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回顧

賴和 台灣新文學之父 – 1740期

「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具有醫生、詩人、小說家等多重身分,他是台灣新文學運動拓荒時期的領導者,更是民族烈士。賴和本名賴河,一八九四年五月二十八日生於彰化市,有懶雲、甫三、走街先等筆名。一九二六年在《台灣民報》成立文藝欄,於一九四三年一月三十一日因心臟病逝,享年五十歲。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李筱峰表示,賴和具有社會正義感,更是人道之師,在日據時代就被稱為「台灣魯迅」,雖然其文筆不比魯迅,但是關懷弱勢同胞、反帝國及殖民主義的情操同魯迅一樣偉大。李筱峰說,賴和在一九二一年加入台灣文化協會,參與社會運動,他的作品屬於左派新文學,從文章結構和內涵來看,摻雜了日文、台語和北京話等白話文學,富有地方特色與本土意識,並以寫實的手法呈現當時台灣人民的生活,但是文學價值與藝術性並不高,他對台灣的最大貢獻在於反映社會現象,替底層的勞苦大眾發聲。賴和是日治時代,壓力下產生的知識份子,他積極參與社會運動,反抗日本政府,他的詩、文中清楚的表達出要為社會、文化運動效力的決心。賴和本行雖是醫生,一生卻致力於文學,作品表現了對強權的抗議、對小人物的同情及追求人性尊嚴等精神,是二、三○年代重要的文學作家,李筱峰表示,賴和作品的史料意義卻大於文學意義,讀者可由前衛出版社出版的台灣文學家紀事錄影帶《賴和:台灣新文學之父》深入了解賴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