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

青年藝術家 打造藝文烏托邦

記者 程怡靜、貝薈涵、黃晴、陳韋蓉、陳心宇、廖芳鈺、劉頤、郭宣暄、劉佳雯、張珈瑜、邵永輝、易俐廷、林冠宇、王懿萱、蔡曉松/台北報導

炎熱的午後,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熙來攘往,但溫馨優雅宛如世外桃源。特色建築、翠綠小草原,藝術氛圍更是令人流連忘返。一件件精緻可愛的原創作品、一幅幅充滿絢麗色彩的畫作、一個個話題性十足的藝術展覽,充分展現藝術家別具一格的巧思和創意,更代表藝術文化在當代社會裡的舉足輕重。

在線條與留白的佈局上保留鮮明的個人風格,藝術家將自己對各國文化的見解,轉換成不同顏色構成的畫作,呈現對美學定義的詮釋。攝影/程怡靜

人才輩出  年輕藝術家嶄露頭角

台灣的藝文發展始於 90 年代,那是一個精彩豐富的起跑點。近年來政府致力於推廣藝文活動,努力耕耘藝術土壤,鼓勵藝術創作者發揮創意,表現台灣的人、事、物、景之美。儘管現在的藝術工作者有更多揮灑靈感的空間,但面對人才輩出、競爭激烈,年輕藝術家要出頭並不容易。

「以前我考大學時只有文化大學和師範大學有藝術學系,而現在保守估計至少有 50 所大學提供了藝術相關科系。」台灣藝術行政暨管理學會名譽理事長曾肅良博士認為,大學培育了許多年輕的創作人才,也豐富了台灣的藝文環境,但這些藝術家是否能夠脫穎而出,又能否為自己的藝術作品找到與眾不同的定位,是社會向他們拋下的一大難題。

儘管前途艱辛,依舊挖盡心思、展現創意,將自己的作品透過不同的方式來呈現。從字體創造到手染工藝,從表演到設計,年輕藝術家百花齊放美學思維,為當代藝術環境打開全新的格局,一步步展現台灣的藝術風華。

每一件藝術作品,不論大小,都是藝術工作者創意的展現,難以價錢來衡量。攝影/程怡靜

 

藝術是生活的一部分,當代藝術家利用從日常生活得到的靈感,花巧思將碎布拼湊成圖案、顏色各異的藝術佳作,成功吸引大家的目光。攝影/程怡靜

勇於破格 聶氏設計讓改變發生

醉心於設計的聶永真,接住設計拋來的船槳,這一划,就是幾十年光陰,有人說聶永真喜歡設計,但我會說,是設計找上了聶永真,甘願換上他的靈魂,穿上新的外衣。

說起自己的設計作品,聶永真回憶,最喜歡做的是專輯,對比其他設計,專輯更有影像發揮的空間,玩得也比較開。以李宗盛的《山丘》為例,唱片公司沒有開設預算上限,也給他絕對的創作空間,所以他大膽地以卡帶的形式呈現,在卡帶中置入紀念的意義,註記歌中人生一瞬的蒼涼歲月。「每一張專輯一開始都有一個很明確的想像和企畫。」他笑著說,在李宗盛唱紅山丘的那年,還是錄影帶的時代,很多設計背後都是這樣的,即便看似感性不羈,實際上卻隱含了龐大的精密計算

濃縮故事的本事 創新時代的定音鎚

大至專輯,小到口香糖包裝的設計,聶永真的名字都恰如其分的傳承了自己的原則,也鑿開了台灣僵化的設計文化,提到人們對於新事物的卻步,他泰然處之:「如果可以讓好的事情提早發生,為什麼不讓從你的手中發生

聶永真:「設計是為了讓環境有所改變,有所改變後再潛移默化到整個大市場上品味的轉化。」攝影/黃晴

對於設計的意義,聶永真笑得開懷,「很多人都會問我這個問題,但其實我從來不會定義設計這件事,只是因為喜歡透過自己的手把東西改變得更好,真的只是這樣。」面對將工作結合興趣所產生的必要之惡,一步步走在設計這條路上,聶永真也同一般人一樣,會遇到瓶頸,會因為負面評論懊惱;但是因為喜歡,因為想要讓設計的價值不只是把一個東西做好看,所以傾心致力於賦予一件事情除了美麗之外,還有自己人生到此為止的養分。然而可以確定的是,只要有聶永真在的設計世界裡,我們永遠可以期待下一場意外。

坐落悠閒的富錦街,台灣設計師聶永真領軍的「永真急制工作室」。攝影/黃晴

攔轎體字體 展現廟宇文化獨特魅力

從音樂專輯到廟宇文化,設計靈感無所不在。台灣藝術大學的大學生,以大甲媽祖為母題,發展出一套具有文化意涵、信仰與當代美感的中文字體,展示出融合舊有廟宇文化與自己創新設計的「攔轎體字體家族」,以大甲鎮瀾宮攔轎祈福的習俗為命名發想,結合文字設計展現宗教的獨特魅力。而這份讓傳統文化呈現統一文字的心意,也獲得了新一代設計展評審老師的青睞,讓這四個大學生一年多來的心血,得到金典新秀設計獎的肯定。

台灣的廟宇文化非常具有古典美與藝術感,然而美麗廟宇內總會出現格格不入的文宣品,字體設計成員之一的陳彥慈表示,會想要做字體設計是因為台灣廟宇的密度為全世界最高,而廟宇也是信眾們心靈寄託的所在,同時提供場所讓街坊鄰居可以交流感情,與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攔轎體字體家族於新一代設計展作品樣貌。攝影/陳心宇

 

以字體設計拿下金點新秀設計獎,設計師們皆感到意外且榮幸。攝影/陳心宇

創作獲肯定 勇奪金點設計獎

字體設計師之一林品君也期許這套字體在台灣可以使用跟統一,堅持這份構想跟初衷,也期望字庫可以更完整,最大的願望就是字庫能夠完整發行,然後可以讓每間廟宇都能夠使用,對於所有人的喜愛感到意外,但也非常期待與開心得到正面的迴響。

為台灣廟宇量身定制專屬字體,非常適用在廟宇文宣與籤詩上。攝影/陳心宇

生活中處處是藝術,但是不僅需要發現的能力,更需要創造美感的實力,從不統一的廟宇文宣字體發想,到藝術創作並融合傳統文化,拿金點新秀贊助特別獎,這群要畢業的學生,以字體創作這一門藝術,為自己交出一份最榮耀的畢業藝術作品。

這群學生以字體創作這一門藝術,為自己交出一份最榮耀的畢業藝術作品。攝影/陳心宇

層層堆疊染料色塊 暈染彩色之路

獨特字體,專屬廟宇;艷麗手染,宛如萬花筒。連秀茹四年前開始自學手染工藝,剛開始常常失敗,但也因為要求完美,多次嘗試,最後開發獨門染法,以手綁、紮染的方式,呈現鮮豔色彩。手染藝術家連秀茹有感而發:「我覺得台灣的藝術家都很有實力及才華,但是因為現在台灣環境有限,有些很好的東西都沒有被看見,蠻可惜的。」

因緣際會至市集擺攤、經由網路銷售商品,連秀茹透露對手染的堅持,「在能力範圍內能做到的,一定會去做」,興趣成為她賴以為生的人生方向。

連秀茹眼裡的手染就如同品牌名稱《魔菇》一樣,染料產生了視覺碰撞,就像誤闖了有魔法的萬花筒世界,看見滿身豔麗的蘑菇,具有魔幻力量。攝影/劉頤

創作耗時傷神 心路歷程有苦難言

一路走來,暈染繽紛,艱辛不足為外人道。現今社會極度重視 CP 值,不少消費者期望以低價換取高質量商品,而文創、藝術品卻難以等量齊觀。藝術最耗成本的是藝術家竭盡心力的創作過程,就如同連秀茹的手染流程,費心耗時,一整天甚至只能染製四到六件衣服。

手染衣程序繁複,衣服必須先沾濕、脫水、作圖、上色,之後再度脫水、晾乾,面料經過褶皺及定色處理,穿起來輕柔舒適也不怕掉色,永保其鮮豔色彩。攝影/劉頤

 

以手綁、紮染的方式染製,使衣物更具線條感及顏色的視覺衝擊。圖片提供/連秀茹

文創手染技藝 手作更顯色彩溫度

藝術評價有世代差異,年輕世代對文創商品的接受度較高,不過連秀茹表示,雖然年輕人是銷售主要族群,但也有媽媽來挑選手染衣服給家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家人全都穿著手染 T-shirt ,拍照與她分享,她相信使用者的支持對於創作者而言,具有正面的影響力量。

連秀茹也認為台灣的藝術創作環境越來越重視藝術家的創意,而不是單從材料及價格來衡量作品的價值,她期待更廣闊的創作環境。

不只單一 T-shirt 樣式,手染更結合時裝元素,設計拼接手染襯衫。圖片提供/連秀茹

 

連秀茹也廣邀顧客分享穿搭照,刊登在網路粉絲專頁上,三五好友、情侶或是家庭皆穿上最獨特的手染衣展現個人風格。圖片提供/連秀茹

創作與教學 新銳導演雙向並行

新銳導演邱珩偉,在民國 104 年的導演作品「該死的日子」於「2015 台南 39 小時拍片競賽」獲得首獎,並入選第 15 屆城市遊牧影展與第 31 屆柏林國際短片影展,跨出台灣。

邱珩偉原就讀成功大學材料系,擁有投入高科技產業的良好前景,但熱愛影像創作,毅然決然從學校肄業、北上考取電影碩士學位,追求理想。

創作短片,並投件各大影展,是邱珩偉現行的創作路線,圖為作品「該死的日子」片場照。圖片提供/N&M Studio

多方嘗試 進入電影領域就業

邱珩偉曾在導演蔡銀娟的電影「心靈時鐘」擔任導演助理,協助處理製作與發行過程中的大小瑣事,他現在也嘗試投入電影發行工作,希望觸及影視產業的更多面向。邱珩偉鼓勵對電影產業有興趣的新鮮人,別把電影領域想窄了,在影像製作之外,也能透過相關知識投入行銷、發行、代理、或策展等相關專業。

邱珩偉以導演身分投入短片創作,圖為短片「上車」片場照。圖片提供/N&M Studio

 

邱珩偉與知名演員蔡明修,於短片「上車」中合作。 圖片提供/N&M Studio

知識經驗產出 建立互動與分享

此外,邱珩偉對教學情有獨鍾。他時常在大學和高中開講、舉辦工作坊,或是協助影像創作社團的社課講授,傳播拍片技巧。邱珩偉強調,知識經濟時代的「橋樑」角色比以往更顯著,不管是基本經驗分享或是進階教學指導,深入淺出傳授複雜的專業知識有其重要性。

藉由知識傳授,邱珩偉整合他在電影產業的實務經驗,透過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結合創作者觀點與校園眾聲喧嘩,邱珩偉的影像之路顯得格外精彩。

新銳導演邱珩偉時常往返南北兩地,參與活動、講座,強調「知識經濟」的重要性。攝影/蔡曉松

揮灑創意 簡單生活不簡單

來到新莊的不簡單商行( Unsimple ),是兄弟兼創辦人 Sunnyboy 與 Charming 揮灑創意的地方。自物理系畢業的 Sunnyboy ,與藝術相關科系畢業 Charming 說,什麼都碰一點,創業不只可以多方位也可以從錯中學,如果失敗,就算了。不簡單商行至今已有兩間分店, 兩兄弟從實作中獲取經驗並且改進,創意與創業的結合愈來愈完整。

位於新莊的不簡單商行,從門口就可以體現兄弟「低調」的宗旨。攝影/張珈瑜

不簡單商行原製作鐵製鉛筆盒,後來轉做皮件專賣, Charming 表示:「雖然鐵製鉛筆盒有死忠粉絲,但是皮件的獲利比較高。」他們進而思考將銷售量提高的方法,「我們可以在皮件上印上消費者想說的話,讓人感覺獨一無二,除此之外,拿去送禮也很有面子。」

商品與創意固然重要,但是理念與經營策略不可少, Sunnyboy 表示:「我跟 Charming 都很喜歡簡單生活,所以希望藉由商品能使他們感受到我們的理念。」從創意到創業,從理念分享到商機開啟,一如澳門理工學院文化創意產業教學暨研究中心教授于國華所言,創業者給消費者一個提案,使他們了解、感動後提升生活。

Sunnyboy(左)與 Charming(右)述說著如何讓消費者感受到商品別出心裁、獨一無二。攝影/張珈瑜

 

工作室裡堆滿了牛巴戈皮,是商品的經典色系,兄弟倆希望可以透過風格來推廣品牌的認知度。攝影/張珈瑜

邁向國際 只有更專注更精進

面對藝術大環境的不景氣,台藝大仍提供學生許多自我精進的機會。攝影╱邵永輝

充實自我 機會來臨發光發熱

藝術揮灑在各領域,總是把握機會展現自己的張尹劭,目前就讀台藝大戲劇系,除了雙主修廣電系之外,更積極參與校內外活動,平實的自我充實加上表演天分,讓他得以參與捷克表演藝術節,與世界各地熱愛表演的學子交流,也因為這次經驗讓他重新思索面對表演的心態,過去的他沉浸於觀眾的掌聲,現在的他則更專注於表演當下的自己。

張尹劭(左)表示非常享受在舞台上表演的每一刻。圖片提供╱張尹劭

 

張尹劭(右五)與其他九位同學通過校內徵選,遠赴捷克參加表演藝術節演出。圖片提供╱張尹劭

路或許不好走 但人因夢想而偉大

表演之路未曾輕鬆,設計亦如是。目前就讀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學系的鄭同學表示,在她的求學過程中,她覺得學校教授的知識、技能比她預期的還多,不論是藝術概念或是實務經驗,學校使她有自信在畢業後能贏在起跑點。鄭同學也說,她知道藝術這條路不好走,然而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她認為藝術在生活中無所不在,學生不該看輕自身在藝術領域的價值,應該勇敢追夢。

由鄭同學創作,名為《機器時代》的作品,作品闡述當機械與創意融合,兩者也能激盪出一種藝術。攝影/林冠宇

 

鄭同學所做,名為《形塑恐龍》的作品,世上沒有人親眼見過恐龍,因此恐龍的外觀可以隨著人們的想像力形塑出各種樣貌。攝影/林冠宇

 

鄭同學於系上學習的過程中,創造出許多獨一無二的練習品與零件。攝影/林冠宇

藝術之路 現今大學怎麼鋪?

然而在藝術路上,學校提供了哪些教育資源?藝術學子望眼未來又抱著怎麼樣的心態呢?「想讀藝術類科系?你需要具備新鮮的肝。」你一定聽過類似的玩笑話,或曾經耳聞就讀藝術類科系的朋友為了作品或畢展奔波,勞心勞力似乎已經成為藝術類科系學生的共同經驗。

針對就讀藝術類、設計類科系的學生,藝術家廖堉安說道,台灣的藝術風氣和從前相比已經提升了不少,現在的學生擁有更多作品展出的機會。他鼓勵學生們遇到瓶頸時別氣餒,只要堅持自己的夢想,有一天一定能成功、一定會被看見。

就讀銘傳大學都市規畫與防災科系的馬同學表示,系上的課程安排非常充實,但伴隨著的課業量也相當大,不論是理論課程或是實作課程,學校都安排得很緊湊。她坦言學習過程相當辛苦,但她在過程中學到很多也磨練出不錯的抗壓性。

圖中為都市規畫模型,馬同學表示,系上的課業壓力很重,眾多的理論與實務課程相當考驗學生的抗壓性。攝影/林冠宇

但事實上,台灣每年藝術相關科系畢業的大學生,只有 25% 的比例成為藝術家。政府不願意挹注大量的資金培育藝術人才,再加上台灣學生普遍競爭意識低,不想跨出舒適圈,因而藝術教育環境逐漸磨損。

所幸明知前路坎坷,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主任黃小燕仍奮力為學生開路,「我知道很多學生恨過我。」除了用超高標準審視學生作品,更指派寒、暑假作業給學生,要他們到廢墟景點,做全景設計等相關作業,希望能藉此激發學生的創意泉源。此外,藝術教育提供學生資源與機會,像是與著名藝術院校簽訂為姊妹校,國外大型藝術展也會邀請優秀學生參與,只是這些機會擺在眼前,就看學生有沒有心要爭取。

面對藝術環境的挑戰,藝術相關科系的老師們秉持教學初衷,為學生打好地基,學校也積極創造各種展演機會,相信國內年輕藝術創作者必定能擁有更好的起步,更寬廣的創作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