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ICC國際淨灘行動2014年台灣海洋廢棄物前5名。製圖/蔡宜恩
環保公衛

吸管使用習慣難改 環保貴在重複使用

記者 游家榆、蔡宜恩、李昕芳、李欣恩/採訪報導
吸管廣泛運用 已成生活必備用品

由台語俗諺「呷飯皇帝大」可見飲食對人們來說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我國因社會文化結構的影響,有許多在外租屋的民眾,因此外食風氣興盛,間接造成塑膠餐具的廣用。但這種萬年垃圾,雖然使用方便卻無法輕易分解,不僅對環境造成威脅,更重要的是,長期使用含有塑化劑製品會影響生殖系統、心、肝、腎,引發氣喘過敏。早在民國 90 年,環保署即推動特定場所禁止提供免費塑膠袋、民國 95 年要求公家機關、校園等不可提供各類免洗餐具,包含杯、碗、盤、碟、餐盒及內盤、免洗筷、湯匙、刀叉、攪拌棒。

看似設想周全的限塑政策,卻獨漏塑膠吸管。根據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的文物史料,我國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積極發展石化產業,創造台灣新一波的經濟動能,塑膠製品也是石化工業下的產物。它自民國 60 年代開始普及,今年 37 歲的民眾李子瑋回憶,在他 5 歲的時候開始大量出現塑膠吸管,顯示塑膠吸管在台灣已被廣泛使用數十年,從早餐店手搖杯、紙盒裝飲品、鋁箔包,都有它的身影。

許多商家仍然提供塑膠吸管。攝影/李欣恩
大量塑膠吸管出現 加重環境破壞

位於台北市文山區某早餐店負責人表示,一周大約要用掉 1000 支塑膠吸管,而它對人體的傷害比起其他塑膠製品更大。高中化學科教師林似津表示,塑膠吸管直接接觸口腔,有毒物質可以更輕易進入人體。「QC館環保吸管」可謂台灣首度發展環保吸管的業者,創辦人朱學傑表示,初期販賣時,一年的銷量只有一、兩百支,可見民眾的接受程度不高。

根據 2014 年台灣ICC國際淨灘行動數據資料顯示,塑膠吸管位居海洋廢棄物中的第兩名,我們所追求的「便利」,卻提高了海中生物可能誤食塑膠製品的風險。2015年海龜保育團體「Leatherback Trust」在社群媒體上發布一段影片,影片中海龜的鼻子被拔出長達 10 公分的塑膠吸管,過程中不斷流血掙扎。

台灣ICC國際淨灘行動2014年台灣海洋廢棄物前5名。資料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製圖/蔡宜恩
不鏽鋼吸管風行 實際使用率待觀察

朱學傑表示,當初就是想做一件對社會及環境有意義的事,但礙於市面上已經有許多的業者在生產不鏽鋼餐具,但卻沒有人注意到每年塑膠吸管的用量也很大,因此 2013 年才決定製造不鏽鋼吸管,試圖喚起民眾的環保意識。創業至今四年,朱學傑藉由媒體報導、與環保團體合作以及在各地舉辦市集,不斷宣傳減塑及環保的理念,讓民眾考量自身的使用習慣,並非為買而買。

當政府及民間團體都開始積極向民眾勸導減塑,標榜可重複利用的不鏽鋼吸管方能受到關注,然而這真的是台灣邁向環保開始?使用環保吸管近一年的民眾邱芳鈺表示,購買不鏽鋼吸管是因為交換禮物,但使用頻率幾近為零,她表示「很少喝手搖飲料,所以幾乎不會用到,臨時想喝飲料,不鏽鋼吸管也沒帶。」民眾沒有考量到自己需求,就去購買一個幾乎不會用到的東西,爾後也未養成隨身攜帶的習慣。將不鏽鋼吸管當成禮物送人,對方不見得會使用,是否反而造成浪費?

民眾使用不鏽鋼吸管。攝影/游家榆
重複使用才是環保根本

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長期關注生態議題,其中海洋專案主任顏寧表示,前幾年向政府提出建議,塑膠吸管應管制減量而非必需,一般飲品可以直接拆開包裝飲用。政策推動上,顏寧建議以使用者付費的方式,配合源頭減量,逐步減少其用量。

顏寧分享綠色和平的淨灘成果,她表示,塑膠類的海洋垃圾一直都高居淨灘垃圾的前三名,代表塑膠製品已嚴重影響到海洋生態,最終再經食物鏈回到人體,造成其神經病變。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顏寧,長期關注海洋塑膠垃圾。攝影/蔡宜恩

在了解塑膠吸管的危害後,購買不鏽鋼吸管是否淪為支持環保的口號值得省思。根據QC館的銷售統計,近兩年來每年平均賣出十萬支的不鏽鋼吸管,朱學傑表示對自家產品有信心,至少可以使用 40 50 年。民眾若是養成隨身攜帶使用的習慣,並且不會為了追求環保而消費,才可能觸及環保的真諦。

QC館創辦人朱學傑說明不銹鋼吸管可以使用 40至 50 年。攝影/游家榆

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理事長楊懿如表示,台灣雖重視環保教育,但偏重短期見效的話題,反而較少長期關注單一議題。使用塑膠吸管的習慣已在台灣社會根深蒂固,有使用不鏽鋼吸管的民眾王亭勻則認為改變是一個漸進過程,過去台灣民眾長時間習慣了塑膠吸管的便利,或許未來我們也能花相同的時間適應減塑,甚至無塑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