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

找回自我 輟誤不再

記者 張芷瑜、莊喻婷╱台北報導

高中生小傑(化名)上學時只帶兩樣東西——美工刀、一隻筆,立志當流氓逞威風,經協會介入輔導後,帶他親自到幫派見習,而第一堂課就是如何砍人?嚇得他直呼,還是學校好!

像「小傑」那樣的個案,都是基於對幫派、暴力的不認識才誤入歧途導致難以抽身。當中輟生或中離生(以下統稱中輟生)比例趨於穩定的存在社會中,這件事是否真的如同大家所認知的他們都只是「特例」?中輟的動機有許多,不乏是青春期的叛逆、家庭因素或是對學習體系的不適等,而這些中輟青年,在輟學初期時若有人能拉他們一把,則能改變他們一生。

*中輟生:中小學發現學生未經請假、不明原因未到校上課達三日以上,或轉學生未向轉入學校報到者。
*中離生:就讀高級中學因各項因素中途離開學校者。
青少年參與台少盟內的設計課提供/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

適性發展 減少中輟機率

對於中輟原因較單純的國中中輟生、高中中離生,大多是不適應以升學為導向的教育體制,或者是家庭因素迫使他們必須中斷學業。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以下簡稱:台少盟)文宣員王今暐表示,基於人權、兒童受教權及治安等層面,中輟生的問題應該被重視。台少盟專案經理張祐嘉指出,學校內與學生最常互動的角色——班導師,因班級學生多及行政繁忙,很難照看每個學生,加上校內輔導人力不足,即便有駐區社工師,也須兼顧多所學校而分身乏術。

王今暐說明,政府對於社工人力資源的投注經費少,使人力缺失,即便學校有輔導資源,因家庭因素中輟的學生回到社區內仍無人可協助,而此問題在偏鄉地區更是嚴重,因此他建議政府可投入資源於中介教育上,透過不一樣的教學環境讓中輟學生適性發展。

中介教育: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為預防、追蹤與復學輔導國民教育階段中途輟學學生,並結合社會資源,提供中輟復學學生適性教育。
台北市關懷青少年協會執行長盧冠穎。攝影/莊喻婷

輔導愛與罰 雙管齊下

另一方面,當個案為犯罪之中輟生時,台北關懷青少年協會執行長盧冠穎表示,許多人會咎責是孩子自己不學好,其實家庭教育才是影響孩子發展最重要的一環。協會輔導時,會先透過與個案父母分別訪談,確實深入了解家庭情況、心理狀態等,建立個案完整背景資料後,才進而接觸個案本身。

面對不易敞開心胸接受輔導的個案,以性格分析作為輔導開端,先了解每個個案的個性,採取不同的溝通方式,而非制式化輔導過程,以突破其心房、建立彼此關係。從 2016 年到今年 月台北關懷青少年協會總共輔導 32 名個案,在積極輔導的過程中,除了強調以「愛的教育、鐵的紀律」為基礎輔導個案外,也格外重視家長對於個案的關懷及親子溝通。盧冠穎提到,在訪談過程中詢問家長是否確實了解孩子放學至返家所需花費時間,時常獲得不確定的答案。許多家長自認已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卻忽略了這些生活上的小細節。

其實,對青少年來說,大人們的陪伴、傾聽或許才是支持他們走過這段複雜、奧妙的青春期裡唯一出口。然而,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數對中輟青年的關注、投入的心力及資源皆環環相扣,在中輟生被大眾視為燙手山芋時,許多民間團體仍積極付諸行動嘗試引導他們走向正確的道路上,也期許政府未來能投注更多心力、資源及與民間團體合作,攜手正視中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