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回顧

夏祖焯:白話小說表現粗糙 人文關懷最為獨到 – 1740期

日據時代的台灣新文學運動發端於一九二○年代,具有反帝國主義侵略、反封建餘毒的文學精神,並結合政治參與及人文關懷,強烈追求民族自決和思想自由;此運動是台灣民眾在日本帝國統治下的文化鬥爭,也是一場思想啟蒙,並與當時國際間弱小民族的反抗文學思潮同步發展,而賴和正是此運動的先覺者與主導人。世新大學專任助理教授夏祖焯表示,與當時中國作家的小說相比,並以文學藝術的角度加以檢視,賴和的作品顯得粗糙且似乎未經修飾,較缺乏文學性,但若以政治精神來說,賴和的作品卻表達反日思想,具有熱切的人文關懷,有其獨特之處。夏祖焯表示,一九二五年之際是新舊文學爭論的年代﹔賴和雖然受過日文教育,卻拒絕用統治者的語言寫作,而選擇以中國白話文為主,雜以台灣日常用語,表現出「寫實」的風格。賴和的小說文字除了稍嫌生澀外,很少出現用字和句法錯誤,大都使用常見簡單字,很少難字和抽象用語,所以唸起來相當順口,小說中人物的對話也力求真實,符合當時狀況。賴和除了在自己的領域耕耘之外,也致力提拔後進;在他主持《台灣民報》文藝欄期間,發掘不少深具潛力的文藝青年,這些人後來也成為台灣新文學的運動健將,例如楊守愚、陳虛谷、賴顯穎、病夫、楊逵其中楊逵的筆名是賴和取的,他的〈送報伕〉也發表在賴和主持的民報文藝欄中。而賴和的寫實精神引導了許多繼起者,如楊守愚、陳虛谷、王詩琅;他的反諷技法影響了吳濁流與葉石濤;他的精神更鼓舞了楊逵與李赫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