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

實體書與電子書 互別苗頭找出路

記者 廖翊軒、劉家瑜、蔡旻蓉、呂紹禾/台北報導

遠見雜誌每三年一次的台灣閱讀大調查顯示,不論就購書量、閱讀時數或購書經費而言,相較於民國99年,民國103年皆出現了下滑趨勢。以15至19歲的族群為例,民國99年的每周閱讀時數還有4.08小時,到了103年則降至2.66小時,降幅近三成五;就每月的平均閱讀量而言,民國99年時,月平均2.02本,103年則退步至1.7本。資訊或知識的接收途徑較以往便利又多元,網路社會裡的實體書還有沒有生存空間?

台北捷運上,八成以上的民眾低著頭使用手機,不是實體書。電子產品與網路大行其道,觸控式電子書於民國96年開始發展,民國98年陸續出爐,當時電子書載具的「機王」是由日本Sony與美國亞馬遜公司打對台,一台199美元(台幣6497元)和489美元(台幣1,5965元),要價不斐。民國98年的電子書產值達到新台幣77億元,隔年達到新台幣187億元,成長超過一倍。當時預估102年的產值有機會將達到930億元新台幣,但電子書真的如期成長嗎?電子書的出現是否改變了現今閱讀生態?

3C 產品普及,再加上網路蓬勃發展,民眾的閱讀載具多元,實體書籍是其一,電子書也只是其中一種選擇。雖說實體書店經營慘澹,然而電子書的市場也未如預期。實體書籍市場雖明顯下滑,但不少民眾仍有購買實體書的習慣,可是電子書需要購買的觀念,卻難以被廣大讀者接受。兩類媒體看似彼此競爭,卻各自面臨不同的挑戰。

書店榮景不再 不全然因為電子書

早期書店興盛,鄰近交通樞紐的區域書店一家接著一家開,位在台北火車站附近的重慶南路被稱為「書店街」,然而近幾年科技日新月異,實體書店已今非昔比,各式各樣的網路通道與載具取而代之。台北市重南書街促進會理事長沈榮裕說到,以前的書店街有超過 100 家,不但一樓店面有書店,樓、樓還有很多出版社,但是現在僅存的書店不到 10 家。書店街的沒落,是商業取代的機制,當書籍的銷售量無法和租金抗衡,實體書店的倒閉是自然現象。換言之,網路科技發展伴隨著閱聽眾接收習慣的改變,實體書的需求大幅下滑,書店也跟著委縮。

實體書使用習慣   不會輕易改變

雖然電子書的出現的確為圖書市場帶來些微變動,但絕非實體書銷量下滑的主要原因。更何況多數民眾仍無法接受「電子書需要花錢購買」的概念,因此電子書欲取代實體書仍有其難度。事實上,資訊社會分秒必爭,閱聽眾更加強調時效,更常透過網路關鍵字尋找答案,而非翻閱書籍。

實體書籍雖榮景不再,但世新大學資傳系郭冠麟表示,以近 50 年來看,兩相比較,實體書還是比電子書盛行。從許多國際書展的舉辦,和台灣高密度的圖書館,以及誠品書店可以規模如此之大、甚至 24 小時不打烊的現況就可以得知,實體書市場仍在。實體書的印刷策略與規模勢必改變,但實體書的印刷出版並沒有嘎然停止。

談到近年來實體書的行銷策略,郭冠麟提到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拿去年暢銷排行榜第一名的療癒繪本「祕密花園」來說,它究竟算不算是一本書?從近幾年的熱銷書籍不難發現,許多書籍都是搭上電影或偶像劇所出的原創小說或是寫真集。書的主題策劃不同以往,上網買書更大行其道。郭冠麟提到,博客來等多家網路書店能夠成為主流,讓業界大感意外。 20 年前網路詐騙猖獗,業界都覺得網路書店時機還未成熟,但當時統一企業看上博客來「零庫存」的電子商務政策,做了併購的決定,造就了目前最大的網路書店平台。

而就電子書的發展而言,最主要的問題是在技術層面。「閱讀電子書的載具」成為了電子書發展初期最大的問題,隨著許多「閱讀器」的出現,卻造成了消費者的困擾,缺乏統一的閱讀器,讀者無所適從。況且人們真的會願意花錢購買電子書的閱讀器嗎?這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面對大環境變化以及民眾閱讀習慣改變,書店街盛況已不再。攝影/蔡旻蓉
面對大環境變化以及民眾閱讀習慣改變,書店街盛況已不再。攝影/蔡旻蓉

不同類型的載具  各具特色

電子書是民眾可以選擇的閱讀方式之一,相較傳統書籍,電子書節省紙張印刷,並具備容易獲取的方便性。但是為何電子書仍然無法取代實體書,成為閱讀主要的方式呢?世新大學圖書館館長葉乃靜表示,2016年世新圖書館的電子書使用與瀏覽次數約為一萬次左右,而實體書單週的借閱次數就可以達到五六千次,顯示就世新大學的學生而言,使用實體書的習慣仍高於電子書。倘若年輕學生偏好實體書籍勝於電子書,更何況較為年長的讀者呢?

40f26d1f-3361-4fd7-91d2-c1b98084d429
世新大學圖書館的實體書單周借閱量高達五六千次。攝影/廖翊軒

電子書問世已久,為何無法普及?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教授陳昭珍針對電子書的一些缺點提出以下三點看法:

1、電子書不具備翻頁的功能

陳昭珍表示,有些特定書籍,讀者常需要前後對照,實體書很方便往前翻頁或是往後翻頁,但電子書的翻閱閱讀並不便利。

2、人的閱讀速度不同

有些是較為嚴肅、偏向學習的題材比較不適合以電子書的方式呈現,因為讀者可能必須邊讀邊想,甚至是停下來做筆記,在這樣的情況下使用紙本閱讀比較合適。

3、使用者對電子書的觀點

智慧型手機與電子載具普及,電子書也想打入書市場,但由於出現許多免付費型態的軟體,電子書的收費也成為消費者在意的一環。過去讀者認為花錢買實體書是合理的,卻以為網路上的軟體應該是免付費的,因而出現讀者雖然接受電子書,卻不願意花錢去買的現象。

1682a3fb-9a2f-4efa-b15e-ad2ccc04abca
實體書能夠前後翻頁,有利於讀者取得資訊方便。攝影/廖翊軒

實體書籍市場的確面對資訊科技的衝擊,電子書也必須考量如何融入讀者長期的價值觀與閱讀習慣。陳昭珍認為每一種媒體內容都有適合它本身的傳播方式,而比較適合用電子書來呈現的題材是漫畫、期刊和百科全書。百科全書電子化已經行之有年,過去百科全書彙整大量的資料再印成厚厚的一本,對於使用者來說相當不方便,百科全書電子化後依照不同領域分門別類,使用者只需輸入關鍵字就可得到他們想要的結果,因此電子書即便無法取代實體書成為大眾主要的閱讀方式,但它的獨特功能以及便利性卻是實體書所達不到的,就看使用者如何去善用這兩種類型的媒介與閱讀方式,才能把效果發揮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