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二共創基地內部環境。攝影/陳薇竹
文教生活

高雄駁二共創基地 藝術家築夢的聚寶盆

記者:陳薇竹、尚瑜真、溫世君/高雄報導

坐落於高雄鹽埕區的駁二藝術特區,以前衛、實驗及創新理念打造。重視藝術的原創性及文化扶持,在商業服務與文創間取得平衡,期許能達到「前店後廠」的概念,使遊客們能親身參與並一覽製作到成品之間的過程。駁二藝術特區至今已陪伴當地民眾十多個年頭,從最初港邊老舊倉庫,蛻變為高雄的知名地標之一。

打造互助的就業環境

由於台灣目前的文創產業並沒有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因此,高雄駁二「共創基地」於今年3月正式對外營運,以「異業結盟」為主軸,使得跨界菁英能透過這1000多坪的空間激盪出火花,相互合作交流、發揮雙乘效益、擴大自身產業規模,同時彌補文創產業結構的不足。正因為駁二是由市府文化局管轄,因此無論是共創基地、甚至整個駁二藝術特區,都被賦予更高的藝術推廣與保留的使命。共創基地營運至今超過半年的時間,目前共有25個單位進駐,類型含括服裝設計、建築、影像、生活產品、插畫、遊戲設計、動漫設計、創意生活……等領域,特別的是其中也有法律專業人士參與,提供給進駐單位諮詢的服務,如需進一步協助與了解便可直接合作。

共創基地的外觀,扣緊無障礙視覺的理念。圖片來源/共創基地臉書
基地裡的資源共享

「共創基地」是一個讓對藝術懷有理想,並且想嘗試創業的年輕人,可以彼此認識互助,激發出藝術火花的實驗場所。共創基地同時也提供這些追夢人許多資源,像是「共議空間」、「共學教室」與「共享食堂」……等。共議空間是共創中心特別規劃的專業商務會議場,用來接待重要貴賓或與顧客洽談,另外也供日租或月租使用。而共學教室則是用來舉辦各種活動與實用講座,多方充實及培養創業者們相關的專業知識及實作技能。共享食堂則是基地裡的共用廚房,裡頭的設備應有盡有,最特別的在於它富有設計感的裝潢,從料理區到用餐區,無處不見藝術的氣息與質感。負責共創基地業務拓展的課長簡嘉論表示,共享食堂是基地裡最容易激發出新點子與成功結盟的地方,夥伴們在餐桌上一邊用餐一邊聊天,促成多次的合作機會,也能讓彼此意見相互參酌。

這種Co-Working(共同工作空間)的工作方式,吸引了許多對藝術懷有夢想的年輕鬼才們爭相前來面試。但駁二共創基地對其進駐的成員及公司都有極高標準的審核,同時也對進駐夥伴的商業隱私有著最嚴謹的保護,進出基地都有一套固定的換證流程,以確保基地內工作者的安全與保障。共創基地整體的裝潢及擺設,在空間的運用上給人一種寬敞、明亮且舒適的感覺,兩層樓裡共有60間3到15坪大小不等的工作室,每間工作室都以落地玻璃窗為隔間,藉由這種無障礙的視覺效果來拉近異業夥伴間的距離。

共創基地的核心理念,Co-Working辦公空間。攝影/陳薇竹
共創基地裡的開放式討論區及個人座位區。攝影/陳薇竹
藉由溜滑梯的穿透性設計,巧妙的串起兩樓層之間的距離。攝影/陳薇竹
創業青年所面臨的困境

相信「創業」一詞在很多人的心中是很大的憧憬,但對某些人而言,即使心中有再多的規劃,礙於資金跟環境的因素難以付諸行動。就讀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三年級的學生喻律樺說:「依高雄目前的就業狀況來看,藝術產業這塊的人才真的流失很多,因為這裡工作機會不多,學長姐若畢業也大多往對岸或是北部尋找發展機會。」而今年剛畢業於中興大學行銷系的呂偉綸同學,對創業抱有極大想法,他也表示:「會想嘗試自己創業的人,多半都是因為不安於制式化的上班模式,想要有新的突破,若能創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品牌更好。但因為多數人憑著一己之力創業,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若能有工作坊的舉辦,讓各領域的人才、前輩一同交流,促使大家一同前進,會是吸引創業的一大誘因。」

藝術創業的幕後推手

高雄市文化局在幫助青年創業上不遺餘力,規劃一系列相關辦法來實際協助年輕人勇敢追逐夢想,從第一代的「高雄文創設計人才駐市回流獎助計畫」開始,鼓勵熱愛藝術且有理想的夥伴,以駐市或個人工作室型態回流高雄。到第二代的「高雄文創設計人才回流,進駐大駁二藝術特區大義倉庫群獎補助計畫」,有別於第一代的做法,轉變為快閃店面或是以工作坊的形式進駐駁二,實質鼓勵文創工作者思考品牌定位、商品設計風格以及陳列擺設規劃。只要通過評選,政府除了補助十萬元的開辦費外,還會提供為期三到六個月的空間,讓產品直接與消費者面對面接觸,考驗品牌的接受度,更於每個月補助三萬五千元的資金供創業者運用。透過近距離的互動、調整品牌營運模式、提升產品品質以增加競爭力,是面對市場機制的最佳試煉機會,使產業不致於被時代淘汰。演變發展至今,第三代的文創設計人才扶持計畫「駁二共創基地」的創建,支持的不只是文創人才,更為所有在高雄創業的新創團隊提供實際運作的協助。

使高雄成為藝術聚寶盆

由於共創中心地處高雄,其「人才回流計畫」目前的進駐業者主要都以跟高雄有相關連結的青年為主,其中也包含曾經參與駁二青春設計節的當地學生團隊,以及在上海創業的公司返鄉培育設計人才的公司,和在地扎根的影像紀錄團隊等等,他們皆是對高雄富有情感並希望將技術留在台灣的創業者。希望先藉由高雄子弟之手推廣在地文化、打開知名度,讓外界看見高雄之後,簡嘉論也表示未來不排除會有外商進駐的可能。

喻律樺提到:「若能改善南北部的藝術產業環境差異,相信還是會有許多設計師願意回到南部工作。雖然駁二所做的各類型扶持計畫很棒,但對於普遍學生來說,資訊不是很流通,如此好的計劃就這樣白白浪費掉,希望可以舉辦校園演講、公開徵才,讓資源被更多人看見。」高雄師範大學事業經營學系教授林玉涓也對共創中心提出看法,她指出如此協助青年創業的平台當然是好事,但除了給予經驗傳承與執行上的協助之外,幫助創業者打開知名度尤為重要,且給予的資源要有長久性,而非只是草創期,如半年、一年的補助,等補助過了,創業又難以為繼,即應該要培養青年可以自主學習與成長,而非依賴。

時至今日,駁二已成為高雄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據點之一,在這全球化與資訊化的新興社會當中,產業發展的趨勢與方向已然改變,不再被界線所困。在共創基地裡,進駐單位們懷抱各自的夢想藍圖,一同努力在這個實驗創新的土讓上,灌溉著名為創意的活水,使其綻放多元美麗的花。

駁二隨處可見的壁畫,是臉書、IG打卡的熱門景點。攝影/陳薇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