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回顧

小型劇團 苦苦支撐 – 2176期

近幾年政府投注越來越多心力於文化產業上,藝文活動的年度預算亦逐年增加。儘管政府看見藝術文化的商機價值,持續推動相關活動,但藝文團體在台灣仍面臨資金匱乏、無適當表演場地等困境。整體而言,文創產業在台灣的發展仍是條漫漫長路。

以客語諧音「小孩子」為名的戲偶子劇團,在團長邱豐榮的帶領下,闖出自己的一片天。邱豐榮提到,在經營劇團時曾面臨不少困境,資金來源確實是問題最為關鍵的一環。「若想免於資金的匱乏,除依賴政府的補助外,大多還是要靠自己解決。」他也分享,劇團會至各大機關、校園或社區表演及教學以增加收入。

邱豐榮指出,政府補助並非常態性,觀眾付費觀賞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然而,台灣民眾普遍願意花錢看電影,卻不願欣賞藝術相關表演。他談道,若想改變台灣的藝文環境或是民眾投入的意願,必須從教育的根本做起。良好的教育促使孩童觀察及反思,讓他們並非以收入的多寡或對自己前途是否有幫助等標準,來衡量藝文活動的價值。

Feel the Beat打擊樂團是由團長李清木帶領一群熱愛打擊樂的學生所組成。李清木透露,從事藝文活動的團體不斷地增加,若想爭取政府的經費,除表演場地受限外,還需繁複的程序,再加上團員多為學生,因此樂團支出的費用多為團長個人吸收,只期望團員們在往後有所成就時,能栽培並回饋給更多的藝術工作者。

「任何藝文團體都須面臨許多嚴峻的挑戰。」李清木表示,目前台灣的藝術環境就像M型社會,資源分配不均、相關措施也不夠完善。在同性質團體互相競爭下,大部份受到贊助的多為知名度高的表演者。他也認為,受到教育體制的影響,藝術往往為生活穩定後所追求的娛樂活動之一,看似具發展潛力,卻無真正深耕於民眾生活,這是現今社會待改變的觀念。

政府不只是編列預算或舉辦更多相關活動,應以長遠目標推動,將藝術文化從小扎根,使民眾培養美的鑑賞力,展現台灣的文創產業。

走到盡頭?京劇的轉型與綻放

傳統京劇「一桌二椅」的表演形式逐漸改變,加入現代舞台技術與新的敘事語言,新編京劇近年不斷在大舞台上推出。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助理教授紀家琳表示,傳統京劇現今較少見,民眾也較喜愛生動的新編京劇,但當京劇一再改變敘事方式,京劇所保有的傳統形式會逐漸流失,本質就會改變。

擔任「無垢」舞蹈團且多年接觸崑曲的鄭姓演員表示,新編戲曲從作家白先勇的「白牡丹」開始掀起一波浪潮,且有助於培養一群新的觀眾買票看戲。創新對於傳統戲曲未來的發展是重要的,然而他也強調,雖然本質情感相通,但創新的手法讓許多古老的身段、氣質、唱腔逐漸失傳。紀家琳說,近年中國逐漸重視傳統文化的保存,且擁有廣大的市場,相較台灣容易生存。

國光劇團將搬遷至位於芝山的戲曲中心,新建的表演空間讓台北的劇團擁有更多場地可選擇,紀家琳表示,劇團在台北的發展絕對比其餘地區更有優勢,但相對來說競爭也較激烈,各劇團都希望能搶到較好的檔期。鄭姓演員也說,現今的表演藝術環境因資源上的差異及場地的縮限,形成排擠效應,對較小型的私人表演團體是較不利的。

 

「傳統戲曲如有國家力量的推動,絕對會更成功。」紀家琳說,以韓國為例,在傳統文化的促進下,因有政府的幫助,所以十分成功。但台灣擁有多元文化,推動特定的戲曲會對其他種類的戲曲不公平。而鄭姓演員表示,除了精緻化的京劇,政府更應該注意與土地相互連結、扎根的傳統表演,相對走向精緻化的京劇,在地傳統文化才是需要更多的舞台。

鄭姓演員強調,台灣許多的文化政策常常以量衡量,造成數據化的成果報告與急功近利的政策方向,但是藝術大多時候不應該用數量作為衡量的標準,劇院不能只是一味的迎合觀眾的口味,必須同時教育觀眾,帶給觀眾新的感官挑戰,這才是國家級的舞台提供給大眾的文化饗宴。

資源受限!盼政府推廣藝文產業

有別於文山區的國光劇團相對資源豐厚,小型劇團資源有限,也期盼政府多加推廣地方藝文產業。

台灣戲曲學院藝文中心主任楊雲玉表示,首要將針對內部建築空間重新裝潢配置,並編列預算打造全新設備,提供更完善的教育環境外,同時也為學生增添更多學習的空間及累積演出的經驗。

新址鄰近捷運芝山站,交通便捷,將在今年正式完工啟用,未來也將由台灣國樂團、台灣豫劇團及國光劇團進駐,中心內部將設有大表演廳、實驗劇場及台灣音樂資料館,可望改善大臺北地區專業表演空間及設施不足的問題,讓進駐的三大藝文團體不再為場地煩惱。

而文山區和芝山的場地最大不同在於舊址的場地較為封閉,沒有演出時,觀眾無法進入參觀,芝山場地未來將可開放民眾入園遊覽,另外文山場地屬於自行經營、演出,芝山則整併友團,努力培養和芝山社區的在地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