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回顧

風華再現話淡水 三條老街憶當年清水街 米市仔 猶見昔日繁華 – 1739期

在嘉慶年間,由於淡水港商業繁榮,出現一條與重建街略為平行的街道,當時稱為「米市街」或「米市仔」,在清水祖師巖興建後改名「清水街」。當地居民表示,以前北段因商家多半為米店,或附設碾米的「土壟間」,人們俗稱「米市仔街」,而中段、南段有「後街」及「布埔頭」之稱,是淡水民生消費品聚集市場,目前清水街南段仍是傳統市場。清水街街廓是沿襲清朝傳統,採防禦功能較佳的丁字型街道,在街與街接合處,通常設立廟寺以堵住出口,但商家認為街道為斜坡,恐錢財會滾滾流失,便在山坡較頂端處建土地祠,以保住商家財源。目前仍可清楚看見這些具精神及軍事防護功能的寺廟佇立街頭,其中以清水祖師廟前方的「米市福德宮」為最好的例子。清水街的另一項特色是商家店面都設有「亭仔腳」,方便運稻穀來碾的農人及前來採買的商人行走。目前清水街存留的老屋不多,不過街口守護的小型廟宇都未遭破壞。位在清水街的「落鼻祖師清水巖」,在地人都稱祖師公廟,奉祀清水祖師。相傳清水祖師一旦鼻子掉落,即為預示地方災難。廟內也有傳統工藝傑作,如廟頂的「雙龍搶珠」做工精細,並飾有陳天乞之交趾陶燒,另外黃龜理木雕、張木成石雕作品不勝枚舉,如一座民俗工藝寶庫,值得遊客細細觀賞。藏身在熱鬧嘈雜的菜市場內的龍山寺,則顯現古寺的幽深氣質廟前有對威猛的蟠龍雕刻石柱,是許多畫家寫生的素材,已被列為三級古蹟。寺院雖不大,但是建築精工細琢,雕刻非常講究。寺中每一幅對聯都以「龍」「山」開字對仗,顯現出文士的才華,而且對聯之多,佈滿每根石柱,是一般寺院少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