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回顧

光明老街 濃濃復古風情國賓戲院五十年 傳柑仔店 光明食堂 廣明寺古意十足 充滿人情味 – 1856期

台灣光復後,隨著鐵路及客運發展,新店市光明街曾商機繁盛,近年來因人口外流,盛景漸漸走向沒落。現在的光明街,彷彿像是早期台灣社會,充滿濃濃復古味。
光明街最早叫七張路,後改為廣明路,到今日光明街。早期是萬華到新店的萬新鐵路終點站,許多生活物資與買賣品,都由鐵路運輸,民眾外出也搭乘鐵路,使得當時新店儼然成為交通要塞。
當時的光明街,對於新店早期商業、宗教、大坪林圳水利、萬新鐵路與公路局交通等,也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是新店著名觀光街。如今漫步光明街,除了可享受懷舊氣息外,還可感受濃厚人情味。
位於光明街上,將近五十年的國賓戲院,早於民國四十五年成立,最早稱新店戲院,四十七年改名伊士曼戲院,七十年再改為國賓戲院。在台灣發展初期,雖然只有一個放映廳,卻是情侶約會、親子娛樂及老人休閒的去處,創造當時戲院的盛景,標記著過往的繁榮。去年十一月,卻因租金昂貴,觀眾日益減少而歇業。
今年一月十四日,新老闆賴秋興重新將戲院粉刷裝潢,設備換新,重新開張。以電影起家的賴秋興說,因為國賓戲院仍然保有早期電影院的結構及設施,許多拍攝電影的人,因為喜歡國賓的懷舊味道,來此租借場地。
除了新招牌上可見幾十年的建築外,隨著廳裡的走道引導燈走入廳內,讓人備感溫馨。而超大螢幕舞台上,近五米高的螢幕,以及一般戲院兩倍高的天花板,則是過去戲院強調的重點。其中,最富歷史意義的,則是隱藏在戲院下方,台灣光復前用來躲避空襲的避難室。
走出國賓戲院,附近一家門面懷舊,保有老舊木頭板凳,已經營三代的光明食堂,在昔日鐵路為主要運輸工具時,是新店礦工以老饕外燴的所在。
「拿一罐米酒頭!」則是堅守傳統柑仔店經營型態的振發商店裡,常聽見的喊叫聲。跨進柑仔店,抬頭仰望天花板,可見一根一根木頭橫樑與電線交錯,年約七十年的老房子,還維持著原有的磚牆、板門。
年邁八十的老闆翁崇山,仍然親自打理著店內大小事務,堅持賣純天然材料,以傳統量秤方式計算米、糖等重量,並以算盤算帳,是便利化的今日,少見的景象。
店裡常客林小姐覺得,柑仔店裡東西傳統,很多外面買不到,吃起來不一樣的東西,讓她寧願捨棄鄰近便利商店,跨越一條街到翁先生的柑仔店。
穿越光明街巷道,可見一座廣明寺,於三十七年,由地方人士蘇海水、吳烏棕等人發起,邀請廣欽和尚開山創建的第一個道場,當時稱廣明巖。三十九年再沿山邊開創廣照寺,雕鑿阿彌陀佛石像,與山壁一體成形,甚為壯觀,形成廟內另一特色。
廣明里里長王辰雄表示,現在人潮多往市區集中,許多老一輩仍然關心著老街發展。目前最大困難是居民意見不一,有些喜歡安靜,有些想要多爭取遊客或觀光客到此消費。街道建設及改善是大家所樂見,最重要的,還是需要里民支持,使光明老街展現更好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