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回顧

徐士賢:面對簡體字 先打好繁體基礎 – 1862期

自從之前誤傳聯合國規定2008年規定中文公文使用簡體字書寫,台灣似乎陷入簡體字和繁體字的爭論中,甚至發起搶救繁體字的活動。究竟台灣學生要不要學習簡體字,在這波聲浪當中,似乎未有定論。
世新大學中文系老師徐士賢表示,簡體字會出現在日常書寫中,並不用刻意安排課程教學,除非與使用簡體字的人士進行交流,否則沒有刻意學習簡體字的必要。市面上有許多繁簡對照工具書可參考,不會對使用繁體字的人造成閱讀障礙,因為簡體字的造字原則是有跡可循,又多是從繁體字的偏旁而來,可以多閱讀簡體書籍揣摩。
他舉例,就如同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的拼法有些不同,如同英式拼法的our,在美式拼法中則簡化成or,但這兩國之間並無刻意學習彼此的拼音方式,相對而言,簡繁體字也是如此。另外,他要求學生作報告時,若引用大陸學者的文章,不要因為是簡體文而產生閱讀困難。
在一片簡體字的聲浪中,繁體字是否會面臨邊緣化的問題,他引用作家南方朔的文章指出,根據近代語言文字家的研究,一種語言只要使用人數超過六十萬,並且保有自主性,就可長存。
徐士賢認為,台灣學生應在高中畢業之後再學習簡體字較恰當,先建立繁體字的知識記憶後,才能產生對文字的長久記憶,之後在學習簡體字較無障礙。
他指出,大陸官方已無再公布新的簡體字,也無硬性實施簡體字的政策,並且在文字使用也保留很大的彈性,比如大陸古文書仍用繁體字作為書名,坊間毛筆教學也是用繁體字,說明繁簡之間的混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