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回顧

文山社教館 細說布袋戲歷史展出項目從戲偶到舞台 帶民眾探索掌中乾坤 – 1841期

提起史艷文、素還真這些布袋戲人物,相信大家並不陌生,但是你知道布袋戲為什麼要叫布袋戲嗎?布袋戲的發展過程又是如何?即日起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在台北市立社教館文山分館的「掌中乾坤-布袋戲文化展」中找到答案。規畫活動的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執行長洪淑苓表示,由於場地的限制,僅能呈現「傳統到金光布袋戲時期」的靜態文物展,不像先前在宜蘭展出時的較多面向。本次展出的相關文物,是由小西園、彰藝坊及河洛坊等單位提供,大部分皆是原物呈現,極具價值,每周日還可預約志工導覽。很多人以為布袋戲的名稱,是從戲偶身上的衣飾得名,但在開幕活動中,對布袋戲相當有研究的吳明德在導覽時提到,布袋戲早期是由一人一根扁擔肩挑起所有道具四處表演,並將布圍從腳往頭套起,形成一個簡易舞台因而由此得名,後來才漸漸有四角棚(俗稱柴棚仔)、六角棚(又稱彩樓,即目前最常見的布袋戲舞台)等舞台形式,這次展覽現場也有仿製的戲台展示。另外,社教館文山分館也將從十一月六日起,每周日上、下午各舉辦一場「布袋戲體驗營」,參加學員只需繳學費、材料費,即可製作屬於自己特色的戲偶,活動對象以幼稚園大班到國小四年級的學童為主,即日起接受報名。詳細活動內容請洽(02)2933-2199轉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