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回顧

「語言癌不癌?」 語言學家對症下藥 – 2171期

政治大學與聯經出版社聯合邀請語言學家林昆翰於上月28日分享對於語言癌的看法,火星文、冗言贅字、流行用語都算是語言癌的一種,除非在正式場合或學術研究,否則不必過於在意自己是否有語言癌的跡象,只要溝通無礙即可。

「語言癌」一詞出自於聯合報一篇專題報導,該篇報導探討現代人使用語言的習慣與過往有何不同,並將此不同稱之為「語言癌」,認為此現象是不正確且應改善的;對此,林昆翰表示,「懷璧無罪,匹夫其罪」,語言沒有錯,使用者對語言的態度與本意才是重點,只要能善用語言達到目的就是最好的結果,不應將罪加諸在「語言」的本質上。

林昆翰說,語言癌的來源很久,從以前的LKK(老人)、英英美代子(閒閒沒事做)到現在的注音文(的:ㄉ)、放閃(指情侶恩愛),有許多詞彙被淘汰而有些則被沿用,但無論如何,都只能證明潮流的變換,無法分辨語言的對與錯。

林昆翰認為,除了正式場合與學術研究需字字謹慎,在日常溝通中出現「語言癌」的跡象無傷大雅,畢竟語言存在最原始之目的就是促使人溝通無礙;政大新聞系教授孫曼蘋則回應,近年來新聞從業人員也漸受語言癌風氣影響,在許多報導上出現非正式用語,她認為非常不妥,媒體肩負的責任之一便是教育大眾,因此,應在語言的使用上樹立楷模,維持應有的規範。