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科技

台灣存在保護主義嗎?

記者 陳家柔、林捷倫綜合報導

即將就任美國總統一職的川普,在競選過程中毫不掩飾其保護主義的傾向,對於其他國家實施高額度的關稅壁壘,還揚言要退場「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 TPP ),而台灣對美國直接出口的比重約12%,如果川普真的兌現高關稅的政見,那麼台灣恐會有 50% 以上的出口將受到衝擊。

提及保護主義,以美國為開始,各國為了防止資金(在金本位制下,資金等於黃金)流出和保障工業就業機會,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林建甫表示, 1929 年世界經濟大恐慌是保護主義色彩濃度最高的時候,各國為了保護就業機會,緊縮貨幣政策,提高關稅,貿易量減少,大恐慌延續十年,而當時中國正處於割據時代,還感受不到世界經濟的問題,甚至淪為保護主義的受害者。二戰後世界各國開始思考如何解決經濟危機,於是開始調降關稅,使其貨暢其流,創立相關貿易組織,來維繫各國間貿易關係。

台灣是一小型開放經濟國家,和世界擁有自由開放的貿易,與全球經濟高度連動。資料來源/EIU. 製圖/陳家柔
台灣屬小型開放經濟國家,和世界擁有自由開放的貿易,與全球經濟高度連動。資料來源/EIU. 製圖/陳家柔

林建甫表示,台灣是一個小型開放經濟(  small open economy ),奉行市場經濟,基本體制上沒有存在保護主義,因此台灣不斷接受市場經濟的挑戰,透過貿易一直不斷的往前看齊,一路從輕工業逐漸轉變為電子 IC 產業代工王國。

台灣已經融入全球供應鏈中,佔全球相大大的比重。資料來源/OECD 製圖/陳家柔
台灣已經融入全球供應鏈中,佔全球相大大的比重。資料來源/OECD 製圖/陳家柔

台灣發展至今相關的經濟發展政策,嚴格來說有兩次觸及貿易保護主義,分別為 1945-1958 年的第一次進口替代,為了推廣台灣國內的紡織業,對於國外紡織品進口一律課以高關稅,另外也限制進口、管制外匯,保護台灣本統產業,最終達成新設了六千家以上的民營工業且產值每年成長 10%,成功推行進口替代政策,並且有效節省外匯及創造就業機會。

1969-1980 年的第二次進口替代,在退出聯合國及石油危機的背景之下,又因世界各國實施保護政策,使台灣出口受阻礙,國內的各項建設又跟不上經濟成長速度,政府只好暫時放慢自由化的腳步,調整出口導向,轉而發展重工業。如石化鋼鐵機械設備,繼續維持過高的官價匯率及關稅稅率,進行大規模的公共建設,創造龐大就業機會帶動景氣復甦,最終臺灣度過石油危機且以「中油」為核心,統整「台塑」等中油業者,為石化工業、化纖、塑膠、鋼鐵業奠定基礎。

1986年以後,台灣在美國政府要求開放市場及立法院打破特權的雙重壓力下,逐步降低關稅、減少進口障礙,包括航空、銀行、保險、證券、電信等部門,在國內市場的開放也包括對外人投資限制的鬆綁。

奉行保護主義保障國家人民的就業權,更促進國內本土產業發展,但長期卻可能不利於國家整體經濟發展,甚至引發他國撻伐報復,保護主義的實施到底是好還是壞?而自由貿易促進人們更有效地分配資源,讓全球資源互通有無,甚至讓貧窮國家得到新技術和資本,但卻會剝削勞工,塑造求快求新的世代好壞參半,台灣稱得上一個經濟貿易相當自由的國家,面對各種經濟上的挑戰,不論是政府或是台灣人民都該仔細思量,如何做才是對台灣總體經濟發展最優良的辦法。

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林建甫,侃侃而談台灣的保護主義發展。攝影/林梓晴
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林建甫,侃侃而談台灣的保護主義發展。攝影/林梓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