教的長安國中青少棒隊教練戴子堯(圖左)與鄭凱名(圖右)。攝影/劉文治
回歸基層棒球任教的長安國中青少棒隊教練戴子堯(圖左)與鄭凱名(圖右)。攝影/劉文治

民國98年長安國中招收第一批體育班學生,有鑑於當時處在起步階段,校方在球隊硬體設施上面皆尚未興建完畢,只招收到六名球員,因此當時訓練時皆採用軟式棒球來降低一定的危險性,在總教練陳逸松以及教練鄭凱名的帶領之下,訓練一段時間後,在技術層面及人數皆達到一定水準後,在99學年度更首次挑戰國中硬式組聯賽,那年歲然未獲取佳績,但長安國中青少棒隊漸漸有了雛形,每年招生時皆能招收到許多少棒名校出生的選手。

在101學年度時陳逸松更邀請過去在大理國中執教時的學生戴子堯加入教練團的行列中,此時長安國中的陣容更趨完整,校方在各方面的支持也是球隊蒸蒸日上的最大因素之一。戴子堯說:「因為陳逸松讓他與棒球結緣,退伍後開始尋找工作,陳逸松得知後,主動邀約他加入教練團,給予他機會與棒球再度結緣,並將自己多年所學回饋給基層球員。」教練團的帶領也給了小球員們滿滿的信心,使得長安國中青少棒隊實力進步神速。

在平時的課業表現上,教練團們也是相當關心,有別於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傳統觀念,長安國中特別加強小球員們態度上的表現,不管對人對事,好的態度及尊重師長們才是比打球更為重要的一環。

長安國中青少棒隊總教練陳逸松。攝影/劉文治
北部青棒強度高 球員極力拼入學

因國中校區的限制關係,招收的球員基本上皆為北部學童為主,因此在球隊安排上並無要求統一住宿,只有少數幾位球員因住在較偏遠的地方,因此住宿方面由熱心的家長們提供居所,使得小球員們免去交通的困擾,其他球員們則皆由家長們接送上下學,家長們的熱心也默默地幫助了這些小球員們,讓她們打球能夠無後顧之憂。

對於畢業後往青棒發展的選擇,根據過往的經歷以及現今小球員們自己的意願皆希望以台北的青棒隊伍為第一考量,對此陳逸松總教練表示:「棒球畢竟是個現實的環境,我們也只有少數幾名實力頂尖的球員能在北部的名校穀保家商、平鎮高中就讀,全台各地皆有許多實力堅強的青棒學校,不管到哪裡就讀,相信我們的球員皆能有不錯的發展。」他對於自己帶過的球員皆充滿著無比的信心,所有學生中,他對於目前就讀於國立體育大學的張竣凱印象最為深刻,國中時期便展現出滿滿天分便成為隊上的主力投手,棒球之路也相當順遂,多次入選中華國家代表隊,在國際舞台嶄露頭角,為國爭光。

校區狹小 練球場地受限

位於台北市中山區的長安國中一向以體育教學聞名,但校區地處市中心,因此場地受到侷限,也不可能有完整的球場供他們使用,因此校方為了解決此問題將地下室改建為室內打擊區,並增設許多重量器材,在戶外方面更蓋了一座戶外牛棚供球隊使用,鄰近的新生棒球場也因時常舉辦各項賽事,能夠使用的時間相對稀少,堤外河堤旁的觀山、迎風球場也因文化大學及業餘球隊崇越隼鷹隊練習的使用使得可用的場地十分稀少,因此學校的兩個牛棚練習區就成了長安國中最重要的練習場地。

但也因台北天氣相對不穩定,時常練球日碰到下雨。希望學校能夠再多花點錢在戶外牛棚區多加蓋個屋頂,增加練球的效率也增加小球員們練習的機會。陳逸松總教練表示。對基層棒球來說,不光光是在經費或是裝備上有所困難,沒有良好的場地及相關硬體設備,使得小球員們只能在刻苦的環境下隔著網子不斷練習,在布滿坑蹭的水泥地上接球,不僅無法達到練習的成效更將危害小球員們的安全,也希望各所培育學生運動員的學校能夠將傷害降到最低,提供學生運動員們一個安全完整的練習場地。

受限於校地狹小,長安國中青少棒仍善用空間練習。攝影/劉文治
球星家庭光環圍繞 球原視壓力為動力

長安國中的完整訓練體制也紛紛吸引許多職業球員之子爭相就讀,職棒球星王光輝的小兒子王威倫也是隊員之一,對於有個名氣這麼高的爸爸以及現今效力於中信兄弟的哥哥王威晨,王威倫則是樂觀且堅定的說:「其實從小學開始就有很多人會對我指指點點之類的,但我都不當一回事,現在我能做的就是把自己做好,畢竟打球是為了自己,未來我也想和哥哥和爸爸一樣進職棒,他們一直都是我的目標,希望我自己也可以達成。」

時值國三的王威倫也即將面臨升學的煩惱,談到他最想就讀的青棒學校,他堅定地回答穀保家商,對於這間堪稱北台灣福利、實力最頂尖的青棒隊伍,想必是每位青少棒球員的夢想舞台,但王威倫也笑著答到:「不過我覺得現階段還是有點難,畢竟穀保家商裡面都是來自全台各地的菁英球員,還是要靠自己拚才有機會,以後的成就是自己的,只有自己才能幫助自己。」

對於如此超齡的回答,可見科班球員從小就面臨如此龐大的壓力,環境的現實、家庭的期許,無一不是他們希望能夠改變的,也期許這些小朋友們能堅定自己的理想,絕對不要忘記自己打球的初衷。在樂於追求技術層面的同時,也希望小朋友們能開心打球,享受棒球帶來的樂趣,為自己的未來鋪路。

長安國中青少棒隊球員王威倫。攝影/劉文治
基層棒球 失敗的反思

棒球運動若依正常狀況發展,年齡由小至大的參與人口數應是由多變少。台灣各級棒球人口數也隨年齡而逐漸減少,但分布狀態卻不平均。自政府大力推展棒球運動以來,打棒球的小孩彷彿是機器人般從小接受斯巴達式的集中營式訓練,只重球技不顧課業,有實力且運氣好的人可以一路「保送」至高中或大學,畢業後打職棒甚至成為旅外的球星,但他們畢竟是少數中的少數,絕大多數實力不夠的球員們則苦於未來出路,而遭受社會異樣的眼光。

若能及早過濾棒球的人才,並教育其他方面的專長,而並非深信勤能補拙,導致棒球人數趨於飽和,使得淘汰掉的球員無法與社會接軌,希望未來台灣棒壇能及早發現此一問題,並非原地踏步停滯不前,有效率有規劃的培育著基層棒球的小球員們,為台灣棒壇貢獻更多有實力的人才。

長安國中校門一隅。攝影/劉文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