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生活

美資深記者訪世新 暢談數位衝擊

記者 鄭詠心/台北報導

數位化時代下新聞工作者的因應之道及新科技對新聞產業衝擊之議題,近年備受關注。12 月 9 日(五)美國新聞媒體的資深記者拜訪世新大學,從實務經驗進行分析,並與世新學生及教授分享經驗、探討未來趨勢。

資深美國記者以實務經驗解析當前新聞產業。攝影/鄭詠心
資深美國記者以實務經驗解析當前新聞產業。攝影/鄭詠心

紙媒沒落 記者全方位獨立作業

美國《今日美國報》(USA Today)即時新聞編輯 Donna Leinwand Leger 指出,新聞媒體的數位化在《今日美國報》及其他報社都顯而易見。如今報紙在美國的發行量已急劇下滑,甚至能預見五年後報紙將會消失。而所有事物都數位化後,記者的報導及寫稿速度都須比以往快,甚至較於以往,從寫稿、印刷、剪輯影片、拍照、攝影、經營網站、線上的編輯操作,記者都需獨立作業完成。

「數位化確實影響美國的新聞產業,當今報紙發行量下滑、許多報業被併購便是最顯著的證明。」美國《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平面與網路版特派記者 Lavanya Ramanathan 說明。他進一步表示,當前不論報業或新聞媒體,仍未找到具體且明確的發展方向。

img_0328
來自電視台、報紙及廣播領域的新聞工作者解析將來的媒體業者如何因應數位化。攝影/鄭詠心

美國《全國公共廣播網》(National Public Radio, NPR)國際新聞部主編 Will Dobson 表示,即使新聞記者需要轉換到新場域學習新技術,產製新聞技巧是不變的,重要的是撰稿及思辨能力。最快速適應新趨勢的方式就是習慣並學習新傳播管道,無論管道是甚麼或透過甚麼方式怎麼散布。更點出記者本身就是知識的分析者,不論身處電視或廣播業,都應有邏輯地替觀眾篩選該關注及該知道甚麼。

美國《華盛頓時報》(The Washington Times)國安事務記者 Guy Taylor 補充,世界局勢在政治及經濟越來越密不可分的趨勢下,記者對商業及政治一定要有基本概念及分析能力。

美國《華盛頓時報》(The Washington Times)國安事務記者Guy Taylor與世新師生分享經驗及對新聞業者之見解。攝影/鄭詠心
美國《華盛頓時報》(The Washington Times)國安事務記者 Guy Taylor 與世新大學師生分享經驗及對新聞業者之見解。攝影/鄭詠心

分辨真偽嚴謹確認 對抗假新聞

數位化時代下媒體記者趨向從網際網路取材。Lavanya Ramanathan補充,網際網路及社交媒體蓬勃發展下也使假新聞盛行,許多閱聽眾已公開表示不相信亦不信任記者的報導。

而假新聞充斥著社交媒體的趨勢下,分辨即時新聞中的真偽成重要議題。美國《克利夫蘭交易者報》( Cleveland Plain Dealer )資深商業新聞記者 Janet Cho 表示,在報導美國總統大選的經驗中,有別於以往的是新聞資訊的快速散佈,使得任何議題的產製過程都必須小心翼翼,須嚴謹看待任何資料及消息來源。

有在中國工作經驗的美國《外交政策雜誌》(Foreign Policy)助理編輯Bethany Allen Ebrahimian與台灣學生及校際生交流兩岸新聞議題。攝影/鄭詠心
有在中國工作經驗的美國《外交政策雜誌》( Foreign Policy )助理編輯 Bethany Allen Ebrahimian 與台灣學生及校際生交流兩岸新聞議題。攝影/鄭詠心

Donna Leinwand Leger 認為,雖然當前面臨巨大改變,許多從業者及閱聽眾已趨向悲觀,她仍認為應正面看待。因記者的工作內容不變,查證真相顯得更為重要。新聞內容有誤的情況在所難免,即時修正並再三確認事實是新聞業者首要之務。

思辨與批判 因應數位化

世新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陳品皓強調,縱使新科技的影響不容小覷,各資深記者在交流過程中也強調新聞工作者的思辨及批判能力仍是該工作領域最不可或缺的部分。

記者實務經驗分享之餘也透過交流認識世新的傳播科系。攝影/鄭詠心
記者實務經驗分享之餘也透過交流認識世新的傳播科系。攝影/鄭詠心

新聞工作者仍是故事的述說者,傳播方式的革新不只發生於美國,而是全世界。數位化、全球化及訊息傳遞的快速下,訓練自己成為全方位且能獨立作業的工作者勢必是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